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八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甄选了《明报月刊》对文、史、哲、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大家的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与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文学与政治、香港电影等方方面面。名流雅集,涉笔成趣,文字洗练,论道精彩,读来酣畅淋漓又不失轻松惬意,让人仿如置身各个讲堂与诸位大家倾心交谈,借大家之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启发。
第一卷国家与知识分子
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
余英时、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
钱穆伉俪与查良镛、胡菊人:历史、家国与中国人的生活情调
第二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白先勇:中国需要一场新五四运动
金耀基:中国文化在香港的现代化
杨振宁:中国现代化及其他
白先勇:眉眼盈盈处21世纪上海、香港、台北承担融合中西文化的重要任务
夏志清:五四文学与台湾当代文学
王蒙:从痞子文学看神州文坛的新方向
第三卷笑游大观园
胡金铨:我的香港电影梦
胡金铨:赤手屠龙千载事我的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得失枯荣
饶宗颐:书画是自我生命的流露
沈君山:围棋和文化交流
吴清源:棋理与人生
萧芳芳:演出母亲的新剧本
傅聪:演奏艺术及东西文化
余光中:我的“别业”翻译
金庸、王蒙:笑游大观园
李约瑟: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高行健、马森:当代戏剧的新走向
第四卷铿锵人物
朱光潜:东西方之间的美学
萧乾:报坛老将话今昔
傅聪、傅敏:千丝万缕父子情
高行健:诺贝尔奖的中国意义
陈省身: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李约瑟:望道便惊天地宽
王蒙、金庸:快乐的君子
前言
金庸《明报月刊》创办人及第一任主编
群星灿烂月华明(总序)
《明报月刊》创刊十周年时,我最初写了一篇纪念文字,题目是《“明月”十年共此时》。《明月》最初十年是相当艰苦的,过的是寂寥的岁月,作者不多,读者也不算多,在学人之间没能引起多大注意。在我担任总编辑期间,我常去日本,独自在东京神田町的旧书店中翻阅尘封蛛缠的旧书,冀望发现一些可以用做插图的旧图片,那时的心情也是寂寥的。
后来情况渐渐改善了,我们的处境也好了些。读者多了起来,作者群也渐渐扩充了。读者们翻阅2000年《明月》的总目录,可以发现,我们的作者几乎包括了海外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明月》的主持人与编者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攻讦,然而受得多了,也就不在乎了。真正的炸弹包我们也收到过,一些文字上的污蔑算得了什么。
中国自和西方思想接触以来,出版过很多极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例如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其后的《新青年》《语丝》《新月》《创造》《小说月报》,台湾的《文星》等等,都曾对当时的文化界、知识界起过介绍新思想、讨论新问题的作用。《新月》和这些前辈刊物相比,以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而论,自然是万万不如,所刊载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是有所不及,然而我们还在继续出版,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还有长远的前途。我们的作者包括了全世界的华人,方面之广,大概已超过了上述那些前辈刊物,所介绍和讨论问题之广泛,大概也已超过。看情形,《明月》今后一定会愈来愈精彩。希望将来再刊登一些外国学人的中文作品或外文作品的中文译文,成为一份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刊物,既有深度又能普及,那时才真正是“群星灿烂月华明”了。
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八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甄选了《明报月刊》对文、史、哲、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大家的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与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文学与政治、香港电影等方方面面。名流雅集,涉笔成趣,文字洗练,论道精彩,读来酣畅淋漓又不失轻松惬意,让人仿如置身各个讲堂与诸位大家倾心交谈,借大家之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启发。那些被遮蔽了的名人声音,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授权内地首次公开,三十位华语大家跨越四十年间政治人生艺术。 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以上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本书将香港月报四十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续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