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6
定价:56.0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综合语言活动的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在中西方的语言史长河中,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就是一段关键性转折,两大文明的文化形态在这一阶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大规模的文化整合活动,而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都依靠大规模的经籍活动来进行,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活动中的语言自身,从而深刻地影响、改变乃至塑造了语言的发展流变。本书作者对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中的佛教的佛教的译经与基督教的传播进行了比较,并对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也是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解题与缘起
一 跨文化发展
二 语言/翻译活动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解题与缘起
一 跨文化发展
二 语言/翻译活动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本研究的理论特征
三 研究方法的相关说明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 研究内容的相关说明
二研究内容概述
第二章 注经:理解与传承
第一节 宗教经文的注疏活动
一 佛经注疏活动
二 基督教的字面解经派
第二节 从注疏到释经学
一 作为综合性模式的儒经义疏
二 圣经注疏与基督教释经学的形成
三 文化发展与注经的互动
第三节 注疏的翻译意义
一 加强对语言问题的重视
二 加强对“本”的重视
三 提升经本的权威性
四 提高理解能力
五 提高语言运用与语言研究能力
六 语言研究的进步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三章 解经:阐释与接纳
第一节 中西解经活动与解经观的发展线索
一 玄学解经观的演变与解经语言的发展
二 圣经阐释与解经学的发展
第二节 解经的文化会通性:“得意忘言”与“寓意解经”
一 两种解经法的共性
二 两种解经法的差异
第三节 解经的翻译意义
一 佛教解经的翻译意义
二 道安的释经与翻译
三 罗马的语言活动与翻译
四 哲罗姆的释经与翻译
五 阐释型的翻译制度
第四章 译经:转换与交融
第一节 译学萌芽:道安与奥利金的经本研究
一 道安早年的经本整理与研究
二 奥利金的经本整理与研究
三 经本研究的翻译史意义
第二节 理论家的思考:道安与奥古斯丁
一 道安对“失本”问题的纠结
二 奥古斯丁的综合思考
三 道安与奥古斯丁的异同
第三节 实践者的观点:鸠摩罗什与哲罗姆
一 鸠摩罗什的翻译观
二 哲罗姆的翻译观
三 鸠摩罗什与哲罗姆的译文中心观
第五章 立经:整合与确立
第一节 文学演进与语言新格局的形成
一 魏晋六朝的文学繁荣与佛教文学的锦上添花
二 罗马晚期的文学衰落与基督教文学的雪中送炭
三 两种文学格局的比较
第二节 语言文质之争:崇文还是抑文
一 佛教汉语的文质之争
二 基督教拉丁语的文质之争
三 文质之争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宗经语言观与立经的文化意义
一 语言本体观:真道为文本
二 语言道德观:善用尽文德
三 语言修辞观:和美显文质
四 语言变体论:文以载道的实践体系
五 关于立经的思考
第六章 结语
一 研究小结
二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西文人名与书名对照
后记
收起全部>>
魏晋六朝和晚期罗马是中西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变迁与整合期,而崛起中的佛教与基督教则是其中的亮点。在大致相仿的时间段和历史背景下,两大宗教的翻译传播有何特征与共性?这正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从文化史角度看,佛教与基督教不仅要通过文本翻译实现语言的转换,更要通过注疏、阐释和创作等一系列语言活动进行思想文化体系的跨文化移植,在新环境中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融合。研究据此线索,围绕注经、解经、立经等活动开展中西对比,探究这些活动的形式、内容及观念与译事、译文和译观的相互作用,对这段文化翻译史做出新的解读。本书适用于翻译、语言、历史、宗教、哲学、传播等领域的学者和读者,也可作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的语言活动与宗教翻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文库 | ||
9787516175392 如需购买下载《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的语言活动与宗教翻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0 | 印数 | 1200 |
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的语言活动与宗教翻译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0-09 ,B92 ,H159 ,H0-095.46 的主题关于 宗教经典-汉语-翻译-研究 ,语言学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语言学史-罗马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