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7.0
书籍简介整理中
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前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881年10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自幼好学,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以及民间文化的熏陶。1898年十七岁的鲁迅离开故乡求学南京,初步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人仙台医专习医,此期间他广泛地接触外国文化和西方文学,当他目睹了国人的愚昧和麻木后,便毅然决定弃医从文。
1909年鲁迅回归祖国,先后在北京、厦门、中山等多所大学执教。授课之余,鲁迅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编成《古小说钩沉》。1918年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鲁迅坚定地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鲁迅的一生既是创作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在三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诸多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诗集《野草》(1924);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以及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17本。此外,还有书信集《两地书》、文学史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共计近1000万字。鲁迅的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50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
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誉鲁迅,“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的整个一生伴随着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作为一个爱国学者,反抗绝望是他的精神哲学和生命哲学,同样也是他坚持了一生的革命哲学。
青年鲁迅留学日本习医期间,一次偶然机会观看了一部日俄战争的影片日本人在杀戮中国人,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那一瞬间的灵魂震荡影响着鲁迅后半生的奋斗道路。“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崛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因此果断做出了弃医从文的抉择。
回国后的鲁迅笔耕不已,立志要用他的笔来“立人”、“写灵魂”,唤醒沉睡在“铁屋”里的人。1923年《呐喊》出版,集中收录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问创作的十四篇小说。反封建即是《呐喊》的主题,作品逼真展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民众生活画面,生动刻画了狂人、阿Q、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农民、个体劳动者以及下层旧知识分子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疾苦”。用作者鲁迅自己的话说,《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生活在那样一个落后黑暗的年代,鲁迅深知自己面对的对手是异常强大的,是悠久的传统、古老的文化和朽腐的社会,是他形容中的“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因此,除了“揭出病苦”,鲁迅写作《呐喊》的另一个目的即是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同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最终,鲁迅以他深刻的穿透性的洞察力捕捉着生活中遮蔽的“关节”,挥动着他的解剖刀和匕首……,于是有了《呐喊》。
内容精要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自述、“狂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哥哥”、围观者对狂人步步近逼的态度展开情节;文中“狂人”由发狂至觉醒,至反抗发出“将来容不得人吃人的人”的诅咒。小说全篇尖锐地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达了对封建文化强烈的反抗。
《孔乙己》通过咸亨小酒店小伙计的耳闻目睹,以生动凝炼的笔墨,描绘了封建社会下层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境遇。孔乙己屡遭不幸,胡须花白仍未取得任何功名,且好吃懒做不会营生,以致偷窃遭打,被人嘲笑凌辱,终致死亡。小说真实反映了封建文化高压下民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黑暗腐朽,以及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
《药》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小说写茶馆主人华老栓用人血馒头医治儿子小栓肺病,最终小栓无效死亡的可悲故事。革命者夏瑜被杀后,刽子手康大叔将蘸有夏瑜鲜血的馒头卖给华老栓做医药;革命者夏瑜牺牲了,最终华小栓也不免一死。小说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以及革命者与民众之间无法沟通的悲哀,启示人们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明天》叙述旧社会幽闭在“礼教铁屋”里的劳动妇女悲惨孤苦的生活境遇:守节妇女单四嫂子怀抱病危的儿子宝儿期待着明天,熬过漫漫长夜,天明等到的却是儿子的死亡;浓厚的黑夜仍旧威压着单四嫂子,明天等待她的将是更大的不幸。小说反映了封建礼教制度下,妇女无法摆脱的一种悲惨命运。
《一件小事》描述“我”乘人力车时目睹的一件“撞人”事件,“我”以为并不关车夫的事,然而车夫却停车,十分负责、细心地照料着那个老女人。小说歌赞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美好心灵和人性光芒,同时向广大知识阶层、广大国民提出了一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灵魂拷问。
《头发的故事》围绕女子剪发、男子剪辫子而引起的一系列曲折风波组织故事,通过N先生的自由激言、自由议论叙事、抒情,揭示隐含在“辫子”背后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全篇尖锐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旧势力的顽固保守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软弱和妥协。
《风波》以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描写这一事件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小说生动刻画了多种农民形象,他们麻木、落后、软弱、保守、冷漠、自私不觉悟……,唯恐不能做顺民;最后,张勋复辟失败,村中又归于一片“风平浪静”。
《故乡》以“我”回乡见闻为线索,通过闰土幼年时期、中年时期以及“我”记忆中故乡现在与过去的明显对比变化,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农民生活日趋贫困、农村社会日益破败萧索的真实景象,同时揭露了封建迷信及等级观念在精神上带给农民的毒害。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委曲求全、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幻想未来……,生活中他处处遭遇失败和凌辱,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通过阿Q形象和阿Q精神,揭示了封建文化统治下形成的国民性弱点,同时沉痛发出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呼唤。
《端午节》主人翁方玄绰是一位清高处世的知识分子,小说围绕“欠薪”和“索薪”问题的步步激化来展开情节,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私自利、萎靡不振、软弱无能、碌碌无为的真实精神面貌,他们活着只是找各种理由来调和矛盾,保护自己,逃避斗争。
《白光》塑造了科举时代一位没落地主的形象,小说通过主人翁陈士成疯狂追求功名失败后的悲惨境况,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同时揭露了人性深处的卑污心理。
《兔和猫》通过描写白兔和黑猫在人间的一段生活经历,以及发生在动物间的一些本能的行为活动,暗示出了生活中恶势力的膨胀和凶残。在那样一个旧时代,小说通过此向人间发出了关注生命的呼声。
《鸭的喜剧》是一篇纪实色彩浓重的小说,记叙和回忆了俄国诗人爱罗先珂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一段寂寞孤独生活,以及诗人试图回归自然生活的失败尝试,作者通过此暗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种种距离,呼吁知识分子能够正视残酷现实、觉醒觉悟、诀别过去。
《社戏》作者以亲切优美的抒情笔调,描写了“我”对童年往事的一段追忆,小说以赵庄观看社戏为记叙线索,描写童年、怀念童年、怀念人类美好的天性,全篇勾绘出了一幅充满温情的水乡生活画面,渗透着浓浓的人性之美。
作品评析
《呐喊》十四篇作品形象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现状,彻底地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制度,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另一方面揭穿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同时,《呐喊》也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是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及对变革时期旧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讨。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呐喊》融会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写作构思的各色特点,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高峰。主要表现在:
《呐喊》小说集形式新颖多样,汲取了西方小说结构上的优点,打破了传统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惯例,是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如:《狂人日记》中的“日记体”。
《呐喊》小说集注重心理描写,擅长白描手法,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小说往往运用准确的几笔“画眼睛”、“勾灵魂”,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以至精典,如:“狂人”形象、孔乙己形象、阿Q形象。
《呐喊》小说集语言洗炼峭拔、真实自然、诙谐风趣,形成了“寓冷于热”的个人风格,描写抒情间渗透着分明、强烈的爱憎色彩,如:《阿Q正传》中对赵太爷、阿Q、假洋鬼子等人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讽刺手法。
总观,《呐喊》创作于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期,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同时运用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多种表现手法。将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贯注在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文字间,从而结合个人特色的文学技巧,富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树立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
《呐喊》创作于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期,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同时运用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多种表现手法:将深广的历史文化背号贯注在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文字间,从而结合个人特色的文学技巧,富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树立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 《呐喊》十四篇作品形象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现状,彻底地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制度,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另一方面揭穿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同时,《呐喊》也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是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及对变革时期旧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讨。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呐喊》融会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写作构思的各色特点,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