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奇迹
世界尽头的奇迹封面图

世界尽头的奇迹

陈晓夏,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队员和随队记者,和另一位同事通过全程跟踪、持续报道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人们正是通过前方回传的现场报道密切关注着科考队的每一天进程。中央电视台大型特别节目《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成功播出在国内形成了新一轮的南极热潮。陈晓夏在艰苦紧张的内陆征程中,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电视报道任务,还坚持在业余时间每天书写手记,记录下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到登顶冰穹A的惊险经历。如作者亲历的西风带冒险拍摄、直升机航拍险情、遭遇南极奇特天象、国际大营救等章节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书籍目录:

序一

极地丰碑人类壮举

序二

为勇士喝彩

引子/1

万年玄冰的诱惑

第一章向南,向南,雪龙出征/7

第一节起航遭遇台风/8

第二节夜防南洋海盗/31

第三节在赤道上拔河/38

第四节踏上“印度洋花城”/48

第五节命悬“魔鬼”西风带/56

第二章水晶雨的召唤/77

第一节破冰船受阻/78

第二节直升机险情/86

第三节生死大转运/94

第四节队长“跨国求医”/107

第三章人类不可接近之极/133

第一节茫茫未知路/134

第二节冰裂隙探秘/169

第三节遭遇“南极死光”/177

第四节放弃雪地车/185

第五节机械师落泪/209

第四章为了这一刻/217

第一节极地大营救/218

第二节跨越南纬80度/228

第三节冰穹A在这里/256

后记/271

活着,真好!

前言

2009年1月27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建成,它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的冰穹A地区,高程4087米。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后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也是目前为止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学考察站。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盖最高点和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热点。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已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和意大利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共组织了6次南极内陆冰盖综合考察活动。其中,前3次重点开展了从我国南极中山站向冰穹A地区方向沿线的断面勘测调查工作,为实现我国南极考察登顶冰穹A并为开展南极内陆科学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首次到达冰穹A地区最高点。这是我国第4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这次冰盖考察经历了高寒、缺氧、机械故障、白化天气、冰裂隙和暴风雪等种种困难,堪称是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史上最艰难的科考工程。本次科考不仅掌握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地区的大量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后勤保障和应急救援方面验证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线路的可行性,也为我国开展昆仑站选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作者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队员和随队记者,和另一位同事通过全程跟踪、持续报道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人们正是通过前方回传的现场报道密切关注着科考队每一天的进程。中央电视台大型特别节目《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成功播出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南极热潮。

值得高兴的是,陈晓夏在艰苦紧张的内陆征程中,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电视报道任务,还坚持在业余时间每天书写手记,记录下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到登顶冰穹A的惊险经历。如作者对亲历的西风带冒险拍摄、直升机航拍险情、遭遇南极奇特天象、国际大营救等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五十年来,人类对两极的认识从探险时代跨入了科学考察的新时代,许多国家在不断深入对两极科学考察研究的同时,也在就未来有效开发利用极地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极地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广泛关注。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一周年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于探索,自强自立,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本日记体作品兼备纪实性与文学性,包含了丰富的南极科考知识和极端环境下的野外生存常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科普读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少有的“南极游”,走近神秘的南极冰盖深处,一探“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奥秘。

后记

150多天的艰难征程,我见到和经历的奇遇太多,奇观太多,奇险太多,由此生发的感悟也太多。

5年来,南极冰盖这个充满梦幻的雪冰世界,始终令我难忘。在我看来,她纯洁得像个天使,圣洁得没有一丝尘滓。

可是,人们不知,在她闪现幻日、极光灵动之魅的表象下,却暗藏着冰裂隙的无底黑洞;在她展示极昼灿烂阳光的假象下,却隐藏起夏季-50℃、冬季-80℃的极端低温。我不能否认她的圣洁,更不敢忽略那片圣洁掩映下的凶险恐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只要想起,仍心有余悸!

南极归来,我常常被人问起在那里的故事和感受,更有不少高校邀请我作讲座。讲述南极,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远征冰穹A的经历,我无法用简单的词句描绘。

南极冰穹A,留下了我们艰难的足迹、光荣与梦想,她也同时渗入了我的血液,植根于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那片白色大陆至今让我沉醉、痴迷、难以忘怀。写出来,也许能让我得到彻底地释放,这本书的出版也算是对这种心境一个迟到的交代。

2005年回国时,书稿已大致写好。有朋友问我,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是妙趣横生的南极动物,如诗如画的幻象胜景,还是跌宕起伏的远征之旅,命悬一线的探险故事?我觉得都是,却又不完全是。似乎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暂且把书稿放下,积淀一段时间后也许就答案自现了。却不想这一放就是4年,直到今年我国在Dome-A建站的报道勾起了深埋心中的南极情结。翻阅书稿,重温那段远征Dome-A的激情岁月,4年前寻找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向读者传递一种自信感恩的精神和热爱生命的力量。

人的一生\不能忘记的\可能只有几件事\走到地球最远的地方\留下冰一样的记忆\和鲜艳的红色与誓言……\而让人们记住一件事\应该是人的一生\寂寞和距离不是痛苦。

这是中央电视台罗明副台长对我们这段南极之旅的有感而发。人的一生中能经历的大事不多,我在27岁那年却幸运地遇上了,有了南极内陆和可可西里的两极之旅。在这两个无人区,我感受到了久居都市很难经历的东西,比如死亡。有些危险来去匆匆、转瞬即逝,死神的发梢从我脸上扫过的一瞬并没给我留下恐惧的时间,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那次死里逃生,却让我在7个小时的徒步过程中真切地触摸到了死神的面庞。经历的生死越多,就越珍惜生命和感恩生活。后来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就会回想南极那段时光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在我看来,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幸福就离你不远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字与我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大家能从生死故事中有所感悟,拾起挑战困难的信心,那么看待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就不那么悲观了。

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领导和朋友们的帮助,正是他们的热切关注,本书才得以顺产,这里一并感谢: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先生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先生写来的精彩序言,褒奖之辞,受之有愧;

于丹老师早在2005年就为我写下了推荐语,这两年有机会重返校园充电,听她充满激情的讲课是一种享受;

张越的文字和她的主持风格一样,是我喜欢的沉静风格,每次与这位大姐交流,总能沉淀下一些纯净的东西;

李栓科的极地情节浓厚到以至于连他的电子邮箱都是以极地命名的。4年前他为我们Dome-A之旅送行,现在又写来了《南极离我们很远,离未来很近》的激情感言;

吴晓镛大哥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和我分享自己年轻时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感受时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记者要有自掏腰包也要采访的冲动;感谢戴东女士为本书付出的辛劳,在这位资深图书策划人的鞭策下,我有了不断完善书稿的动力;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饶涛先生和戴轶女士,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李院生、效存德、孙波、侯书贵、张永亮、张胜凯、陈有利、徐霞兴、盖军衔、崔鹏惠、童鹤翔、李亚玮,这12位生死与共的第2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队员是故事的主角,其中的几位后来又多次重返最高点开展科考;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每当我踏上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父母总是希望能从电视上看到我更多的身影,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每次身陷绝境,让我坚持活着走出来的信念都来自于他们。这本书就是我送给他们的一个小小的礼物。从小就很喜欢硬汉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人可以被击毁,但不可以被击倒。”在我看来,苦难和伤痛可以摧毁肉体,但意志是不灭的。这一点在爬冰川雪山时深有体会。向上爬的过程很艰辛,我每次累得想放弃时就往回看,雪地上是一长串刚留下的脚印,能够坚持到最后完全是靠这种信念的激励。我很享受艰辛攀爬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这种挑战极限、征服自己的极大快感会推动你去攀登下一座高山。看山,要看极高山,其实人生也大抵如此。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陈晓夏以其CCTV记者、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的独特身份,用生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第21次远征南极冰盖,13位科考队员在南极夏季零下50度低温的极端环境下,探秘“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穹最高点科考的全过程。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登月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本书所记载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可谓“难于上青天”。中国首次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备受世人瞩目,这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壮举,能够报道和见证这一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作为电视人来说,陈晓夏是幸运的。经过严酷的业务、体能和心理的层层筛选,晓夏最终成为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同时,他也是内陆冰盖队仅有的两名随队记者之一,担负着向全球即时报道中国人挺进Dome-A的艰难征程。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一周年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于探索,自强自立,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本日记体作品兼备纪实性与文学性,包含了丰富的南极科考知识和极端环境下的野外生存常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科普读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少有的“南极游”,走近神秘的南极冰盖深处,一探“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奥秘。【作者简介】  1977年生,现从事传媒运营管理工作。主要作品有大型高清纪录片《敦煌》(总制片人)、与BBC合拍大型高清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China,中方制片人)。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新闻技术工作者、全国优秀消防科普宣传工作者、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十优青年”、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校优秀学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纪念奖章和香港“极地精神”奖章等荣誉。其演讲被收入《北大讲座》、《从他们走到我们》等书。  2004年至2005年期间,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央视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开创了行走体验类科考探险节目的电视新形态,被中宣部列为“时代先锋”在全国推广学习,所在报道组获得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状”。  2005年,陈晓夏任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副队长兼首席新闻官、中央电视台可可西里前方报道组组长。策划并带队报道了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世界尽头的奇迹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3101177
如需购买下载《世界尽头的奇迹》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世界尽头的奇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