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讼师文化
中国讼师文化封面图

中国讼师文化

党江舟,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

书籍简介:

讼师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本书对中国讼师的起源与发展、讼师的业务范围、讼师的助讼行为、讼师的心理世界、历代政府对讼师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讼师秘本》等法律典籍的法文学、道德和法律普及内容进行了分析。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讼师概况及形成原因 第一节 关注中国古代的律师——讼师 第二节 讼师文化与讼师群体 第三节 讼师形成原因第二章 讼师发展阶段及特征 第一节 讼师萌芽——西周民事代理制度 第二节 讼师兴而后禁——春秋至秦对“离谓”的批判 第三节 讼师活动的背景框定——从汉牮“春秋决狱”到唐代的“以礼立法” 第四节 讼师的大发展期——宋代民间的好讼之风 第五节 严格书状,扩大代理——元朝对讼师职业的分解 第六节 “词讼必由讼师”——明清时代讼师活动的极致 第七节 讼师向律师的转型——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律师制度第三章 讼师行为与业务 第一节 代写书状

绪论第一章 讼师概况及形成原因 第一节 关注中国古代的律师——讼师 第二节 讼师文化与讼师群体 第三节 讼师形成原因第二章 讼师发展阶段及特征 第一节 讼师萌芽——西周民事代理制度 第二节 讼师兴而后禁——春秋至秦对“离谓”的批判 第三节 讼师活动的背景框定——从汉牮“春秋决狱”到唐代的“以礼立法” 第四节 讼师的大发展期——宋代民间的好讼之风 第五节 严格书状,扩大代理——元朝对讼师职业的分解 第六节 “词讼必由讼师”——明清时代讼师活动的极致 第七节 讼师向律师的转型——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律师制度第三章 讼师行为与业务 第一节 代写书状 第二节 咨询和谋划诉讼 第三节 贿役通吏 第四节 把持捏造 第五节 教习讼学 第六节 调解和宣传 第七节 同代书交涉第四章 讼师的物化环境 第一节 讼师的名称 第二节 讼师的出身和来源 第三节 讼师的级别 第四节 讼师的活动场所 第五节 讼师的行业组织 第六节 讼师的地域性第五章 传统诉讼制度环境与讼师 第一节 制度和诉讼制度 第二节 古代的诉讼制度与诉讼泛滥风 第三节 古代案件的起诉与讼师 第四节 案件的受理与讼师 第五节 案件的审判、上诉与讼师……第六章 讼师的精神世界第七章 析讼师秘本兼论讼师对中国法文化的贡献结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讼师,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然而遗憾的是,在汗牛充栋的法文化研究成果中,学界对讼师的关注才刚刚开始且少之双少。概略地说,讼师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准律师的职能。他们可能为金钱利益而充当“挑词架讼”的讼棍角色,也可能因以法维权而赢得讼师的尊称,具有极强的两面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里,对于讼师这样的现象绝不能简而言之,它的出现和存在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根源,与西方源远远长的律师现象有相当大的区别。 讼师的行为,主要业务是代写书状,这些书状包括遗嘱、各种契约、呈状以及工商行政方面的申请,更多的是谋写诉状。 讼师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有形物质基础。他们的外化名称在不同的时期因不同的社会背景而不同,但这一职业的内涵 和外延则大同小异。讼师多出身于运途不畅的士人,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吏人、干人、衙役宗室的子弟,以及胆大横行的豪民。不同时代,讼师活动则因社会经济、政治诸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讼师和儒家的精神从根源上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冲突。因为讼师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儒家思想的德礼之治,所以,他们的思想毫无疑问地带着儒家的烙印。 讼师秘本是讼师世界的全方位的再现和反映,它不但使我们对讼师群体的书写状文技巧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从中展现了古代讼师在法文学、道德和法律普及教育以及教育以 及笄状谋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对古代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于对今天的法制文明推进,也具有十分可贵的借鉴价值。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讼师文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法制史研究丛书
978730108861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讼师文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讼师文化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5.02 的主题关于 诉讼-法制史-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