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0.0
本书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经整理成书的。本书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文献发掘,对“社会语言学”内容下的国家话语,文学话语与民间话语作了深入而周密的学理性探讨,疏理了社会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相关研究人员及语言学,社会学专业师生的有益参考读物。
第一章 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 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 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一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 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
第六章 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第七章 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结论 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记忆的政治》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是一次建立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上的、革命话语的体系化建构。由于其丰富的多义性,这段社会记忆也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反复重构,为作为国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合法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