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封面图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张祥龙,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分两个部分,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开出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由此,全书勾勒出中华古哲理传承与演变的历史图景。

书籍目录:

开讲辞

第一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第一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赵高和李斯

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第一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第一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天人相与之际

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元深天端之时义

第四节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第一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第三节 天人感应

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第一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 类比法

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讲 佛教人华的哲理途径

第一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二程

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朱陆异同

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人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编辑推荐:

秦不仅是一朝之名,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存文化和哲理形态。秦的特点已经由韩非、李斯、始皇、二世、赵高充分显示了,就是刻削寡情、暗算一时、急法尚同、出生入死。秦韩做绝,所以刘汉通吃。汉有四百年的江山,有深远的文化历史影响,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反秦兴汉。董伸舒使儒家在汉代发皇盛大,成为求王者之师。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已经传人中国。佛家主宰中华哲学思想的论坛数百年,无以匹敌,领时代之风骚。它不但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佛教的创新前沿,同时深化和丰富了华夏的哲理,激发出宋明儒学,造成长久的和多方位的文化影响。佛教入华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一次偶然邂逅的思想遭遇,而是这样一种哲理间的爱情事件,纵使让双方再寻找挑选一百次、上千次,还是会属意于对方。往前生、后世延续多少代,此情不渝、此爱不悔,这种结合都会像神话般优美。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9518418
如需购买下载《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6装帧平装
页数 256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05 的主题关于 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秦汉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