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封面图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

冯艳, 黄亚平,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8.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供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规划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城市发展决策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介绍:

冯艳,1979年7月出生于河南郑州,回族,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冯艳,1979年7月出生于河南郑州,回族,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2005年就职于无锡市规划设计院:2005~2012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7年获硕士学位,2012年获博士学位。硕士论文《19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土地开发及空间发展规律研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成长机理及结构模式研究》被推荐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工作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参与项目获部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1项。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个,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著著作1本。黄亚平,1964年2月出生于湖北蕲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注册规划师。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4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在高校从事城市规划教育工作近30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获部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2项;先后出版有《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合著)、《城市外部空间开发规划研究》、《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城市土地开发及空间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等著作,参与编写《城市规划资料集——小城镇规划》(任副主编J、《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作品集》(任主编),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经济地理》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 显示全部信息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

1.1.1 大城市区域化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

1.1.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

1.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成为一种新的类型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

1.2.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

1.2.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

1.3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进展

1.3.1 大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1.3.2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及机理研究

1.3.3 大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3.4 大城市空间成长控制的策略研究

1 绪论

1.1 背景

1.1.1 大城市区域化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

1.1.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

1.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成为一种新的类型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

1.2.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

1.2.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

1.3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进展

1.3.1 大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1.3.2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及机理研究

1.3.3 大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3.4 大城市空间成长控制的策略研究

1.4 理论与实践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指导意义

1.5 本书的内容框架

2 当今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

2.1 西方大城市空间郊区化发展

2.1.1 空间类型

2.1.2 空间形态

2.1.3 规模密度——规模大,密度小,剖面平缓

2.1.4 都市区管治——双层管理,区域协调

2.2 中国大城市空间都市区化发展

2.2.1 空间类型

2.2.2 空间形态

2.2.3 规模密度——规模小,密度大,剖面陡峻

2.2.4 空间管治——双层级叠合式治理模式

2.3 大城市区域化空间发展类型及特征

2.3.1 区域松散型

2.3.2 舒展均衡型

2.3.3 节点集聚型

2.3.4 非均衡型

2.3.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趋势的出现

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思想渊源

3.1 思想的演变过程

3.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1.2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3.1.4 20世纪70~80年代

3.1.5 20世纪90年代之后

3.2 集中与分散从割裂到统一

3.2.1 分散思想

3.2.2 集中思想

3.2.3 集中与分散的一体化

3.3 理性主义的应用从片面到多元并存

3.3.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3.3.2 理想与理性

3.3.3 功能理性至上与多元研究

3.4 线性到非线性哲学思维转变

3.4.1 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发展

3.4.2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思维

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过程特征

4.1 武汉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整体空间分布分析

4.1.3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演变过程分析

4.1.4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类型的时空分布分析

4.2 南京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2.1 南京都市区整体空间分析

4.2.2 南京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4.2.3 南京都市区地域职能空间分析

4.3 长沙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3.1 长沙都市区整体空间分析

4.3.2 长沙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4.3.3 长沙都市区地域职能空间分析

4.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特征

4.4.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阶段性特征

4.4.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内聚式特征

4.4 13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扩展方式特征

4.4.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职能分化集聚特征

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

5.1 相关理论

5.1.1 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Fheory)

5.1.2 ASD理论(the Theory of Actor.System.Dynamics)

5.1.3 城市政体理论

5.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成长机理的解释框架

5.3 基础层面的主要作用

5.3.1 制序性因素的控制力

5.3.2 经济性因素的限制力

5.3.3 技术性因素的引导力

5.3.4 空间性因素的约束力

5.4 社会层面的主要作用

5.4.1 上层政府的主要作用

5.4.2 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

5.4.3 市场资本的主要作用

5.4.4 城市居民的主要作用

5.5 基础层面与社会层面作用的耦合机理

5.6 “簇化力”作用下大城市都市区成长的空间效应

5.6.1 “双城”发展

5.6.2 均衡镶嵌

5.6.3 “簇化”的延续

6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

6.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公共中心结构特征

6.1.1 空间的层级性

6.1.2 布局的相对分散性

6.1.3 次级中心的综合性

6.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道路网络结构特征

6.2.1 环形(方格网)+放射形路网

6.2.2 快速路+快速轨道“复合式”的交通走廊

6.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特征

6.3.1 依托区域生态环境高度一体化建构

6.3.2 以楔形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为主

6.3.3 以有限度环形生态绿带为辅

6.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用地组织结构特征

6.4.1 组群一串珠式布局

6.4.2 依托中心向外均衡拓展

6.4.3 空间形态舒展

6.4.4 以工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先导

7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7.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模型

7.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

7.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类型

7.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

7.2.1 城乡一体发展

7.2.2 土地集约利用

7.2.3 高质量人居环境塑造

7.2.4 城市空间绩效最大化

7.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特性

7.3.1 公共中心结构——非均衡多中心模式

7.3.2 道路网络结构——环形放射“复合通道”模式

7.3.3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楔环结合绿楔主导模式

7.3.4 用地组织结构——中心放射形组群模式

7.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

7.4.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衡量标准

7.4.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测度指标

7.5 分形与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模型的修正

7.5.1 分形

7.5.2 模型的修正

8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控制对策

8.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缺点

8.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点

8.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8.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路径的控制

8.2.1 改变空间增长方式,实现空间结构的可持续

8.2.2 政府主动控制,实现空间结构的最佳集体选择

8.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组织的控制

8.3.1 完善簇群式公共中心体系,建立均衡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

8.3.2 优化簇群式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加强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同

8.3.3 推动簇群式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的建设,促进都市区空间的弹性成长

8.3.4 引导簇群式多中心组群式空间的形成,推动城市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9 结语

9.1 基本观点

9.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是城市区域化的新形式

9.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问结构的思想渊源

9.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

9.1.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

9.1.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

9.1.6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型

9.1.7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发展控制

9.2 未来展望

附表

附表11 992~2008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

附表2 1992~1995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3 1996~2000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4 2001~2008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5 武汉不同组团及不同用地性质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从分析当今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人手,归纳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趋势的理论线索及时代背景,在系统探讨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思想渊源之后,重点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和结构模型。《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首先从实证案例分析人手,总结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过程特征,剖析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从公共中心结构、道路网络结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以及用地组织结构等结构要素出发,总结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构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并对其加以解析;通过多元的分析视角从整体上提出未来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控制对策。

编辑推荐:



  《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从分析当今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人手,归纳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趋势的理论线索及时代背景,在系统探讨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思想渊源之后,重点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和结构模型。《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首先从实证案例分析人手,总结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过程特征,剖析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从公共中心结构、道路网络结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以及用地组织结构等结构要素出发,总结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构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并对其加以解析;通过多元的分析视角从整体上提出未来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控制对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2148646
如需购买下载《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3.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984.11 的主题关于 大城市-城市空间-空间规划-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