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8.0
本书主要以文化与信仰关系为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问题,各章独立成篇,自成体系。全书对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五大宗教文化:道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文化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各章节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为主线贯穿其中,逻辑次序分明。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文化探讨相兼顾,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力求集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各类大中专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公务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第一章 祖先崇拜——中国古代传统信仰与政治文化:家国同构,父权至上
一 神灵隐现的自然与灵魂崇拜
二 “图腾”:寻根问祖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
三 女始祖崇拜与牧歌式的女性文化
四 男始祖崇拜与英雄时代的男性讴歌
五 祖神、氏族、宗法制度与祖先崇拜的深远影响
六 祖先崇拜与民间传统节日:“三冥节”
小结
第二章 天地君亲师崇拜——中国古代传统信仰与政治文化:君权神授,天佑帝王
一 君权神授:天地神灵崇拜与祭祀
二 亲亲纽带: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度与祠堂
三 尊师重道:束惰、释菜、释奠之礼
四 天高皇帝近:尊君卑臣、贵贱有等的朝礼
小结
第三章 土生土长的本土固有宗教——道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章 祖先崇拜——中国古代传统信仰与政治文化:家国同构,父权至上
一 神灵隐现的自然与灵魂崇拜
二 “图腾”:寻根问祖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
三 女始祖崇拜与牧歌式的女性文化
四 男始祖崇拜与英雄时代的男性讴歌
五 祖神、氏族、宗法制度与祖先崇拜的深远影响
六 祖先崇拜与民间传统节日:“三冥节”
小结
第二章 天地君亲师崇拜——中国古代传统信仰与政治文化:君权神授,天佑帝王
一 君权神授:天地神灵崇拜与祭祀
二 亲亲纽带: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度与祠堂
三 尊师重道:束惰、释菜、释奠之礼
四 天高皇帝近:尊君卑臣、贵贱有等的朝礼
小结
第三章 土生土长的本土固有宗教——道教与中国文化
一 道教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二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教义
三 道家不等于道教:老子与道教
四 道教产生的文化渊源
五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 道教标识符号阴阳双鱼图的文化含义
七 道教“三元节”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八 道教文化圣典与胜迹
小结
第四章 千年祭孔至圣先师——儒教与中国文化
一 孔子的伟大贡献及其“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至尊地位
二 孔庙与千年祭孔的盛典礼仪
三 儒学的神秘化与宗教色彩
四 宗教的判断标准是理解儒教宗教性质的关键
五 儒教文化与圣诞节
小结
第五章 人乡随俗佛教改版——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 古刹背后的历史
二 佛教的起源、传播概况和基本教义
三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四 佛教文化与节日习俗
五 民间佛教诸神信仰
六 中国化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满
七 佛教文物
八 佛教名胜古迹
小结
第六章 “舶”来的宗教——伊斯兰教与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创立
二 商贸叩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三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及宗教活动
四 伊斯兰教与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风俗
五 伊斯兰教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六 现存伊斯兰教胜迹
七 回族穆斯林的节日文化生活
小结
第七章 艰难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 基督教的起源、演变与分裂
二 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三 基督教传人中国
四 基督教与中外文化交流
五 基督教文化与节日习俗
六 中国基督教著名教堂与会所
小结
第八章 “五教”鼻祖文化先驱——五祖圣迹: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和耶稣基督
一 孔子圣迹
二 老子圣迹
三 释迦牟尼圣迹
四 穆罕默德圣迹
五 耶稣基督圣迹
小结
第九章 儒教孔门的圣人先哲——文庙配享从祀的“四配”、“十二哲”
一 文庙“四配”
二 文庙“十二哲”
小结
第十章 佛教徒的文化苦旅——佛教高僧文化使节
一 宣扬因果报应之说的高僧:慧远
二 提倡顿悟成佛的南禅宗祖:惠能
三 求法高僧文化使节:法显玄奘义净
小结
第十一章 道家宗祖人物及魏晋以后的道教改革家评传
一 道家宗祖人物
二 魏晋以后的道教改革家
小结
第十二章 有容乃大:儒、释、道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一 儒道互补与融合的尝试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儒道互补
三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
小结
附录 文化改变命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化的信仰--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主要以文化与信仰关系为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问题,各章独立成篇,自成体系。全书对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五大宗教文化:道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文化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各章节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为主线贯穿其中,逻辑次序分明。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文化探讨相兼顾,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力求集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本书图文并茂,可渎性强,适合各类大中专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公务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