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封面图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王祥荣, 等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专著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适用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并在保证整体控制的前提下,对局部进行控制,保证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对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与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监测和预警。

作者介绍:

王祥荣,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06&ZD024)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学名师,上海市、杭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兼任,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CEC东亚区副主席, 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建交委环境与绿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汉斯出版社《林业世界》杂志主编,《世界生态学》杂志副主编,《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国城市林业》等学术刊物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16部,主编或参编国家及上海市重点教材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受理8项,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需求

(三)我国资源环境基本国情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架构

四、研究创新点

(一)全书创新点

(二)各子篇章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科学内涵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

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

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六、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

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第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体系研究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LCA—EF—ES评价理论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AHP—PCA阈值理论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PREED系统耦合理论

(一)PREED系统耦合理论框架

(二)PREED系统耦合理论概念界定

(三)PREED系统耦合理论内涵

(四)PREED系统耦合理论特征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轭规划理论

五、城市代谢理论

(一)城市水环境代谢的概念

(二)城市水环境代谢的内涵

(三)城市水环境代谢的功能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控制理论

(一)生态控制的理论支撑

(二)生态控制理论特征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式

(一)生态岛建设中“生态”的定义

(二)生态岛的概念

(三)生态岛建设的科学内涵

(四)建设生态岛的主要目标

(五)生态岛建设基本原则

第四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内案例

一、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

(一)研究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二、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概念和内涵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特征

(五)SEA(战略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六)浦东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SEA指标体系构建

(七)浦东新区SEA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八)浦东新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研究

(九)浦东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模式研究

三、福州东部新城的案例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区域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四、杭州市生态带概念规划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区域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五、中国东部城市水环境代谢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项目背景

(三)区域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六、上海宝山区环境友好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关系评价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区域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七、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区域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

(六)结果与分析

八、河南漯河市资源环境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九、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一)研究意义

(二)项目背景

(三)研究方法

(四)基础理论分析

(五)区域概况

(六)评价模型构建

(七)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八)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探讨

十、“低碳城市”理论研究

(一)“低碳城市”的理念及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第五章 中国资源利用状况情景分析

一、中国的能源状况

(一)中国能源产量、构成及未来发展情景预测

(二)中国能源消费量、构成及未来发展情景预测

(三)中国能源缺口分析

(四)中国能源长期需求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五)中国能源消费者贡献分析

(六)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

(七)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

(八)中国电力生产和消费情况

(九)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十一)能耗利用效率评价

二、水资源状况

(一)用水总量及构成

(二)全国城市水资源供应和消耗情况

(三)全国各地区城市水消耗总量

(四)全国各地区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五)全国及各地区水资源量

三、中国社会总物质资源投入分析

(一)基本物质投入总量及构成

(二)非能源性矿物资源投入量

(三)化石能源投入量

(四)生物质资源投入

(五)水资源投入量

第六章 工业系统各行业综合污染度评价

一、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正规化

(三)权重值的确定

(四)综合结果计算

二、评价结果

(一)产生污染度

(二)排放污染度

三、结论

第七章 中国省际间工业污染转移量评估方法与案例研究

一、评估方法

(一)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确定

(二)各工业行业部门污染转移量计算

(三)数据来源

(四)各省工业污染转移总量计算

二、案例研究

(一)北京

(二)上海

(三)浙江

(四)江苏

(五)安徽

(六)广东

(七)河北

(八)辽宁

三、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一)科学性与真实性原则

(二)完备性与覆盖性原则

(三)独立性与整体性原则

(四)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

(五)可控性与可获得性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经济类指标设计思路

(二)社会类指标设计思路

(三)效率类指标设计思路

(四)社会类指标设计思路

(五)技术教育类指标设计思路

(六)环境类指标设计思路

三、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两型社会”建设效果评估

一、指标体系——经济系统

(一)地区经济规模贡献度

(二)经济集约化贡献度

(三)劳动生产率贡献度

(四)贸易竞争力贡献度

二、指标体系——资源系统

(一)耕地资源赋存丰度

(二)水资源赋存丰度

(三)矿产资源赋存丰度

三、指标体系——效率系统

(一)能源效率贡献度

(二)用地效率贡献度

(三)用水效率贡献度

(四)农业资源效率贡献度

四、指标体系——社会系统

(一)政府财政贡献度

(二)基础设施贡献度

(三)居民生活质量高度

五、指标体系——教育技术系统

(一)教育系统贡献度

(二)科技成果及质量体系贡献度

六、指标体系——环境系统

(一)环境效率贡献度

(二)生态建设效果贡献度

(三)灾害抗逆能力贡献度

(四)环境抗逆能力贡献度

七、2003~2007年各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效果综合评估

八、2008~2009年度公众节约指数报告

(一)2008~2009年度公众节约指数

(二)公众节约分类指数

(三)公众节约横向差异指数

(四)公众节约纵向差异指数

第十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预警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三)各项指标及其具体释义

二、数据来源

三、评价方法

(一)数据标准化

(二)评价模型

(三)生态预警警度及警区分级

四、评价结果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模式

(一)确立法律的基础地位

(二)减排尽量成本节约

(三)极大地促进市场机制运用

(四)制衡机制

二、欧盟模式

三、日本模式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四、拉美模式

五、印度模式

(一)为环保立法,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二)加大扶贫力度,制定各项环境政策

(三)全球范围内参与环境保护

(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

(五)加强环境教育,提倡公众参与

六、各国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市场机制下的法律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排污权等环境交易方面应建立全国性大市场

(三)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易与合作

(四)广泛地签订环境协议

(五)绿色GDP或可以成为中国借鉴之处

(六)开展全民节约意识教育

(七)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和循环型农村建设

(八)要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环境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九)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城市化问题

(十)将扶贫脱贫与两型社会建设相联系

第十二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运作模式、途径和实证

一、基本模式

(一)循环型社会模式

(二)循环经济模式

(三)结构调整模式

(四)科技投入模式

二、实施途径

(一)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二)发展生态农业

(三)改变生产组织方式

(四)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五)加大科技投入

(六)发展“静脉产业”

(七)发展生态交通

(八)加强宣传教育

三、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式和途径选择

四、无锡市案例研究

(一)社会经济与环境特征

(二)主要问题

(三)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

(四)无锡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建议和保障体系

第十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工具分析

一、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

(一)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形态

(二)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实施中的问题

二、经济刺激型环境政策工具

(一)经济刺激型环境政策工具形态

(二)经济刺激型政策工具实施中的问题

三、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

(一)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形态

(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架构及模式

一、在宏观层次上,侧重于国家和政府行为

二、在中观层次上,侧重于区域环境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在微观层次上,侧重于企业和经济主体行为

四、两型社会的政策模式

(一)政策模式问题提出

(二)政策模式争论: 协调与整合

(三)统筹治理模式

第十五章 建立适合“两型社会”需要的社会与司法保障

一、公民环境权及公民参与政策工具

二、司法救助: 环境正义的维护

(一)环境正义司法救助的现状

(二)环境公益诉讼现有法律规定

(三)地方政府环境公益诉讼实践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中央政府态度

三、社会抗争:公民环境权实现最后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06&ZD024),对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过程进行了评估、监测和预警;针对我国地理区位、区域差异以及社会发展的时空特征,初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适用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全书逻辑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定性与定量两种属性,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结构、功能和类型三项内容,调查与分析、理论与技术、模拟与评价、对策与机制、实践与应用五大模块。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政策支持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适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决策人员以及一般读者参考。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9089677
如需购买下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2.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4.5 的主题关于 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