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彼岸的路
通向彼岸的路封面图

通向彼岸的路

刘纪新,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6

定价:46.0

书籍简介:

生存探寻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种创作现象,中国现代诗人身处价值转型时期,失去了终极价值关怀,遭遇虚无,于是在诗歌创作中开始了精神探索之旅,为生命寻求存在的意义。从文学史实际出发,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形成了四条主要的路径。 以冰心、废名等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借助“神”的力量反抗虚无,在天国中建立家园。以冯至、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在自然中开辟了生存探寻之路。但是,某些诗人在感性的盛宴中流连忘返,甚至滑向肉欲的泥沼。穆旦以其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勇于受难的品格,独自踏出了生存探寻的社会之路。通过残忍的自省和无情的揭露,戳穿种种谎言,使社会显出其荒诞本性,让现代人在自欺中猛醒。他拒绝宗教与身体的诱惑,在极度痛苦中不懈追问。 生存探寻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内容,提升了诗歌的精神品格,与此同时,创造了大量风格迥异、内涵丰富而深邃的诗歌意象。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最为突出的是,生存探寻建设了诗歌的审美超越性,使得诗歌担负起为现代中国人寻找精神家园的责任,也使得过于专注于现实的中国现代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作者介绍:

刘纪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曾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四川大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生存探寻:一种创作现象

二 生存探寻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思”的“道路”

第一章 穿越“精神之梦”

第一节 彼岸的神与此岸的爱:以基督教为文化资源的生存探寻

第二节 在“空”与“色”之间徘徊:以佛教为文化资源的生存探寻

第二章 自然的震撼与生命的“领受”

第一节 生命的战栗:在自然中体验虚无

第二节 “自然底大梦”:在自然中沉醉

第三节 “领受”:在自然中寻求超越

第三章 “用身体思想”

第一节 以身体追问存在

第二节 身体中的“家园”

第四章 “去蔽”与追问

第一节 生活在虚无中的人们

第二节 荒诞的社会

第三节 寻找意义的人:挣扎在社会中的生存探寻者

第五章 生存探寻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生存探寻建设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超越性

第二节 生存探寻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

第三节 生存探寻成就了一批优秀诗人

结语

附录一 冯至与《鼠曲草》

附录二 论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通向彼岸的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1917-1949)》首次提出中国现代诗歌中生存探寻这一创作现象,既借鉴又转化了西方存在主义理论,从而突破了僵化、教条的研究模式,拓宽了视野,从文学史事实出发,使这种丰富多彩的创作现象得以完整地呈现。同时,将以往零星散落在作家作品研究中的、各自孤立的现象上升到史的高度,使其以独立形态呈现,从而能够把握其整体特征、总体走向。在此基础上,革新了对一批诗人的认识,例如推翻了冰心诗歌研究中的既成定论,揭示了冯至诗歌的复杂内涵,加深了对穆旦、宗白华、废名、林徽因等人诗歌的认识。同时,挖掘了新的诗人、诗作,例如以往很少被提及的路易士的诗歌(纪弦大陆时期的诗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意识,而且与生存探寻相融合,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另外,在研究方法上,遵循“‘生存’优先于‘哲学’”的原则,冲破“‘现成’的‘学说’”的束缚,走出了以往相关研究所陷入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误区。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通向彼岸的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75545
如需购买下载《通向彼岸的路》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 236 印数 1200

书籍信息归属:

通向彼岸的路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2 的主题关于 诗歌研究-中国-1917~1949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