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5.0
本小说是现当代英国著名作家V·S·奈保尔于2004年创作的,也是《半生》的续作和作家的封笔之作。作品描写主人公结束在国外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回到祖国印度,为改变印度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参加地区组织,被警察逮捕,投入监狱。在黑暗的日子里,他觉得自己被彻底地隔绝于历史之外,无限空虚。最终重返英国,发现英国的社会变革让他同样没有归属感,犹如被判了无期徒刑,永无解脱之日。
后记
2004年10月间,奈保尔在接受印度一家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即将出版的新作《魔种》(MagicSeeds)将是他的封笔之作,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创作下一部作品。这位时年72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记者说:“我已经老了,而写作需要巨大的精力,《魔种》将成为我的最后一本书。”他称《魔种》将联结起自己曾生活过的不同的世界,并将对自己的文学生涯作一个总结。《魔种》是其之前作品《半生》的续作,延续了作者之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共同特点:现实和虚构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个人和霸权的关系不时显现。作品的格调依然是阴郁、苦涩和略带些辛酸。
现在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即将面世,作为译者,我本不该絮叨什么了。
因为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者自能明断。诚如作者自己所言,这部小说联结了作者生活过的不同世界,也是对作者文学生涯的总结。说实在的,我一直不怎么明白书名为什么叫做“魔种”,直到读到最后一句,才仿佛明白些了,却也不那么肯定。种子总代表希望,即使是炒熟的,在知道真相之前,希望也还总是有的。或许,故事里的那些人,主角威利从西柏林走到印度再走到英国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揣着这么一颗种子,暗暗希望它发芽,生长,攀到云端里,他们就可以顺着这藤爬上去,去抱回那只在童话里下金蛋的鹅;只不过,后来他们发现,那颗种子,可不就是炒熟的么。所以威利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失败者,他们的失败,或者是阴差阳错,或者是水到渠成,仿佛是那么自然,又总是似乎透着那么一点可笑。
整个故事有点像所谓的“流浪汉小说”,靠主角威利的双脚、双眼和双耳,把东西南北的那些人、那些经历贯穿起来。威利,印度人,幕布刚启时,正是四十出头,流落在西柏林。的确是“流落”,因为没有职业,没有自己的住处,靠妹妹收留,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安放自己接下来那数十年。在他与妹妹的交谈之间,我们知道了他的过去:父母家族的种姓等级悬殊,年轻时去伦敦求学,将毕业时遇到了一个葡裔女孩,他后来的妻子,然后一同去了她生长的非洲,在那里在妻子的产业、妻子的生活里,蹉跎十八年,终于决定放弃婚姻,转而投奔妹妹。西柏林,相对于战后废墟的非洲,是世界的另一端,生活井然却已被完全简化。妹妹指责威利从来只知逃避而不敢正视自己的责任,推荐他读甘地传,要他像甘地那样,四十岁时立志开始新生活。偶尔,他们看见一个卖玫瑰花的泰米尔人,想起自己逃离的过去,想起祖国正在进行的游击战争,于是向来心怀天下的妹妹设法和远在印度的革命组织取得了联系,送威利去打游击,去投奔那里一位卓越的革命领袖,于是威利见到了阔别的祖国、久违的家乡人却那么陌生。他随部队辗转于村镇与丛林,发现原来情形完全出乎他之前的想象,那位革命领袖已经众叛亲离,自己正被异己所包围,威利的惟一慰藉是能够不时收到西柏林的来信。他看着组织宣扬的所谓革命理想如何与现实格格不入,听着革命家们如何高谈阔论不知道他们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嘴里的大道理,如何从各自的命运中挣扎出来以为加入所谓革命就能够报复他们所憎恨的一切:低微的出身、富人的嘲笑、压抑的性欲、不忠的妻子,又如何纷纷落人各自的命运中或者被击毙或者被清洗或者被捕或者逃亡。而威利的命运,落在监狱。他听从一位运动领袖的鼓动和安排,选择了投诚,以为这样就能清白地离开是非窝,因为他在游击队里消磨了十年,除了行军开会讨论吃粗饭,根本就没做过什么,十指洁净得出人意料,最后却被投入监狱,多亏那位运动领袖的出卖。监狱里的政治犯待遇,竟完全就是游击队里的那一套,无休无止的政治学习、空洞乏味的政治讨论他开小差,有一大半原因不就是为了逃避游击队里的学习么?他只得斗胆向监狱长提出无理要求,要求把自己投到条件恶劣许多的普通牢房。这时候妹妹再次出现,再次利用她的运动能力,设法营救威利出狱,把他送去了三十年前他不知怎么就离开了的伦敦。在伦敦接应他的是一位三十年前的老友,一位曾经帮过他不少忙的律师,这次又帮了他一番,收留他住下,带他结识富豪,替他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让他有机会年过半百而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职业虽然这位律师自己正深陷困境,追随富豪参与房地产投机而面临崩盘,和一个出身低微的女人保持了数年之久的暧昧关系一拍两散最后还领他观摩了一场婚礼,胜利者的婚礼主角是一位黑人祖父,他唯一的人生理想(于金钱以外)就是生下一个白人孙子,能牵着孩子的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散步。
婚礼之后,威利似乎大彻大悟了,他看到灾祸的产生与解决原来是相依相存,但这样重大的发现,他却再也无法与支持他多年的妹妹分享,因为这样的世界观太不“理想”。
这就是奈保尔找到的“魔种”,包含着祸端,也包含着解决,是一切尚待萌发的混沌。
值得指出的是,小说中随处可见矛盾、冲突和挣扎,但流露在作者笔端的却始终是客观和冷静,不由人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翻译过程中我不时惊叹于作者的语言之美。奈保尔这一代的印度移民,已经不像父辈那样对语言始终存在隔膜。
他长期在英国接受教育,英语自然成了他的书写语言。难能可贵的是,奈保尔却从不曾把英语和英国文学视为自己理所当然的遗产。他只承认英语是一种书写工具,语言媒介不该以国别为界,所以每有所作,必然以一流文字写下。这一点在《魔种》也体现无遗。
译者二00七年九月
本书是著名作家奈保尔《半生》的续作,延续了作者之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共同特点:现实和虚构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个人和霸权的关系不时显现。作品的格调依然是阴郁、苦涩和略带些辛酸。整个故事有点像所谓的“流浪汉小说”,靠主角威利的双脚、双眼和双耳,把东西南北的那些人、那些经历贯穿起来。 后来在柚树林第一次宿营,第一次晚上站岗的时候,他有好几次都忍不住只想哭,终于天亮换班了,他听到远处孔雀奇异的鸣声,那是它清晨在树林水池里喝过第一口水后的鸣叫,沙哑得有些撕心裂肺,仿佛它本想讲述一个新生的世界,然而在漫长的不眠之夜过后,听上去却像在讲述失落的一切,讲述着人、鸟、树林和世界;然后,那段营地时光成了浪漫的回忆,在打游击的那几年里,在他麻木地辗转于树林、村庄、小镇的时候,在他以各种身份毫无目的地游历四方,甚至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要改变身份的时候,在他自觉智力衰退、人格断裂的时候;然后,是监狱生活,那里神圣的秩序、固定的作息时间、各项保护措施,以及监狱所提供的自新机会一一后来,他终于得以一步一步地从他曾以为的现实世界,走向之后的所有那些非现实境地;从一个封闭的心灵的房间走向另一个心灵的房间。【作者简介】 奈保尔(VidiadhatSurajprasadNaipaul),英籍印度裔作家。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8岁赴牛津大学求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定居英国。曾任BBC“加勒比之声”栏目主持人3年。游走世界各地写作多年,批判发展中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语多辛辣诙谐。主要作品包括《灵异推拿师》(约翰卢埃林.里斯纪念奖),《米格尔大街》(萨莫塞特.毛姆奖),《黑暗之地》,《印度:一个伤痕累累的文明》,《自由国度》(1971年布克奖),《河湾》,《半生》,《魔种》等。1990年获英国皇室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大卫.柯恩文学奖首位获奖者,该奖旨在表彰“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叙述与正直的洞察,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魔种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2743865 如需购买下载《魔种》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40 | 印数 |
魔种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7.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英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