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补正
《品三国》补正封面图

《品三国》补正

盛巽昌, 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3.0

书籍简介:

本书针对易中天的《品三国》中的纠误、质疑、补正、商榷熔为一炉,以短文答句的形式,并按《品三国》上册目录次序就题排列。

书籍目录:

前记

【壹】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吗?

◆毛泽东谈《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

【贰】孙策和周瑜是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吗?

◆聂绀弩写周瑜故事悼念陈毅

◆孙策周瑜生活档案

【叁】三国原始档案是什么?

◆董卓焚书

【肆】曹操舞戟是行刺张让吗?

◆曹操早期活动记录

【伍】曹操陈留起兵。难道就是靠卫兹资助吗?

◆朱德读《三国志.武帝纪》批语

【陆】谁是组织讨董联军的首创者?

◆吕布反复和投靠表

【柒】曹休、曹真是否开始就是曹操兴师时的骨干?

◆钱穆九岁能通篇背诵《三国演义》

【捌】刘岱是兖州太守吗?

◆东汉三国时期各州

【玖】曹操在兖州攻打百万黄巾,只有上千人吗?

◆三国时期的户口和兵力

【拾】曹操是否有了兖州和青州兵就站住了脚?

【拾壹】曹操许下屯田,有过军屯吗?

◆屯田官

【拾贰】曹操军民丰衣足食与两袁士兵吃桑葚、河蚌是否同一时候?

【拾叁】孙策在袁术称帝前和他关系最好吗?

【拾肆】袁术有“丞相”吗?

◆章太炎以袁术比袁世凯

【拾伍】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儿吗?

【拾陆】曹洪做过扬武将军吗?

◆各种名号的将军

【拾柒】刘备投奔曹操时,还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身份吗?

◆刘备和“桃园结义”说

【拾捌】曹操是强纳张绣的婶婶(即张济的妻子)为妾吗?

◆毛泽东电稿提及南阳和曹操、张绣

【拾玖】曹操是为避免袁绍“屠杀”带着白马人民往西走的吗?

◆刘伯承谈官渡之战

【贰拾】高览是张邰的部将吗?

【贰壹】曹操是进入邺城后,哭祭袁绍了吗?

【贰贰】究竟是谁说了“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这句话?

◆鲁迅无题诗

【贰叁】曹操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袁曹官渡之战实力比较

【贰肆】曹操杀吕布只是听了刘备的话吗?

◆胡适说曹操人品高于刘备

【贰伍】蒯越是什么身份?

【贰陆】徐晃“上阵前甚至祭拜了祖坟”了吗?

【贰柒】曹操官渡战后焚书信,能说明坦诚大度吗?

◆彭真谈曹操焚书信

◆孝廉茂才

【贰捌】《短歌行.对酒当歌》是出自曹操一人所唱吗?

【贰玖】曹操“释放俘虏”否?

◆曹魏五都

【叁拾】刘备是否“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叁壹】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否在战场上每每落荒而逃?

◆引用“天下英雄惟使君”

【叁贰】刘备是讨伐黄巾军功授安喜尉吗?

◆三英战吕布的兵器

【叁叁】刘关张三人是否已“根本容不得他人插足”了?

◆三国领袖的形貌

【叁肆】诸葛亮《隆中对>是在隆中提出来的吗?

◆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官爵表

◆鲁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

◆田汉写关羽诗

【叁伍】甘宁是怎样投靠刘表的?

◆周恩来说东吴人才集中

◆列侯、关内侯

【叁陆】曹操与东吴结亲有多大的作用呢?

◆赤壁之战东吴将领参与表

【叁柒】孙坚是“单枪匹马”死去吗?

◆中郎将

【叁捌】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父”即叔父吗?

【叁玖】刘备是活了五十八岁吗?

【肆拾】韩嵩有否被囚?

◆叶剑英《远望》七律

【肆壹】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也不知道吗?

◆冯玉祥谏蒋介石决心抗日

◆荆州说

【肆贰】刘备靠赵云找回了哪个妻子?

◆青少年对赵云的崇拜

【肆叁】刘备是会合关羽、刘琦到夏口的吗?

◆孙权与曹操的战争

【肆肆】曹操逃窜,哪里来的张辽、许褚等人的接应?

◆毛泽东谈赤壁之战

◆曹操在赤壁大战中的实力

【肆伍】赤壁之战时,曹操是老了吗?

◆毛泽东谈赤壁之战参与者年龄

◆闲谈三国领导人的年龄(附吕布)

【肆陆】火烧乌林后,关羽真的那么没事吗?

◆东吴战船

【肆柒】曹操是否抢走了关羽的老婆?

◆曹操妻妾表(凡生女和无子女者均不见史传记录)

【肆捌】三国时期有多少“空城计”?

◆三国战将冷兵器浅说

◆古中国冷兵器:刀和枪

附录三国时期纪年(自黄巾至赤壁之战)

后记

前言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册)推出了。

它正如日中天,人如其书,书如其人,引起方方面面的兴趣和向往,也掀起了读三国的热潮。多有友朋在看了敝作《品三国中的女人》一书后,很有兴趣地提出:去年秋天《品三国》(上册)曾经风卷云涌,一时产生几多粉丝,令易迷竞折腰。今年春天又经云涌风卷,又见有粉丝、易迷们,后浪推前浪,何不驾此旋风,跟着潇洒走一回呢?学界同行也多有此意。于是在几方感召后,我就开始运作了。

去年我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聆听过易先生的《品三国》若干次演说,以后又较为认真、仔细地拜读了拥有55万册印数(现在据称已有170万册了)的其中的一册,颇有认识,更见收获。说句心里话,易先生书倒也不错,但总觉得写的不如说的好,娓娓说来能够吸引人。诱惑人。每当我听完了后,很能为易先生的抑扬顿挫、巧簧之舌敬仰不已,也为他能将三国那么一部众所周知,而又不生厌的故事,走向大众、传播社会,赞叹莫似。至于有某些先生将它捧为三国文化传播学的最大成就者,或可作如是说,但不须把话说绝,且有甚者说是前无古人,那就不很恰当了。讲三国说三国,中华自来多有人才,远的不说,近年的袁阔成、唐耿良诸前辈,也都是各具风格的。对此我想自诩为“大萝卜”的易先生,也是不会苟同的。

名下无虚士。易先生的书众望所归。在去年早秋的上海书展上,《品三国》(上册)奇花独放,氤氲散发,被视为本届书展最大的看台和热点。易先生的书不错,有看头,那是指当作闲书谈,也就是如葛红兵教授所说的“混嚼”,那确能嚼得津津有味,嚼后还可像嚼橄榄那样回味,它完全可以说是上品。但要是如同易先生所说的是文化学术,还有那么些创见。总觉得还有些长距离须提炼、加工,更须摒除些常识性的历史失误,多作些认真而不浮躁的理念和考信。

易先生在上海的一次书展上,于传媒多次提出自己的三原则: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讨论;讲述方式不争论。

据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报道,“特别是第三条,对于他在百家讲坛里的讲述方法,他觉得没有必要争论。”(《新民晚报》2006年8月5日)我是非常同意易先生的“三个原则”的,特别是所提出的第三条。其实这种表达于电视台得天独厚的方式方法,本亦不须我等庸夫俗子多加注意。

多作无谓的指摘、研讨。此处有兴趣的,仍是属于第一、二条的学术问题。

易先生说“硬伤立即改正”。硬伤,当然得改正;不改正,行吗?为自己的硬伤辩护得面红耳赤,最不值得,除了说明无知、傲慢,又能找回什么呢?金无足赤,人非全才。《品三国》(上册)还是有硬伤的。比如说:刘备是五十八岁就死了,误将丁斐作“丁裴”(第107页),蔡瑁作“曹瑁”(第141页),将古人换名改姓,即使是电脑先生开玩笑、校对不慎,让你走进另一个房间,也得改;但也有若干“硬伤”,并非是说硬伤便了了。此类“硬伤”,通常乃是指失去常识的底线。它即是历史若干常识,也就是我们在中小学课本,或者就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已掌握了的。比如说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父”之“仲”乃管仲之“仲”也,它不得作叔父解。倘如此。

又该如何解释称姜尚为“尚父”,小说《三国演义》中阿斗称诸葛丞相为“相父”?等等。

学问从来是靠做出来的,学术研究本是个严肃问题。见于《品三国》(上册)被称有含金量的文化学术的著作,因而本书各篇制作,也只能就此中犯了属于学术“硬伤”、有悖于三国史实的问题,即那些学术基本功的起码游戏法则,作些说明、争辩或补证,纠正混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合而为一,忽视时空、随意作引文的取舍、随意解释史事等种种是非非是、是是非非。即以常识再说常识,纠正常识。把那些本已熟悉、早已认同的课题,只因是搞错了、混淆了,再重新拿出来说明、考证和解释。比如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许下屯田,有民屯竟还有军屯?又将“桥公二女虽流离”的“流离”,说成是“颠沛流离”,而不是古书通常说的“光彩焕发”,即美丽漂亮之意。正是随口说说容易,写成著作就要深究了。行文到此,我忽然想起了上世纪20年代初,清华国学院赵元任导师为学生王力论文批语的6个字:言有易,言无难。

这正是:白纸黑字一席话,考证行文三千言。

本书原打算写成札记,现为方便与《品三国》(上册)对照阅读,相得是非,就此不作分类,只是把纠误、质疑、补证、商榷熔为一炉,以短文答句的形式,并按《品三国》(上册)目录次序就题排列,取名为《(品三国)补正》。

需要提及的是,在本书中提及的“《品三国》”字样均指《品三国》上册而言,书中不再另行标示,特此说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是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而已,不知可以为然否。

是为记。

盛巽昌2007年1月

内容摘要: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吗?谁是组织讨董联军的首创者?曹操许下电田,有过军屯吗?孙策在袁术称帝前和他关系最好吗?曹操是进入邺城后,哭祭袁绍了吗?曹操杀吕布只是听了刘备的话吗?诸葛亮《隆中对》是在隆巾提出来的吗?刘备是活了五十八岁吗?曹操是否抢走了关羽的老婆?本书是第一部正式叫板易中天《品三国》的力作,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盛巽昌PK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48处史实硬伤大补正,纠误、质疑、源引、商榷熔一炉。  白纸黑字一席话,考证行文三千言。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巽昌先生,以严谨治学态度对《品三国》从“正”和“补”两个角度切入,48处史实硬伤大补正,维护学术起码游戏规则,纠正混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合而为,忽视时空、随意作引文的取舍,澄清随意解释史事、混淆真伪等种种是是非非,以常识再说常识,纠正常识,将早已熟悉认同的课题只因搞错混淆而重新拿出说明、考证和解释,以短文答句、条分缕析的形式,熔纠误、质疑、源引、商榷为一炉,言必有据,有的放矢,娓娓道来,史家气派,同样一家之言“品三国”,奉献三国文化新盛宴。作者简介:  盛巽昌,1937年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镇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现为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三国演义(补正本)》、《品三国中的女人》、《太平天国十四年》、“毛泽东与六大古典名著”系列丛书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品三国》补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1721161
《《品三国》补正》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哈尔滨出版单位北方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品三国》补正是北方文艺出版社于2007.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413 ,K236.07 的主题关于 《三国演义》评论 ,中国-古代史-研究-三国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