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蘑菇云
中国蘑菇云封面图

中国蘑菇云

孟昭瑞, 编摄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以随军摄影记者的独特角度,以历史照片和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国人最骄傲的时刻——蘑菇云爆炸的那一历史瞬间,进行了重现。本书以图文并茂形式,不仅实现了资料性与直观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还在带给读者视觉冲击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读者对中国核事业的认知。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著名军事摄影家孟昭瑞

印象记(代序)

第一篇中国“蘑菇云”是如何升起的

第一章美国的核威胁与核遏制

.美国曾几次动过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念头

.解密:美军“统一作战行动计划”(SIOP)

第二章苏联的援助与限制

.苏联开始援助中国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中苏关系出现了什么裂痕?

.苏联人不再援助中国可能是好事

第三章中国的高层决策

.从“纸老虎”到“正在开始研究”

.中国有铀矿!

.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有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第二篇中国“蘑菇云”的领导者

第一章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周恩来

.为何选定周恩来担当制造“蘑菇云”的最高指挥?

.国家最高机密,邓颖超竞也毫不知情

.美国要给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打击”!

.周恩来亲自下达了“核装置就位”的命令

.中国第一次成功核爆炸并非万事大吉

.“文革”中的周恩来如何支撑核发展计划?

第二章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导者聂荣臻

.聂帅主管科技工作的由来

.“波匈事件”与苏联对中国关系升温

.苏联援建中国原子工业内幕

.中苏关系破裂,我“自力更生”方针的实施背景

.“文革”中的聂帅

第三章亲赴第一线的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的大将风度

.“再穷也要有一根吓人的打狗棍”

.林彪说:“原子弹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张爱萍亲自坐飞机,升至8500米高空试验

.酷爱摄影

.1966年,张爱萍没跟着登天安门城楼

第三篇中国“蘑菇云”的制造者

第一章核研制的科学家们

.钱学森“人民满意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钱三强“你们连钱三强也不相信,你们还能相信谁?”

.邓稼先“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朱光亚“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程开甲突破条条框框,实施“塔爆”

.郭永怀你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不!”

.陈能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彭桓武“回国不需要理由”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第二章核发射基地将军的故事

.酒泉基地并不在酒泉

.美国情报部门惊呼:志愿军20兵团失踪!

.苏军少将说:孙司令是真正的军人

.两位司令差点翻脸

.拖延赴任的李福泽

.李福泽的烟酒艺术

.严重的粮食问题

.发射控制室多了一个人

.“东方红一号”成功前的磨难

.李福泽被投进了监狱

第三章我拍摄核爆炸

.“1964年10月16日,让我们记住这个原子弹爆炸的日子”

.“铁塔”的故事

.核爆区域的“天气预报”

.“零时”已到!

.第二次、第三次核试验

.八一电影厂为1966年国庆,拍了大型彩色纪录片

.空军穿越“蘑菇云”取样

.核爆前的准备工作、内容,究竟是

.我拍到了最珍贵的“和平鸽”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前言

著名军事摄影家孟昭瑞印象记

“孟昭瑞摄影作品展览”在军事博物馆展出时,参观者踊跃。观众看到展厅里挂着我为作者拍摄的近照,说我与他一定有着特殊关系。要我说,的确我们有着深厚的友谊。

1954年,以陈叔通为副总团长的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赴南京慰问,我在华东军区负责工作,孟昭瑞随团采访来到军区,当时我们就相识了,这年年底,我调到总参谋部工作,孟昭瑞作为一名十分活跃的军事摄影记者,经常采访军事活动,我们接触越来越多,逐渐熟悉。到了60年代,我国尖端武器试验工作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孟昭瑞一直担负着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采访摄影任务。他先后去大西北数十次,历尽艰难,拍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等数十次尖端武器试验的照片。由于工作关系,这一时期我们交往更密切,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友情。孟昭瑞影展中那幅我手握电话筒向周总理报告时的作品,便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激动人心时刻拍摄的。当时的情景,我和他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

我与孟昭瑞还有一层特殊关系,那就是我们是同行。摄影界的朋友们知道我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摄影的确是我的爱好,从抗日战争时就开始搞摄影,好几十年了。但是由于战争环境,加上工作也比较繁忙,环境流动性较大,我始终不能在自己心爱的这门艺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由于“文革”动乱,留下的作品也不太多。我羡慕从事专业摄影工作的同志们,很乐意与他们交朋友。孟昭瑞便是我在摄影界交往较深的朋友之一。我总以同行和朋友的身份与他交往,一有机会,我们就在一起谈论摄影,切磋技艺,十分投机。正是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

在长期的接触中,我对孟昭瑞的创作精神、工作态度有了较多的了解。四十多年来,他一直身背相机四处奔波,追随共和国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足迹,记录时代,记录历史。如果仅仅用热爱摄影工作来解释,恐怕远远不够,应该说,他是受着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使。正是这种驱使的动力,使他置艰苦和危险于脑后,上战场,走边防,钻深山,穿荒漠,在第一线拍摄了无数极具真情实感的生活照片。特别是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采访拍摄,孟昭瑞吃了多少苦我是知道的。因之他所积累的国防科技图片资料,就其珍贵价值而言,几乎无人可比。也正是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坚定了做历史见证人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利用机会,创造条件,将新中国各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在自己的镜头前定格。观众看他的影展时,不时发出惊叹,解放北平、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每个阶段,大事不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英容永存。尤其可贵的是,有些照片留下来是担了风险的。如这次展出的彭德怀同志的照片,就是在错误地批判彭总的年代,要求销毁一切与他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显得特别珍贵。类似这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在孟昭瑞影展中占了相当的比重。看到这些作品,我一方面为他高兴,向他祝贺,一方面又为自己拍摄的许多作品未能保存下来而感到遗憾。

“孟昭瑞影展”展出了四百多幅作品,有些作品我很熟悉,有些则是第一次见面。这些作品历史跨度大,从战争年代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题材广泛,军事、政治、工业、农业、商贸、文化、外交等,都有涉及;品种多样,新闻、人物、风光、花卉,兼而有之。在这篇短文里,我不能发表什么具体意见,有一点最强烈的感受想说一下,这就是,孟昭瑞的摄影实践形成了一大特色,他紧紧把住了时代的脉搏,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塑造了时代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历史价值将越来越高。正是这些作品,无可置疑地确定了他作为一名著名摄影记者和老摄影家在新闻界、摄影界应有的地位。孟昭瑞的实践说明,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个有作为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我们时代的弄潮儿。这个弄潮儿,要有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要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切条件,把镜头对准时代的热点、亮点,描绘时代的美景,谱写时代的强音。

我衷心祝贺孟昭瑞同志的成功,也衷心希望摄影界同行都不断取得成功!

后记

书稿全部完成,交给辽宁人民出版社后,我感到还有几句话要说。于是,欣然命笔,写几句可能并不多余的话,是为后记。

如读完此书的读者所知,我拍摄“两弹一星”试验任务始于1964年,前后近十年时间。这期间,是美苏极力破坏我国研制核试验的时候。他们合起伙来,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想轰炸我们的核设施、核基地。在这种背景下,“保密”就成了重中之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周总理发出了不许任何媒体拍摄报道,包括新华社摄影部也不允许拍摄的密令。这样,历史最终筛选了我,我成为了中国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获此拍摄任务。而“保守机密,慎之又慎”、“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儿女,横不传夫妻”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则深深印在所有参试“两弹一星”试验的科技专家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心中,也同样,深印在我的心里。我与所有参与者都明白,每个人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护卫着祖国的最高利益。

可能有很多朋友想知道我拍摄“两弹一星”使用的工具是什么。我使用的基本上是哈苏相机,另外使用的镜头包括50mm广角镜头、150mm望远镜头和500mm的长焦镜头;此外还有一台禄莱相机和一台m4莱卡相机。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做到了装备精良。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拍摄出最精良的照片。也才最可能真实地留下滚滚燃烧的火球,鲜艳夺目的蘑菇云的照片。但,装备精良,不等于拍摄就没有危险。那种危险和其严重的后果,恐怕是今天很多摄影爱好者们可能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1954年,苏联军队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原子弹爆炸条件下的诸兵种演习。由于飞机投弹偏离爆心200米,加之风向突变,森林被烧成灰烬。士兵开始越过蘑菇云,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炸弹中心10公里范围内,扬起辐射云埃和沙土。45000名参演官兵,竞有42000人因之患上各种辐射疾病而先后去世。可想而知,我拍摄第一颗氢弹试验烟云照片时,所遭遇的危险有多大。

但我走过来了,我没有遭遇生命危险。今天,我内心时常想到的,不是那些可能危及生命的危险,而是那些岁月留给我的激动与幸福。同时,也总有一些遗憾。1971年下半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远程导弹。正因为这次试验,我与“航天之父”钱学森有了两个多月的“零距离”接触。当时有个词,叫“五同”:同吃、同住、同休、同操、同行。钱学森跟科技人员在一起,在装配车间一起攻难点、找问题。但我没有权利拍摄他与我们在一起的任何一张照片。试想,如果留下些照片的话,那照片该有多珍贵!可惜,是当时规定,不允许拍摄钱学森。我也只能把他排除在画面之外,留下别人在工作的场面。

现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我的这本《中国蘑菇云》书稿,令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本书稿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出版的。我为之付出了巨大辛苦。我也真诚地希望所有读此书的读者朋友们,能从本书中再次感受到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激励过当年的伟大的一代,同样在激励着今天的一代,也一定会激励未来的一代又一代。

尽管成书过程长了一些,但我希望读者朋友们与我一道,能感受到我编写此书时的真诚,也希望亲爱的读者们与我一样,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内容摘要:

  2008年是中国核基地建设50周年纪念,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50年的核工业发展,成就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那么,中国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下开始了核研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毛泽东说它是纸老虎,而又为什么倾心要有自己的原子弹?苏联的援助与限制对中国研制原子弹有什么影响,核基地在大西北是如何建设的,那些“两弹”元勋具体作出了什么贡献,核效应试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些问题人们似乎多少还有些了解,比如许多人可能知道中国第一次核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但那些活跃在其中的人们,包括种种场景,却由于当年保密的需要,至今所透露出来的仍然是冰山之一角。而冰山的另一角是一个什么样子?《解放军画报》高级摄影记者孟昭瑞当年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给予形象的展示。他不仅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而且是那段历史的记录者。他曾接受上级委派,多次深入核基地,拍摄下大量照片。迄今公开的有关原子弹、氢弹爆炸的照片,大多出自他的镜头,而那些没有公开过的照片更是弥足珍贵。今天,本书通过他的镜头并辅以他的叙述,实现了资料性与直观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带给读者视觉冲击的同时,提升读者对中国核事业的认知。  2008年是中国核基地建设50周年纪念,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50年的核工业发展,成就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邓小平南巡时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今天,本书通过他的镜头并辅以他的叙述,实现了资料性与直观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带给读者视觉冲击的同时,提升读者对中国核事业的认知。【作者简介】  孟昭瑞,著名军事摄影家。193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研究员、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终身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12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荣誉称号。1986年出版了专著《历史的瞬间》画册。1992年11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孟昭瑞摄影艺术展》,展出了450幅作品。他参加过“平津战役”、“北平入城式”、“首届政协筹备会”、“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发射试验”、“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采访,还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伟大实践活动,以及众多将帅叱咤风云的飒爽雄姿。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蘑菇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05064334
《中国蘑菇云》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148 印数 10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蘑菇云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8.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J91-49 的主题关于 原子弹-研制-中国-普及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