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句典
中华句典封面图

中华句典

郭灿金, 许晖, 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系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知识读物,收录了文史哲最基本的常识解析,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入门读本。

作者介绍:

郭灿金,1967年生,著名学者,著有《古典下的秘写》、《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合著《趣读史记》系列、《新说文解词》。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师。

书籍目录:

文史哲连读(代序)日常口语 “封建”“专制”不相容 “肮脏”原是褒义词 “龌龊”本非指卑鄙 “笨蛋”原来并不笨 “市侩”不是骂人话 “富家翁”不思进取 李陵突围“鸟兽散” “家累”本义家底厚 “假寐”不是装睡觉 “行李”原本是“行理” “桃李”最初是蒺藜 “端午”本来是“端五” “后来居上”是讽刺

文史哲连读(代序)日常口语 “封建”“专制”不相容 “肮脏”原是褒义词 “龌龊”本非指卑鄙 “笨蛋”原来并不笨 “市侩”不是骂人话 “富家翁”不思进取 李陵突围“鸟兽散” “家累”本义家底厚 “假寐”不是装睡觉 “行李”原本是“行理” “桃李”最初是蒺藜 “端午”本来是“端五” “后来居上”是讽刺 “甚嚣尘上”无贬义 “冯唐易老”是胡扯 “司空见惯”浑闲事 “满城风雨”是秋景 “柳暗花明”柳成荫 “鹿死谁手”是谦虚 “噤若寒蝉”是罪人 “流连忘返”有讲究 “痴人说梦”梦中梦 “子虚”“乌有’:爱辩论 反义同词说“销魂” “风骚”古来不放荡 自己”乔迁”不合适 “谈何容易”误千年食物类 饮酒之位称“爵位” “钟鸣鼎食”等级制 为何“君子远庖厨” “牺牲”本是祭祀品 “嗟来之食”怎么“嗟” 挂羊头卖狗肉 “苜蓿”“葡萄”波斯来 “胡椒”之“胡”指何方 朱门酒肉并不臭 “吃醋”本是开玩笑 “味道”含有大文化动物类 “犹豫”原是两动物 “灵犀”本是一神兽 “得过且过”是鸟叫 “飞黄腾达”是神马 “渴睡”本来是“貉睡” 小怪物“含沙射影” “雕虫小技”什么虫 “怪哉”乃是一小虫 “蜀犬”为何会“吠日” “孺子牛”做谁的牛 “牛鬼”“蛇神”守佛法 “鸳鸯”最早指兄弟 “高足”本来是驿马 蟋蟀为何叫“促织” “牢骚”原来是刷马 公明仪“对牛弹琴” 风马牛不相及 如何“树倒猢狲散”钱财珠宝 人老珠黄:人与珍珠同寿命 “翡翠”本是翡翠鸟 汉朝就有“压岁钱” “镀金”最早讽刺谁 “安息香”自伊朗来 十万贯钱能通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谁“千里送鹅毛” 不可随便“敲竹杠”  索取财物“打秋风” 周赧王“债台高筑” “囊中羞涩”是撒谎朋友诚信 “朋”“友”含义有区别 “连襟”原来是朋友 “门神”本是两兄弟 “金兰之交”金兰契 自古争相赞“爪牙” 四好友“莫逆之交” “倾盖”之交称莫逆 “焦头烂额”为上客 “下榻”原是待贵客 “袍泽”本是内外衣合称 秀才人情半张纸 不可“贵人多忘事” “一言九鼎”有多重 “一诺千金”是季布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朋友绝交称“割席”女性称谓 “二八”芳龄十六岁 淑女、美人和佳人 “小家碧玉”为人妾 “丫头”本是一戏称 “夫人”原不好乱叫 古人为何怕“尤物” 小人爱人日“姑息” 何为“女大十八变” 如此神奇“石榴裙” 妇女“画眉”有韵事 “金屋藏娇”非“娇”妻 杨贵妃是“解语花” “燕尔新婚”弃妇怨 “半老徐娘”尚多情 “我见犹怜”况老奴 “三从四德”女人经男性称谓 “千金”原本是男儿 “汉子”本是贱男人 “宁馨儿”是好孩子 “流氓”古今义不同 “无赖”本非浪荡子 “绅士”身份差别大 “烈士”并非身已死 “犬子”称谓分场合 “麒麟儿”只能称谓他人儿 “螟蛉之子”乃义子青楼类 妓女提供“闭门羹” 妓女设局称“设法” 娼妓家属“戴绿帽” “青楼”何以变妓院 “相公”尊称变男妓 “入幕之宾”同性恋 无性婚姻日“对食“ “王八”来历有三种 “七情六欲”挨个数江湖术语 天机不可泄露 何为“一问三不知” “铁公鸡”一毛不拔 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教九流”说分明 “贵人”自古多显赫 来龙去脉:望气观势风水学 “板眼”是个大规矩 “习气”因为不觉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曹操曹操到 为何“天打五雷轰” “走后门”是滑稽戏 “浪子”从来不可羡 细数“十八般武艺” 打入“十八层地狱” “十恶不赦”哪十恶爱情、婚姻与家庭 “七夕”本来是六夕 “青梅竹马”怎么玩 唐人最早见“月老” “连理”原来是棵树 “瓜葛”之亲是远亲 心中何来千千结 成婚为何称“合卺” “洞房”何时指婚房 “耳边风”是秋天风 “河可东狮吼”是谁吼 恨不相逢未嫁时 糟糠之妻不下堂 “冤家”可恨又可爱 “婚姻”形式挨个数 哪类夫妻称“伉俪”帝王将相 “县官”最初称天子 “和事佬”原是皇帝 “孤注”原指宋真宗 四君王“声名狼藉” 皇帝女婿称“禁脔” 孟尝君“高枕无忧”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王顾左右而言他 晋景公“鞭长莫及” 楚平王“尾大不掉” 齐威王“一鸣惊人” 两大臣“汗流浃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扶不起的阿斗兵家奇谋 天罗地网:天地倾斜的漏洞 何为“空手套白狼” 史上最早“苦肉计” “与虎谋皮”穷折腾 秦国“坐山观虎斗” 楚宋盟“尔虞我诈” 李义府“笑里藏刀” 阴谋“二桃杀三士” 九层台“危如累卵” “吴下阿蒙”刮目看 “杀手锏”是“撒手锏” “铁马”原来是风铃 “风筝”原来是间谍 最早“口令”是“躲艟” 一不做,二不休 无所不用其极官场用语 “衙门”原本叫“牙门” “班房”原来是门房 “州官”为何要“放火” “补丁”原为标官阶 “交椅”本来是马扎 “风闻”就可去弹劾. 唐代始有“罗织”罪 “捋虎须”撩拨孙权 寇准胡须被“溜须” 岳飞之罪“莫须有” 奸秦桧“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遭讽刺 “狗尾续貂”瞎封官 “刮地皮”者身已死 “明镜高悬”是秦镜 “如坐针毡”说忠臣职业术语 运筹帷幄:算筹的学问 “老生常谈”算命准 “差遣”曾为一职称 对策:两千年的“学术”训练 “团结”唐代称“健儿” “使者”曾是大祸害 “观察”为官多摆设 检讨:掌修国史的官职 “宗师”原为一官名 “教授”亦为一官衔 “鸡鸣狗盗”救性命 小偷为何叫“君子” “风调雨顺”四金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儒道知识 “忠恕”之道:先人后己 “思无邪”意思为“无涯” 孔子是条“丧家狗” 孔夫子“招摇过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舍我其谁”说孟子 “出尔反尔”要警惕 “好好先生”司马徽  “社稷”本是两祭坛 “大人”“小人”细辨析 “楷”“模”本是两棵树 “掣肘”乃变相劝谏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生一世”有多久 兄弟俩“大器晚成” 化干戈为玉帛人事地名 “沧海桑田”哪个海 “雷池”一地今何在 “大雅之堂”在何方 “安乐窝”是穷人住 “上当”本是上当铺 七月十五开“鬼门关” “城狐社鼠”是小人 谁最早“家徒四壁” “结草衔环”好神奇 故乡缘何称“桑梓”科举文艺 何为“天字第一号” 状元郎“独占鳌头” 五魁首:五经的头一名 “名落孙山”真滑稽 唐宋无人“中三元” “敲门砖”应付科举 “万卷”该有多少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 “借光”不用凿墙壁 “汗青”本是烤青竹 古人稿费叫“润笔” 朝廷诏令“大手笔” “刀笔吏”岂能领兵 古人怎样“掉书袋” 李太白“妙笔生花” 苏东坡是“门外汉” “阳卷白雪”最高雅中医知识 “别来无恙”怕传染 中医为何称“杏林” 行医为何称“悬壶” “针灸”疗法有两种 “烟草”原来止悲痛 “应声虫”是一种怪病 “烦恼”之病在心神 “医易同源”是常识 “神圣”主要说中医传统名词 “意思”本有大内涵 “世界”到底有多大 “学问”一词含方法 “赤子”本义是婴儿 “文学”的官方色彩 “天经地义”说正理 经常:不能更改的常态 “方便”里有大法门 “混沌”近乎“道” “炉火纯青”最高境 “情感”含义有升华 风流:传统文化的神髓

内容摘要:

今人常谓要继承传统,何为传统?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是也。好东西都要传神传世。师者传道,佛者传灯。“传”为名词时,本义为丝之头绪。乱麻一团,于是要求其纲纪统类,是为传统。  学习传统文化,就得如此一字一词,细抠慢捋,究本求原,始得头绪。得一头绪如夜见火,明末陆桴亭《思辨录辑要》云:“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所以,古人为学,十年读书,十年旅行;又或文史哲不得偏废,乃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  文史哲乃一大天地、大境界。文者,花纹,象纹理纵横交错,又,勤学好问亦谓之文,即今则为一切含有文化义量之字词;史者,记事者也,“一切皆史”;哲者,本义为聪明,有智慧,是谓知也。连起来:文是丝,史为布,哲为衣;又或:文为身,史为量,哲为裁。也只有连起来,才是所谓的知识以及求知之道。或有一环错落,或有一事不知,如古所言,是为“儒者之耻”。  这就是通过各种典籍文章继承和学习传统的精神和方法。何为文章?《左传》注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青者,金文字形上为“生”,下为“丹”,本义是蓝色,“生出赤色”。原来古人一开始就发现了木材烧到极至,总是通红;而温度逐步升高,红色的火苗又变成了蓝色的火焰;再次升高,则得纯正之蓝色,蓝中之蓝,就是古人称之为的青色(炉火纯青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再加上白色的烟,红、白、蓝、青四色齐备,这就是古人文章的本色或是成色,竟然也就是历代瓷器最尊贵的几种色彩!这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即是传统文化的“火候”与“窑变”。  文章开始于“青”,自然界本没有青色,青色原本是纯蓝色,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文》释“青”:东方色也。东方为尊,因有“挑选”、“胜出”之义。推而广之,所有用“青”作声符的字都是类似的、带有精华的意思。如“精”,指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又如:清者,水之青;箐,竹之青;菁者,草之青;晴者,日之青;睛者,眼之青;聙者,耳之青;婧,女之青……再到“情”,心之青也。  “心之青”,意思即为心里最好的东西,这就成了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原点,即,万物归于“情”。情之所系于“心”,心肝脾胃肾五脏,除了“心”这个脏,别的几个器官都是以“月”(也就是肉)为偏旁的,但只有这个“心”脱离了具体器官,预备着要与意、志、神、圣、灵、魂等相联系(这也就是中医“最上调神”的根源所在)。一种文化必须要有对物质的超越,要有神性在前方的昭引,就如同花必有香,火必有光。  这种超越就见出传统文明的生发力量和独特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宗教不发达的中国,这个“心”长久以来就是靠这个最初的“情”来发动并收束的。它可以是物质的,但也是精神的;它可以是神秘的,又可以是眼见的。“情”之本义是感情,《说文》讲“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早期的中医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白虎通·情形》谓其是“阴之化”;《荀子·正名》则解为“性之质也”。这些解释有的派生到了阴阳八卦体系,有的直接生成到中医,有的到了哲学,有的则流衍到了文学艺术。特别是在文学里,“情”基本上成了最大的母题,歌颂母爱,怀念故土,见月伤怀,对花垂泪。用冯梦龙《情史类略》题记的总结:“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没,唯情不虚假。”此情者,终有太过太切之虞,既为“人情之所不免”,亦为“人情之所不堪”也,好在又来了佛教,观“心”与“性”,或说观自性或自在,中国文化之“情”于是而有超越。  我们常谓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天下,或说三家互补,或说两两互补,总之,读书都得把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放到整个文明的传统里,古今中外,遍地勾连,以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意思,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开启思维方式的机会。知识永远都是死东西,如果不能用生命去体验证悟,不能像道士炼丹一样炼出火药来,不能活用到思维力度和方式上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垃圾”,就只是障。  就说说这个“意思”,常人以为这个词乃是一个音节那样的基本“原子”,没法再分,其实不是这样的,它绝不仅仅是一个词那么简单。意者,志也。这是《说文》的解释。看造字法,意,乃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读作xìn),囟是指脑子。连起来讲:心脑相合产生思想。再翻翻很多早期的书,都是把“意”跟“心”连在一起的,比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直接就讲:“心之所谓意。”  再到中医里去看看,《内经·灵枢》:“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是意识、回忆,志为意识和经验的存记。作为人特有的志、意,和思、虑、智、神,以及知觉与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概括谓之神。《内经知要》又说:“心已起而未有定属者,意也;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志虽定而反复计变者,思也;思之不已,必远有所慕,忧疑展转者,虑也;虑而后动,处事灵巧者,智也。”因有如此等等超越于物质的精神活动,人乃有种种精神病变。所以,中医观病,先是讲究后天的水谷调养,水谷乃后天之精,是物质层面的“米之青”,是神的供养。而中医最上讲究的乃是调神,调适从意志开始的精神,此为先天之精,是神的基础。所以,一个中医最起码的要求则是必须要学会心理咨询。  再看佛教的解释,《俱舍论》云:“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在佛教中,这个“意”字,从无始以来,一直思量而没有间断,所以叫“意”。又因它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相应,所以又称“污染意”。佛经中强调依意生识为外界一切认知活动的枢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五根必须依靠意根才能起作用,而意在佛教中明显也是属于精神和心理范畴。佛教的“意业”就是指的内心的贪、淫、痴、慢等心理行为。所以,修佛证道讲的就是断掉意根,意越少,明心见性的可能性就越大,跟上边所讲的去“情”越多也是一个道理。  再把“思”连上来看。《说文》:“思,容也。”《书·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原来,“心”或“意”漫涣无边,需用“思”来容纳、无所不包。所以,“意思”这个词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无边无际的思想或想法包孕在一起。所以,“意思”是一个最基础的认知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一种穷尽事物的尽心之学,还是一个不可能抵达的艺术至境。再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内涵极度缩小而外延无限增大的境界。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只有符合这几个条件的艺术,才是永恒的艺术,举例来说:盛唐之诗,标格高迈,语意再不用装腔作势,只以平和为度,甚至可以说好的唐诗都是“不须用意”,看不到“意”,如李白之诗,张嘴就来;又如边塞诗而不言边塞之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接就写,干干净净。也就是说,求“意”而又不见“意”,舍“意”因而“无意”。“意”,退回到原点,因为是原点,就接近于哲学中的本体,所以,它反而包孕了永远可以从头开始的诠释可能性。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最神奇的地方。  把“意思”摊开来讲清楚,或者,只需要把“意”讲透彻,就会让我们以后对各种各样的“意思”有着更深更宽泛的理解。本书就是力求把每个词或句子都这样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任何一个文明结晶的、有着一点义量的词汇,都可能包含着种种的文史哲典故,语义的变迁、流转,以及各所固结的义项,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力度与文明的向度。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值得这样从头到尾地解析。  这当然是能明白地说出来的部分,而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则是“说不尽,道不明”的“道”,有一种东西,好像能具体地去感知,好像有一句话跑到了嘴边,可是,就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再是它了。所以,对待传统来说,你只有沉入其中,用“心”去体味,一生哪怕只体会一件事物,一个意境,也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这样去体味。  这就是读者眼前这本《中华语典》的立“意”所在。

编辑推荐:

传统文化经典入门读本,文史哲最基本常识解析。 汉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在穿越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萃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明义量。当我们沉醉于她那更迭着文明印记的无数传奇故事以及“无穷动”的美感之时,作为一种文化的子孙,更应该透过这种种表象,一窥散落在文史哲海洋之中的东方文化那新奇瑰丽的神情、变幻莫测的思维力度,以及朴实而厚重的智慧,只有这些最基础的训练和从头开始的学习,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神髓,并将它发扬光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华句典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286535
如需购买下载《中华句典》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新世界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00 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华句典是新世界出版社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36.3-61 的主题关于 名句-中国-词典 ,格言-中国-词典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