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通史
中国诗歌通史封面图

中国诗歌通史

赵敏俐, 吴思敬, 主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79.0

书籍简介:

本书以中国当代诗歌史为叙述对象,阐述了中国当代诗歌流变历史。内容丰富,分析细密,屡有创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与政治的无休止的纠缠

二 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

三 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四 台湾、香港、澳门诗歌概观

第一章 诗学规范的确立与新诗话语转型

第一节 战时文化与工农兵文艺形态中的当代新诗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诗主张及其影响

第三节 新诗话语转型与颂歌形态的确立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对“越轨”诗人的批判

第五节 在修改中进行写作的当代诗人

第二章 颂歌时代的诗人

第一节 争做时代的夜莺

第二节 蔡其矫等坚守个性的诗人

第三节 成长于共和国的青年诗人

第三章 百花时代与诗坛“反右”

第一节 诗坛的“早春”

第二节 诗坛“反右”

第三节 运动中的《诗刊》与《星星》

第四章 新民歌运动与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

第一节 作为运动的诗歌生产和民间诗学的政治想象

第二节 新民歌运动与新诗“大众化”

第三节 新民歌的文本特征

第四节 新民歌影响下的诗人创作

第五节 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

第五章 革命年代的政治抒怀

第一节 政治抒情诗的话语追溯及其特殊形态

第二节 隐秘矛盾与双声话语: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 贺敬之的时代颂歌

第四节 新诗在战歌形态上的强化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 主流诗歌:红卫兵诗歌与“新诗学习样板戏”

第二节 读书小组与诗歌沙龙

第三节 流放诗人的“地下”写作

第四节 “地下”诗歌的先驱:食指

第五节 芒克、多多与白洋淀诗群

第六节 贵州高原诗人群

第七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七章 历史的新时期与诗歌艺术的转型

第一节 思想解放运动与诗歌界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诗歌创作队伍的重新集结

第三节 “五四”诗学传统的重新衔接

第四节 新时期诗歌与外来影响

第八章 归来者的第二个春天

第一节 艾青和“五七”受难者的回归

第二节 牛汉、绿原与“七月派”诗人的回归

第三节 郑敏与重新绽绿的“九叶”

第九章 朦胧诗人的崛起

第一节 诗歌民刊《今天》的出现

第二节 北岛

第三节 舒婷、顾城

第四节 江河、杨炼与其他朦胧诗人

第十章 新生代诗人的躁动

第一节 新生代诗人的出现与“现代诗群体大展”

第二节 西川、海子与北京板块

第三节 韩东、于坚与“他们”诗群

第四节 “莽汉”、“非非”诗群与四川板块

第十一章 多元写作姿态的展开

第一节 李瑛与新时期的政治抒怀

第二节 乡土记忆与城市印象

第三节 军旅中的诗情

第四节 少数民族诗人的新姿态

第五节 诗学文化的多重视野

第十二章 异军突起的女性诗歌

第一节 渐成声势的女性诗歌创作阵容

第二节 翟永明与女性性别意识的强化

第三节 王小妮与女性诗歌的多元展开

第十三章 蔚为大观的西部诗歌

第一节 昌耀与青海诗人

第二节 新疆的“新边塞诗”

第三节 陕甘板块

第四节 西南诗人群

第十四章 90年代的诗歌写作

第一节 90年代诗歌的概述与世纪末的论争

第二节 “独立”的担当

第三节 口语写作

第四节 个人化向度的呈现

第十五章 当代台湾诗歌

第一节 当代台湾新诗发展回溯

第二节 从三足鼎立到四强分治

第三节 现实主义诗派的抗衡

第四节 开创后现代风潮

第五节 其他重要诗人

第十六章 当代香港与澳门诗歌

第一节 从“难民文学”到现代主义

第二节 在左右政治夹缝中寻找新的出路

第三节 香港诗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定位

第四节 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

第五节 香港新诗的主体性仍然存在

第六节 澳门:富有诗意的小城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作者们力图站在时代的高度,融会各种新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诗歌发展的实际,创新写作体例。一方面,以中国诗歌文体的变化为经,侧重于民族的心灵和诗歌艺术美的发掘,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国诗歌史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打通古今的方式,把骚体赋、词、曲等各种诗体囊括进来,系统完整地表现中国诗歌演变的多种形态和元素。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诗歌通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2009060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诗歌通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7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诗歌通史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09 的主题关于 诗歌史-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