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封面图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

戴彦,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本书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秉持“融贯学科”的系统理论观,探索古镇保护研究的地域时空视角与理论方法。研究立足于城市规划学科,以巴蜀古镇为课题对象,在古镇保护历程回顾的基础上,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分析了古镇保护导向,并对古镇保护的总体策略、技术方法与制度环境进行了展开研究,意图探索并建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的基本理论。

书籍目录:

1 绪论:踯躅前行的巴蜀古镇

1.1 时代背景中的研究选题

1.1.1 聚居文化趋同与本土意识觉醒

1.1.2 地域文化传承与巴蜀古镇复兴

1.2 因应时代的课题研究

1.2.1 古镇生存与保护的迫切情势决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2.2 社会意识觉醒与理论实践支持提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2.3 课题研究具有回应时代吁求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评析与课题研究定位

1.3.1 国内外历史小城镇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概述

1.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相关研究

1.3.3 适应性保护——基于“特征保护导向”思考的课题研究定位

1.4 课题研究的对象界定、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界定

1.4.2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1.4.3 “融贯学科”的研究理论

1.4.4 “三段式”的研究内容

1.4.5 研究创新点

1.4.6 研究结构框图

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察

2.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2.1.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政治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破坏

2.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一一保护的抢救与建设的破坏并存

2.1.3 21世纪——稳步推进科学的保护

2.2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2.2.1 自然环境的破坏

2.2.2 人工环境的破败

2.2.3 人文环境的衰弱

2.3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保护策略模糊不清导致古镇发展摇摆

2.3.2 保护技术适用不当造成古镇破坏加剧

2.3.3 保护制度残缺不全使得古镇保护乏力

2.4 小结

3 基于生成发展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

3.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语境

3.1.1 复杂丰沛的环境资源语境

3.1.2 依存关联的产业经济语境

3.1.3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语境

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3.2.1 古镇生成发展的萌芽时期——先秦至唐宋时期

3.2.2 古镇生成发展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3.2.3 古镇生成发展的衰落时期——近现代时期

3.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特征及其保护导向意义研究

3.3.1 生成由来的多源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3.3.2 发展演进的突变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3.3.3 时空过程的差异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3.4 小结

4 基于构成格局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

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4.1.1 古镇地理区域的空间非均质分布与遗产多意义关联

4.1.2 古镇传统镇区的多类型环境

4.1.3 古镇历史建筑的地缘性形态

4.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4.2.1 古镇的口头传说和表述

4.2.2 古镇的传统表演艺术

4.2.3 古镇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2.4 古镇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4.2.5 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4.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格局特征及其保护导向意义研究

4.3.1 对自然环境的规限适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4.3.2 对经济要素的牵引响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4.3.3 对文化因子的渗透彰显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4.4 小结

5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研究

5.1 巴蜀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疏解

5.1.1 保护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继承

5.1.2 发展是实现古镇复兴的现实手段

5.1.3 应在坚守“保护底线”前提下追求“发展优先”

5.2 巴蜀古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协调

5.2.1 客观看待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中的二元并立

5.2.2 高度重视传统对于巴蜀古镇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

5.2.3 积极协调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保护中的现实矛盾

5.3 巴蜀古镇保护机遇与挑战的时势应对

5.3.1 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性影响

5.3.2 积极应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局域性影响

5.3.3 积极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面性影响

5.4 小结

6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法研究

6.1 构建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支持技术模型

6.1.1 遗产保护决策支持的技术形式——保护评估模型

6.1.2 建立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的现实意义

6.1.3 建构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

6.2 建立巴蜀古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

6.2.1 遗产关系的区域拟合——古镇地理区域保护的新型方法

6.2.2 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古镇传统镇区保护的基本方法

6.2.3 空间修复与功能协调——古镇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法

6.2.4 保护实践研究

6.3 探索巴蜀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

6.3.1 “整体扬弃”技术原则下的遗产保护

6.3.2 巩固静态的“记忆”保护模式

6.3.3 发展动态的“传承”保护模式

6.3.4 保护实践研究

6.4 小结

7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研究

7.1 古镇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1.1 保护法规的衔接与协调

7.1.2 保护法规的维持与优化

7.1.3 保护法规的充实和完善

7.2 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机制研究

7.2.1 公共权威维护是巴蜀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前提

7.2.2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设置的调整优化

7.2.3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职能的强化完善

7.3 古镇保护的经济保障机制研究

7.3.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基本来源——国内外的经验

7.3.2 市场经济条件下巴蜀古镇保护资金的多元化筹集

7.3.3 建立以保护机构为责任主体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7.4 古镇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7.4.1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与实现方式

7.4.2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主体构成及其利益取向

7.4.3 三级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遗产保护利益协调的根本途径

7.5 小结

8 结论:适应性保护——巴蜀古镇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8.1 提出现实矛盾疏解的总体策略

8.2 拟定历史形态保护的技术方法

8.3 构建联动综合保障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当前的巴蜀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方热土,三峡工程影响的主要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验地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艰巨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本书以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技术方法与制度环境作为研究内容,秉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的思维逻辑建立本书的研究方法,试图在巴蜀当代地域语境中探索并获取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适应性保护理论与方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本书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秉持“融贯学科”的系统理论观,探索古镇保护研究的地域时空视角与理论方法。研究立足于城市规划学科,以巴蜀古镇为课题对象,在古镇保护历程回顾的基础上,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分析了古镇保护导向,并对古镇保护的总体策略、技术方法与制度环境进行了展开研究,意图探索并建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的基本理论。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历史学、城市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设计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
9787564119577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2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是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09.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982.29 ,X21 的主题关于 乡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四川省 ,乡镇-居住环境-研究-四川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