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0.0
本书从颛顼、粥熊、楚庄王、申叔时、左史倚相、观射父、伍仔胥、范蠡、文种、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与楚国有关的人物入手,分析楚国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本书上下限 第二节 楚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楚国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楚人世界观的三代:神话·宗教·哲学 第五节 江汉楚族是移民与土著的融合体楚文化是新土著文化 第六节 楚文化与周文化根本不同 第七节 楚文化与周文化的双向扩散与融合第二章 颛顼 第一节 两种思维 第二节 高阳考 第三节 颛顼的神治 第四节 颛顼“修黄帝之道” 第五节 颛顼论善恶 第六节 道在丹书 第七节 颛顼的历史贡献及在楚史的地位第三章 粥熊 第一节 《粥子》其书 第二节 粥熊其人 第三节 论道 第四节 道治哲学 第五节 论民 第六节 论士 第七节 论圣贤气象 第八节 道家的先驱第四章 法治精神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精神 第二节 楚武王楚文王葆申 第三节 楚国王权有限论 第四节 楚王、令尹如何对待犯法亲属 第五节 法治社会与哲学第五章 楚庄王(附:孙叔敖 第一节 历史地位 第二节 综合哲学 第三节 道家传统 第四节 早年遭遇 第五节 庄王与孙叔敖 第六节 几个故事 第七节 “绝缨”事件 第八节 儒家成分 第九节 止戈为武 第十节 武有七德 第十一节 学习周礼 第十二节 “问鼎”事件 第十三节 对外三事 第十四节 法家成分 第十五节 认识方法 第十六节 认识自己 第十七节 令尹子文、孙叔敖合论第六章 申叔时(附:士舋 第一节 楚儒家与鲁儒家 第二节 士舋的教育哲学 第三节 申叔时的教育哲学 第四节 申叔时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 申叔时的军事思想第七章 左史倚相 观射父 第一节 楚之所宝 第二节 左史倚相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第三节 左史倚相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观射父论巫教和祭礼第八章 伍子胥与复仇哲学 第一节 家学渊源 第二节 祭江上丈人的祝词 第三节 “天命有反” 第四节 汉简《盖庐》中的申胥思想 第五节 论吴越势不两立 第六节 彻底性与灵活性 第七节 处宫辱墓考 第八节 鲁《春秋》的反应 第九节 《公羊传》论复仇 第十节 楚人的两项原则 第十一节 白起复仇考 第十二节 楚人的行动反应 第十三节 楚人的理论反应 第十四节 屈原对伍子胥的评价 第十五节 屈原为何不提伍子胥复仇 第十六节 余论第九章 范蠡 文种 第一节 吴越霸业是楚文化和哲学的延伸 第二节 两位佐越灭吴的楚人 第三节 范蠡论天地人 第四节 范蠡论用兵 第五节 范蠡论经商 第六节 文种的辩证法 第七节 怎样对待成功和功臣第十章 老子(上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 第二节 “道法自然”——《老子》的特色和精华 第三节 《老子》中“道”的地位 第四节 《老子》论道 第五节 《老子》的本体论史 第六节 《老子》“天”字考第十一章 老子(中 第一节 《老子》论德 第二节 《老子》论仁义礼 第三节 《老子》论身 第四节 《老子》论邦国 第五节 《老子》论天下 第六节 《老子》论无为 第七节 《老子》论用兵 第八节 《老子》为民说话第十二章 老子(下)(附:老莱子夫妇 第一节 认识论与知识论 第二节 认识何以可能 第三节 认识过程 第四节 在社会认识中圣人与百姓的分工合作 第五节 认识与实践 第六节 知识与智慧 第七节 不是公式的散例 第八节 对“知”的区别对待 第九节 论愚 附:老莱子夫妇第十三章 孔子在楚国(附:楚狂接舆 第一节 孔子论楚 第二节 父子相隐 第三节 近悦远来 第四节 乐以忘忧 第五节 不仕无义 第六节 共相为本 第七节 余论 附:楚狂接舆第十四章 在楚的墨者 第一节 墨子在楚 第二节 止楚攻宋的辩论提出了类概念 第三节 墨子类概念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对墨子类概念的三点讨论 第五节 墨者总体的三个层次 第六节 墨子入郢与灵活性 第七节 墨子与楚国鲁阳文君 第八节 南方墨学的文献何在 第九节 耕柱子盂胜徐弱 第十节 田鸠第十五章 庄子(上 第一节 庄子其人 第二节 《庄子》其书 第三节 《庄子》佚文考辨第十六章 庄子(中 第一节 道即自然(“道兼于天” 第二节 《逍遥游》体现的第一义 第三节 《齐物论》论彼此与是非 第四节 《庄子》论知、言、意 第五节 《庄子》论道、德第十七章 庄子(下 第一节 《庄子》哲学的“两行”结构 第二节 《庄子》哲学的第一阶段 第三节 《庄子》哲学的第二阶段
本书系涂又光先生(1927—2012)撰写的中国哲学史领域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楚国哲学的首部专著。全书集中论述了楚国颛顼、粥熊、楚庄王、申叔时、左史倚相、观射父、伍子胥、范蠡、老子,以及在楚国时的孔子、墨者,《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作者简介】涂又光 河南光山人,1927年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教授。1970年后编篡冯氏《三松堂全集》共14卷,翻译冯氏英文著作为中文,其中《中国哲学简史》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涂先生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涂又光先生出生于塾师之家,幼承家学,3岁识字,5岁始习书,颇喜好临池,观王羲之《十七帖》,尤为珍爱,故临王羲之帖,亦有神韵。摹写数十遍,已得其风貌。在中学期间,先生对于书法兴趣不减,惓惓之意,无日忘之。1949年,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涂先生投身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舞台,南下之时,笔砚不弃,拨冗临池,治诗书不辍;将孙过庭《书谱》、张旭等名家墨迹携带身边,临摹观赏。 文革以后,涂先生赴华中工学院,教书育人,甚得其乐。并致力于中国文化,哲学,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探索和建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涂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该理论作为华科人的座佑铭广为流传。 2012年11月4日凌晨2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涂又光逝世,享年85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楚国哲学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0996714 如需购买下载《楚国哲学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武汉 | 出版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2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楚国哲学史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4.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 的主题关于 哲学史-中国-楚国(?~前223)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