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散文年选
2009中国散文年选封面图

2009中国散文年选

中国散文学会, 主编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0.0

书籍简介:

选入79位作者的79篇优秀散文。分为六个板块:“活在时光中的灯”,追忆多年以前的校园、乡村,故人旧事,充满浓浓的怀旧情结。 “又见青山”,怀念英雄,怀念大家。“活着是一笔债”,着笔于弱势群体或底层民众的点滴生活,有沉潜的厚重感。“历史深处的歌声”,主要为对中外历史人事的追忆与思索。“虚拟的后现代”,多为对当下生活的另类感受与表达。“给灵魂放个假”,关于艺术,关于风俗,足之所至,笔之所录。

书籍目录:

李晓虹60年,散文以自己的方式记忆(序)

又见青山

故里桑植帅魂归

仰望昆仑

夕阳山外山

“我的心向着你们”茅盾先生二三事

一个女人的井冈山

侯金镜之死

门孔

我心目中的林斤澜

小丁剪影

傅雷、顾圣婴及“张迷”瞻仰的弄

又见青山扫李美筠先生墓

春天,十个海子纪念海子逝世二十周年

活在时光中的灯

渡过长江去

年年此夜

行过未名湖边

我这些个“头一回”啊

十六个村庄的白夜“我的沉重的纪念碑”之一

同在“加加林”

成长的烦恼

歌哭无端纸一堆

潘家园忆事

活在时光中的灯

水乡记忆

渐行渐远的故乡

活着是一笔债

天堂与炼狱之间一个残疾青年的文学人生

秦姐

哭孩子

农民工

老水车旁的风景

夜游者

活着,是一笔债

影子

塞外的女人们

蛮子姨妈

西边大道东边小河

岭上又见映山红

一只前世的小蚂蚁

母亲的遗物

悲伤的诗

云朵带走哭泣的黄土高原

十一个孩娃一个妈

历史深处的歌声

三重奏,四重奏,蓝调芝加哥……

卡夫卡,无处不在

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

会吼叫的烟雾

历史深处的歌声

汉事新说

记忆李白成

一个不敢有敌人的王朝

天子坟

孤音千年

荣归记忆之乡

大雪是喊魂的节气

窈窕淑女

朔风昨夜过茶林

虚拟的后现代

灰霾

关于一部虚拟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现代人的江湖

读齐白石的十八次唏嘘

倒流而至的时空隧道

蜘蛛脚与翅膀

结局

生活如蓟

我和我在一起

芦苇与人

“嘭”的一声碎了?

一瓶黄河水

少许

悲伤,不悲伤

给灵魂放个假

清明不是节日

新星.流星.观星人

她说:艺术的来源是消遣

笛鸣香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到澳门,给灵魂放个假

丹顶鹤之死

遥望莲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

暗香如故

凤凰的赶尸、放蛊和落洞

首都机场里的命名

买酒记

独好三清山印象

蛰伏并快乐着

窗外的大树风光

隐形埋名

楼下的小巷

北京来的电话

背河人

前言

60年,一个甲子,新中国浴火重生。60年的世路人生,云卷云飞,风风雨雨。对于过往发生的一切,散文该以怎样的方式记忆?

谈到散文,我们总会想起一个近乎老套而又无法逃避的话题: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个真实不仅是基本内容上的非虚构性,更是内心情感的非虚假性。比起小说、戏剧等体裁,散文跟主体应是贴得最近的,甚至带着作家的体温,被心灵温暖与呵护。它所描述的基本事实,应当是接近真相的。海德格尔曾经说,真理是存在的敞开和澄明。就是说,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我们接近了真理。

为了写作中国当代散文史,我曾经翻阅过许多已经远去的文本,对我们经历过的那个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歌德”时代深感遗憾。而大千世界原本是纷纭万状、七色杂陈的。今天,当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刻,作为一个读者,一个编辑,我想以自己的阅读方式去打量,去发现。

在阅读与编选过程中,我与那些率真的心灵相遇,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被唤醒。我看到,对历史的真实描述,对事实的独特性表达,对人生的深度探究,构成了一个艺术的多声部合唱。

回顾重大历史事件,是建国60年征文的重要内容。如何选材,如何回忆,成为一个问题。这时候,作家用自己的眼睛去洞察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渡过长江去》是作者在渡江前夕的情感,在等待总攻的时刻,作者想到上海飞涨的物价和被银行门前抢兑黄金的人流踩死的老妇这些悲惨的市景,对现实的焦虑成为渴望渡江、解放中国的内心理由。而身边一个昨天还做着大学梦的战友被子弹射中永远长眠于芦苇丛中,让人悲叹生命的付出。《故里桑植帅魂归》中的贺龙胜利后一次次地想回家,可到死都没回去。也许是因为他无法向乡亲们做一交代。他从家乡带出来闹革命的部队牺牲了6万多人哪,跟贺家凡沾亲带故牺牲的英烈不下两千人。一些烈士的遗孤,英烈的兄弟,更多的是已经牺牲了丈夫的寡妇们,他们希望找当了“大官”的贺龙寻个出路,他无法满足他们。外甥找到舅舅,想找一份工作,那可是四妹贺满姑的骨肉啊,满姑是湘西出了名的红军女英雄,被敌人以五马分尸的凶残手段杀害。而元帅还是劝外甥回去做了一辈子农民。他又坚决阻止了县里重修贺家老屋做纪念馆的建议,而用那笔钱建了学校,让孩子们不再跑几十里去上学。面对私欲横流、官场腐败的现实,我们能不对这样的真正的革命者充满敬意?!

生活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散文表现出丰富的人生。彭德怀、张学良、丁聪、茅盾、林斤澜、海子、谢晋、傅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他们鲜活的人生向我们走来。也许是一个精神的片断,也许是一段情感历程,也许是一段不应忘记的悲剧……

60年的历史,是精英的,更是大众的。但在这个大众失语的时代,是不是还有人关注那“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是否像珍视自己的方方面面一样去长久而温暖地注视那些普通人?是否真正走近过他们的人生,是否洞悉他们的苦苦挣扎和内心的追求憧憬?《天堂与炼狱之间一个残疾青年的文学人生》写在作者得知了一个死讯之后,那是一个酷爱写作的摇着轮椅的朋友,他一生做着文学的梦,但却贫病交加,生命终止在40岁的风雨中。作者看了他的日记,愧悔交集,扼腕长叹:“我们这些个所谓的正常人、健康人、有‘单位’有‘身份’的人,都在津津有味地忙活着自己的前程,沉湎于自己的功、名、利、禄。我们可以玩似的将电脑换了一代又一代,可以轻松地旅游并为了旅游置办起高档的照相机、录像机,我们可以为了评职称弄些狗屁不如的‘论文’或者‘著作’,我们可以随便地在一顿酒席上花去千儿八百(当然大部分是既显派头又不用心疼的公款,每年数千亿的吃喝款有多少是被轻易地糟蹋掉的?)……可是谁有心思有工夫去想到这个萎在医院墙角里走投无路、簌簌落泪的残疾人?我只要紧一下手头,是能够拿出可以帮助他治病、可以延缓甚至挽救他生命的钱来,可是我没有!”这种愧悔自责是作者的,也应该是我们大家的。

脏乱差的劳务市场我们都很熟悉,但只是在需要找人干活的时候才会想到在这里等待被召唤的农民工,招手即来,挥手即去,是“城里人”与他们的关系。《农民工》的作者看到了他们鲜活而沉重的人生,他们各不相同却同样艰辛的命运。外号“飞翔”的“诗人”怀揣着唯一一首发表的诗,“虽然被砍掉了翅膀/但没有一天不向往飞翔!”但贫穷困苦压着他,让他无法飞翔。那个白白胖胖、五十上下的白师傅九个月前已经拿到“肾功能衰竭(晚期)”的诊断书,那是一种近乎死亡宣判书的东西啊,可他所在的地方不是医院,而是劳务市场,仍旧等候着被挑选,被雇用。那个只有一米五高,有先天心脏病,跟着父亲出来打工的“猫娃”,未能走进学校,却被拉沙车从身上辗过。

《哭孩子》中的孩子不会笑,只会哭,那锐利的哭声在作者内心“伤了一个很深的口子,很久都无法结痂”,这些在恶劣的环境中完全扭曲的幼小心灵让人沉重,“在广州、深圳、东莞,我眼前就会涌现那些黑乎乎的脏孩子,一串一串的,土豆般结实,在地上滚来滚去。没有人担心他们的命运,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不可遏止的,他们一样会慢慢长大,在匪气十足的市井,在混乱肮脏的街头,在暴力、恶劣的家庭,他们会慢慢长大。”“痛,我颤了一下,整个身体开始下雨。”

历史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每一步都会留下痕迹。但是一些时候,我们集体失忆了,只有那位眼睛里满是灰霾的老母亲,在反复诉说着一个她确认曾经发生,但大家都认为是梦的事情。“时间在我们身上长出叶子,脱落叶子,……季季年年的落叶在地上堆叠,等谁用线去装订成册?等谁去选择哪一些进入史册,哪一些付诸于火,哪一些埋在底层自行消失?即便被选择了的,也会有铡刀等着,将它们按规格切齐整,最终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按某种规格更改过的”(《灰霾》)。今天的繁荣不能埋葬昨天的记忆。《我是文坛三。后》见证了文坛风雨,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人为制造的悲剧(例如《侯金镜之死》),追忆这些悲剧是为了它不再发生。《我的沉重的纪念碑》是对农村计划生育执行过程多侧面描述,触目惊心(例如《十六个村庄的白夜》),让我们看到人性化执法是一条多么漫长而艰难的路!

生活原本丰富多彩,散文表现着人生的多种情趣:飞行学校中各国飞行员的有趣交往、一群痴迷的收藏爱好者鲜为人知的趣事,在机场里给南来北往的客人命名……生活需要快乐,心灵需要放松,“给灵魂放个假”就成了紧张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提醒。

一部厚重的散文选本,摊在我的面前。作为编者,我在为它的集成而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又生发出许多联想。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曾为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一个经典性的论断:他们对于社会应当有非凡的反省力,并且能把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这种内在需求,标示了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是不是这也应当成为当下散文作家的一种创作追求呢?

内容摘要:

  60年,一个甲子,新中国浴火重生。60年的世路人生,云卷云飞,风风雨雨。对于过往发生的一切,散文该以怎样的方式记忆?  生活原本丰富多彩,散文表现着人生的多种情趣:飞行学校中各国飞行员的有趣交往、一群痴迷的收藏爱好者鲜为人知的趣事,在机场里给南来北往的客人命名……生活需要快乐,心灵需要放松,“给灵魂放个假”就成了紧张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提醒。  摊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厚重的散文选本。  60年的历史,是精英的,更是大众的。但在这个大众失语的时代,是不是还有人关注那“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是否像珍视自己的方方面面一样去长久而温暖地注视那些普通人?是否真正走近过他们的人生,是否洞悉他们的苦苦挣扎和内心的追求憧憬?《天堂与炼狱之间一个残疾青年的文学人生》写在作者得知了一个死讯之后,那是一个酷爱写作的摇着轮椅的朋友,他一生做着文学的梦,但却贫病交加,生命终止在40岁的风雨中。作者看了他的日记,愧悔交集,扼腕长叹:“我们这些个所谓的正常人、健康人、有‘单位’有‘身份’的人,都在津津有味地忙活着自己的前程,沉湎于自己的功、名、利、禄。我们可以玩似的将电脑换了一代又一代,可以轻松地旅游并为了旅游置办起高档的照相机、录像机,我们可以为了评职称弄些狗屁不如的‘论文’或者‘著作’,我们可以随便地在一顿酒席上花去千儿八百(当然大部分是既显派头又不用心疼的公款,每年数千亿的吃喝款有多少是被轻易地糟蹋掉的?)……可是谁有心思有工夫去想到这个萎在医院墙角里走投无路、簌簌落泪的残疾人?我只要紧一下手头,是能够拿出可以帮助他治病、可以延缓甚至挽救他生命的钱来,可是我没有!”这种愧悔自责是作者的,也应该是我们大家的。【作者简介】  李晓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中国现代散文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略》等散文理论研究专著,在学术报刊发表《20世纪散文文体发展及其文化蕴含》、《论20世纪散文思潮》、《走向个性写作的军旅散文》、《21世纪散文作家的走向》等散文理论研究论文和散文评论数十篇。独编或合编《中国散文年选》等散文选本十余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2009中国散文年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花城年选系列
9787536058774
如需购买下载《2009中国散文年选》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2009中国散文年选是花城出版社于201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