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9.0
本书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在广泛借鉴协同理论与应用成果、国内外有关数字校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研究和系统思考的工具与方法分析数字校园的属性、系统构成及功能结构、系统思考缺失的现状,以及数字校园的群体利益博弈、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系统的实体关系和系统循环,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现象和协同发展趋势、关键协同要素,以及数字校园协同机制形成与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最后分析了影响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国内外掀起数字校园建设浪潮
二 国家政策助推数字校园建设
三 学校教育信息化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两种典型现象
二 数字校园建设不只是技术问题
三 协同理论引入数字校园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目的、內容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主要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国内外掀起数字校园建设浪潮
二 国家政策助推数字校园建设
三 学校教育信息化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两种典型现象
二 数字校园建设不只是技术问题
三 协同理论引入数字校园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目的、內容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主要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方面
二 研究方法方面
三 研究观点方面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协同学理论
一 协同学的创立
二 协同学的研究内容
三 协同理论的关键概念
四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 协同理论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协同理论在管理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 协同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二 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数字校园研究现状
一 数字校园的内涵
二 国内对数字校园的研究
三 国外对数字校园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校园建设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数字校园的多重属性
一 数字校园属性的复杂性
二 数字校园属性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 数字校园的系统构成及功能结构
一 数字校园系统构成的复杂性
二 数学校园功能结构的复杂性
第三节 数字校园建设的系统思考
一 系统思考的工具与方法
二 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考的缺失
三 系统思考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发展
第一节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现象
一 数字校园建设的战略协同
二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团队协同
三 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
第二节 趋向协同的数字校园建设
一 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二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关键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利益链
一 数字校园利益相关者
二 数字校园利益链的形成
第二节 数字校园系统申的领导力
一 信息化领导力的两种典型表现
二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协同领导能力
第三节 数字校园系统申的业务流程
一 现实校园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识別
二 数字校园与现实校园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耦合
第四节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信息流
一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信息
二 数字校园系统的信息流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宇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形成的深度分析
第一节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一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内涵
二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作用
第二节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形成
一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对象
二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机制模型
三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形成的关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机制
第一节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内涵及作用
一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内涵
二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作用
第二节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
一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成因及表现
二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产生的条件
三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实现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整体提升
一 影响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的因素分析
二 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策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数字校园建设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学校与数字校园概况
一 学校概况
二 数字校园概况
第二节 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分析
一 数字校园迅速发展的经验
二 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书主要结论及启示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对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局限性
一 未能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字校园进行量化分析
二 实验条件的限制
第三节 研究的未来展望
附录一 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数字校园协同发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内容介绍:纵览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再到重视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内在需求的推动下,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受到国内外高校和中小学的青睐,纷纷开始建设数字校园。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的作者是王运武。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实践的开展,对数字校园的研究也逐年增多,数字校园正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很多专家学者从数字校园概念与内涵、建设目的与价值、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研究。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协调合作”,而协同学被誉为“协调合作之学”。自20世纪70年代协同学创立至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自然科学协同学一般能够给予定量分析,对于社会科学协同学一般能够给予定性分析。协同理论与数字校园研究的结合.将为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本书试图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在广泛借鉴协同理论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成果、国内外有关数字校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研究和系统思考的工具与方法。分析数字校园的属性、系统构成及功能结构、系统思考缺失的现状,以及数字校园的群体利益博弈、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系统的实体关系和系统循环,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现象和协同发展趋势,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关键协同要素,进而探究数字校园协同机制形成与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最后分析影响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本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数字校园应该是教育、技术、文化和艺术等四种属性的完美和谐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彰显数字校园的教育属性,追求数字校园的艺术之美。
(2)数字校园的系统构成与功能结构较为复杂,具有建设目的多重性与建设价值多维性,当前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系统思考缺失的现象,对数字校园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深入认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便于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存在数字校园战略协同、团队协同,以及数字校园系统协同进化等各种协同现象,数字校因协同发展将会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4)协调数字校园发展的阻力、支持力、引导力、提升力、服务力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等各方力量一致形成合力,使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数字校园的深入可持续发展。
(5)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形成完整的利益链,数字校园建设主管领导具有较强的信息化领导力,尤其是跨部门的协同管理与领导能力,数字校园系统与业务流程的耦合(优化或改造),业务流程中各种信息的传播与流动通畅。
(6)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会的识别与运用对于协同机制的形成和协同效应的产生非常关键,需要及时识别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机会,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协同机会,以促进数字校园及相关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配置。
(7)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校园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机制八种机制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8)影响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的因素有数字校园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协同效应的认知程度、建设团队的协同程度和协同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等,可以采用强化数字校园协同的政策导向、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团队协同、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协同机会、完善数字校园协同机制等策略,提升数字校园的协同效应。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37192 如需购买下载《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7 × 1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47-39 的主题关于 信息技术-应用-学校管理-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