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问题研究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问题研究封面图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问题研究

杨翰卿,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在古今中外哲学和文化有关继承创新理论观念的基础上,有所创见,总结吸收古代和现当代特别是现当代哲学和文化有关继承创新的积极理论成果,为今所用;积极借鉴世界上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的理论精华,融合会通,为我所用;综合古今中西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的优秀思想理论,总结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的实际经验,以理论建构的形式体现理论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创新发展。

书籍目录:

代序 “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自序导言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概论 一 继承创新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径 二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三 继承创新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四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可离析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 余论第一篇继承与创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观考察第一章 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 一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背景 二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内涵 三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实质 四 “抽象继承”:20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 五 儒学复兴论第二章 20世纪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西化思潮 一 西化思潮的成因 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 三 20世纪80年代的新“全盘西化论” 四 西体中用论第三章 20世纪“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及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诸主张 一 中西互为体用论 二 “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 三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四章 20世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一 辩证的分析,创造的综合 二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理论 一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理论 二 邓小平理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风貌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文化创新,以创新为魂,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品格 四 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旨的观念特征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 三 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第二篇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七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一)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 实践及实践判别的意蕴第八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二) 一 实践判别标准的预设性、实效性和相对性 二 实践判别标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第九章 继承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撷英咀华 二 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继承性弘扬问题第十章 剔除性转换和矫正性纠偏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一 剔除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二 矫正性纠偏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第十一章 批判性重构和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一 批判性重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二 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当代转换与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 一 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二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辩证转化 三 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和理论结构 四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途径 五 结语第三篇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个案考察第十三章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 一 殷商时期“帝”、“上帝”、“天”的观念 二 西周时期“天”、“人”的观念 三 老子“道”、孑L子“仁”的观念第十四章 道家哲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 道家哲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第十五章 墨学的创立及其文化创造精神 一 墨学创立的继承创新意义 二 墨学的文化创造精神第十六章 韩愈儒学道统论的继承创新意义及其现代启示 一 韩愈以儒排佛实质是倡兴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二 韩愈道统论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 三 韩愈复兴儒学针砭时弊改造社会现状的实用取向 四 韩愈复兴儒学建立儒家道统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第十七章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特征 一 二程继承创新的思想精神 二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内容 三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学术价值第十八章 朱熹知行观的理论承继和创新发展 一 朱熹知行论的孔孟之承和二程之继 二 “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的道理在” 三 “格物致知” 四 “知先行后”、“行重知要” 五 知行“常相须”、“互相发” 六 朱熹知行论的主要特色和理论贡献第十九章 从邵雍与宋代象数易哲学的发展看宋代易学的超越意义 一 邵雍易学哲学的承接和思想渊源 二 邵雍易学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和理论贡献 三 从邵雍易学哲学到南宋蔡元定、蔡沉的数理易学 四 朱熹融合象数、义理的易学哲学 五 宋代象数易哲学对中外哲学的影响第二十章 许衡明体达用的实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一 许衡之学“自得伊洛”“以明体达用为主” 二 许衡学宗伊洛不辨朱陆的“明体”理论继承性 三 许衡“达用”实学的创新精神及成就第二十一章 冯友兰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精神的阐释 一 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概括和提升 二 新理学观照中国哲学精神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检讨 三 新理学所阐扬的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四 新理学所阐扬的中国哲学精神的局限和偏执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阐述了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实践标准,提出继承性弘扬、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融合性创新和当代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包括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批判性重构和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等内容。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的作者是杨翰卿。 继承与创新是中国哲学文化生生不息、创进发展的基本规律。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各种积极探讨和思想理论,启山林而筚路蓝缕。《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阐述了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实践标准,提出继承性弘扬、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融合性创新和当代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并对中国哲学创新发展过程中儒、墨、道尤其儒家哲学文化具有突出继承与创新特征的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考察,总结挖掘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文化思想继承与创新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贡献。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的作者是杨翰卿。 【作者简介】 杨翰卿,生于1956年,河南民权人,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2),曾任教于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哲学、宋代哲学、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问题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02824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问题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问题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12 ,B2 的主题关于 哲学-继承-研究-中国 ,哲学-知识创新-研究-中国 ,文化-继承-研究-中国 ,文化-知识创新-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