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2.0
本书选取了中国现代语文运动的三个横截面进行重点论述,它们分别是清末民初的语文变革运动、五四前后的语文变革运动以及三四十年代的语文变革运动。对每一个横截面的论述,作者既注重史实的勾勒描述,又注重对其本质的辨析,如对清末民初文字变革与民族文化转型关系的剖析,对章太炎和吴稚晖语言变革思想差异的比较都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中国语文演进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对五四前后语文变革中激进文化策略和文学国语实践之关系的分析,也提供了重新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思路。
绪论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语文变革运动 第一节 清末文改运动的世俗化趋向与古代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突破汉字神圣光环,确认汉字世俗价值 二、以“器用”眼光重新审视汉字本质特征以及功能 三、文字变革与民族文化现代转型 第二节 清末语言变革的文化道路(之一) 一、“语言文字亡则种性失” 二、明“古韵”、去“夷音”、扬“夏声” 三、“万殊”与“齐一” 第三节 语文变革的文化道路(之二) 一、“万国新语”,“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 二、“非科学时代之文字”与“科学世界之思想与事物” 三、“以进化淘汰之例,惟良者存,故支那文字应革命” 第四节 多元冲击与文言文的危机
绪论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语文变革运动 第一节 清末文改运动的世俗化趋向与古代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突破汉字神圣光环,确认汉字世俗价值 二、以“器用”眼光重新审视汉字本质特征以及功能 三、文字变革与民族文化现代转型 第二节 清末语言变革的文化道路(之一) 一、“语言文字亡则种性失” 二、明“古韵”、去“夷音”、扬“夏声” 三、“万殊”与“齐一” 第三节 语文变革的文化道路(之二) 一、“万国新语”,“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 二、“非科学时代之文字”与“科学世界之思想与事物” 三、“以进化淘汰之例,惟良者存,故支那文字应革命” 第四节 多元冲击与文言文的危机 一、白话报:“使我们看出了古文之无聊” 二、新文体:“距完全用白话也只一步之差” 三、通俗小说与“新式国语化” 白话 四、晚清翻译文与桐城“义法”的崩坏 ……第二章 五四前后的语文变革运动第三章 30年代的语文变革运动第四章 40年代的语文变革运动第五章 “汉字革命”的外部动力与内在张力结语:“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学的整体性参考文献后记
在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场域中,“汉字革命”是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通过对清末民初、五四前后以及1930-40年代三个横截面的历时考察,论著展示了近代中国语文变革之“超越”与“否定”的激进特征及成因。持续百年的“汉字革命”是在“民族”与“民主”两大推力之下完成的,始终存在着欧化与中国化、普遍性与地方性的基本矛盾,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发展的基本张力。“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化/文学互借资源,互为动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特殊景观。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90234 如需购买下载《“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2 ,I209.6 的主题关于 现代文学-文学史-研究-中国 ,汉字-汉语史-研究-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