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5.0
在2011年11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国乡村与墟镇的建构空间——神圣之角色”的研讨会上,会议主持者向与会者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乡村的“神圣”地点如何体现该村之价值体系?二是这些“神圣”地点如何演变?这两个问题旨在探讨“礼仪标志”如何扎根于中国乡村空间。为此,本书合编者选出其中八篇论文,集中讨论这两个关键问题。本书所收文章,研究范围涵盖华北、华中与华南。文章所展示的不同地区的礼仪空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当地宗族都有一套说辞,作为它们控制当地神龛和庙宇的理由。虽然不是每篇文章都描述宗教仪式,但从中可以看出,乡村都有交给仪式专家承办的宗教仪式。同时,佛寺在礼仪空间内扮演重要角色,与祖先祠堂和庙宇呈三分天下之势。与以往研究基层社会主要关注家族与宗族有所不同,本书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所谓“宗教”之上,从所谓“宗教”的角度述说本村的历史,为多方面了解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序 论【劳格文 科大卫】/001第一章 明清以来绩溪县竹里信仰空间的建构与民众祭祀生活【张小坡】/024第二章 村落空间与民间信仰 ——明清山东东阿县苫山村的民间信仰【吴 欣】/043第三章 “世宦之里” ——山西定襄北社村的士绅与祭祀空间【韩朝建】/064第四章 村落的空间建构:江西宁都东龙村个案研究【刘劲峰】/114第五章 法术的庇佑:湘中冷水江苏姓村落的仪式与地理空间【吕永昇】/153第六章 祭祀空间与地域社会 ——雷州雷祖祠及其周边乡村的灵物、神庙与祠堂【贺 喜】/188第七章 金龙布傣的村落、信仰与仪式空间 ——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横村的“求务”为例【潘艳勤】/231第八章 边缘群体的认同:19世纪广西边境上以“亭”为中心的“京族”社区【马木池】/248图表目录图1-1 竹里信仰空间布局/034图2-1 苫山村古地图/062图2-2 苫山村古地图指引/063图3-1 北社村及其附近/067图3-2 北社村祭祀地点分布图/074图3-3 李氏世系/080图4-1 东龙村示意图/115图5-1 双江庙的祭祀村落/156图6-1 雷祖祠及周边陈氏乡村相对位置/189图6-2 雷祖谱系简略/191图6-3 亿年村祭祀点/193图6-4 西边村祭祀点/196图6-5 夏井村祭祀点/198图6-6 井园村祭祀点/201图6-7 白院雷祖祠、英山雷祖诞降地、麻扶雷祖公馆相对位置/205图6-8 英山村雷祖诞降地/206图6-9 英山陈氏世系/211图6-10 《雷祖志》所绘《乌仑山图》/216图6-11 英山村吴姓祭祀点/218图6-12 麻扶雷祖公馆与雷祖祠相对位置/220图7-1横村板逐村落及其祭祀空间的分布/234图8-1 1960年代巫头岛及其附近示意图/249图8-2 巫头村简图/255表3-1 北社村各类祭祀地点/071表3-2 民国时期83村半跳社顺序/096表5-1 岩口双江庙祠下各院落的家主、地主列表/164表5-2 “庆家主”的仪式节次/170
本书为2011年11月举行的“中国乡村与墟镇的建构空间——神圣之角色”研讨会的论文选集,内容涉及山东、山西、江西、安徽、广东、广西和湖南,文章所展示的不同地区的礼仪空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即当地宗族都有一套说辞,作为它们控制当地神龛和庙宇的理由;虽然不是每篇文章都描述宗教仪式,但从中可以看出,乡村都有交给仪式专家承办的宗教仪式;佛寺在礼仪空间内扮演重要角色,与祖先祠堂和庙宇呈三分天下之势。【作者简介】劳格文,法国远东学院教授。1982年起涉足客家研究,与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嘉应大学、韶关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展“客家传统社会”的系列研究。2007年3月,由劳格文主持、策划并多次参与研究课题整理而成的《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一书正式发行。作为《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系列的第29集和30集,书中所收22篇文章。《客家传统社会》是一部对中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多个客家聚居区域的历史渊源、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以及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岁时节庆等的调查研究之作。。科大卫 Dr David Faure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讲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多尼学院院士 Dr David Faure 博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学讲师,圣安东尼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历史15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