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妖
水妖封面图

水妖

(德) 富凯, 等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5.0

书籍简介:

本书采撷了作者的若干则中短篇小说,其中《艺桥倩影》、《酒窖幻想曲》将社会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宣扬了作者自己的理想。

书籍目录:

译本序

新美露茜娜

强大的汉斯

恋人(寓言一束)

水妖

忠实的卡斯帕尔和美丽的安奈尔

拉托诺要塞发疯的残疾人

彼得.史勒密尔的奇怪故事

女伯爵格丽塔奇遇记

贼王

没出息的人

流亡的神

笛梦

前言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德国可回溯至文艺上的神秘主义和新教的虔信主义,与狂飙突进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看重非理性的哲学家哈曼(1730-1788)、赫尔德尔(1744-1803)对宇宙的看法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对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叛。Romantik(浪漫)是从Romanze(抒情性的叙事谣曲,罗曼司,风流韵事)和Roman(小说)那里派生出来的。其实“浪漫”一词中国本来就有,苏轼曾有“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之句,“浪漫”在这里是放荡不羁之意。舶来的“Romantik”其音其意都与本土的“浪漫”甚为契合。浪漫给人的概念是:理想的,空想的,梦幻的,非真实的,虚构的,传奇的,诗意的,夸张的,感情用事的,不拘细节的,惊世骇俗的,也有那么一点儿放浪形骸之意。如今说起浪漫,中外融为一体。

其实人人都有浪漫气质,只是多少不同罢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同为文艺创作中的两大基本方法,其他形形色色的文艺思潮大都是从这两种思潮抑或方法幻化派生出来的。浪漫主义方法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抒发,大胆的想象富有瑰丽绚烂的色彩,语言热情奔放,描神状物喜用夸张手法,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都或多或少有某种浪漫色彩。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则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处于大分化、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或者说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阵痛之中。法国大革命一声炮响,震撼了整个欧洲,敏感的知识分子顿时失去了平衡,产生了信仰危机和精神危机,浪漫主义运动便是这种危机的反照和产物。德国社会经济落后,资产阶级软弱,又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因而它的浪漫主义别具特色,起步较早,体系庞杂,影响深远。

法国大革命前,德国文学运动从启蒙到狂飙突进都是相对统一的。大革命爆发时,德国绝大部分作家都着实欢呼了一阵子。随着革命的深入,雅各宾专政的加强,罗伯斯庇尔必要或不必要的恐怖日甚一日,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热烈的欢呼很快转变为强烈的憎恨。围绕着革命与文学,面对新登上历史舞台野心勃勃的市民或者说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一切神圣的感情“淹没于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当时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党同伐异,结果形成了三大派别。一是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古典派,他们对法国革命抱着拒斥的态度,反对“在德国人为地制造出类似的场面”,歌德把革命描绘成“群众成了群众的暴君”。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弊端,改造社会势在必行,但不愿走法国人的路,而是通过文学改善社会成员的道德面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先要来抓“精神文明的建设”。席勒视戏剧舞台为道德法庭,把幸福与困厄、智慧与愚蠢、德行与罪恶昭示于众,以涤荡人的灵魂。他要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完善的人,感性和理智相和谐的人,亦即所谓的“古典英雄”。歌德的戏剧《伊菲格涅在陶里斯》中的伊菲格涅就是这样宽容与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理想人物的典范。古典文学闭眼不看眼前而往前看,为未来编织人道主义的图像。第二个派别是雅各宾派,他们主张文学干预生活干预政治,为革命鼓与呼。这类作家书写传单,发表政治性演说,号召起义,其代表人物是福尔斯特(1754-1794)、克尼格(1752-1796)等。他们的作品由于和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结合得过于紧密,而今很难为人理解。福尔斯特本人还是革命家,1792年法国革命军占领了美因茨,他出面领导建立了美因茨共和政府,甚至建议莱茵区与法兰西共和国合并。席勒当时对其行动表示“殊不可解”,并认为这将使他“蒙受耻辱”。第三个文学派别与这两派并存交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浪漫派。

浪漫派像古典派那样反对法国革命,更反对在德国演出那同样的“血腥场面”;它反对古典文学为未来编织人道主义的理想图像,更反对雅各宾派为革命呐喊。浪漫派提出文艺要独立,否定文学的社会功能,要使文艺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它要作者和读者脱离眼前的困扰而回归于自身、回归于主观;要在文艺中追求美,追求自由,追求无限,使生活诗意化。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在1798年说过:

浪漫主义的诗艺是一种进步的、包罗一切的诗艺,它的使命不仅是将诗艺中相互分裂的体裁重新结合起来,使诗艺和雄辩术与哲学相联系,而且还应把诗与散文、天才与批评、艺术诗与自然诗混合或融合起来,使诗充满活力,无拘无束,并使生活与社会充满诗情画意……只有浪漫主义的诗才是无限的,才是自由的。诗人任凭兴之所至,而不能忍受任何规律的约束,此乃它的第一要义。

浪漫派从狂飙突进运动那里接受了对天才的崇拜,并将艺术与艺术家的主观主义和非理性的成分强化到至神至圣的地步。诺瓦利斯有言:“诗人和神父最初是一回事,只是后来才分了家。真正的诗人总会是神父,真正的神父总会是诗人。”给神的领域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放大了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正是浪漫派艺术家在政治上软弱无力的表现,艺术成了政治失意的代偿物。正因为如此,在浪漫派的作品中艺术家自身的问题往往处于中心地位。他们痛苦的经历、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自我意识,以及与鄙俗的小市民环境所发生的冲突,常常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浪漫派的背后是唯心主义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黑格尔、叔本华等)。康德提出“物自体”抑或“自在之物”,物自体只是现象,其本质不可知。康德学生费希特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否定物自体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皆来自“自我”,来自人的意识,自我是一切事物的规定者。费希特自1794年便在耶拿讲授他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受到耶拿浪漫派的热烈欢迎。谢林是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哲学家,在其《寻求自由人》一书中呈现出大无畏的浪漫精神,是浪漫主义在哲学中的典型表现。施莱尔马赫在虔信主义的环境中长大,后来成了浪漫派的新的中坚人物。黑格尔、叔本华对浪漫主义更是情有独钟,恕不赘述。

正是在这种哲学的鼓舞之下,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将精神、想象力、诗的创造力抬到吓人的程度。施莱格尔所说的“诗人任凭兴之所至”,正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绝妙体现。正像费希特在其《科学论》中力图取消外界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界限而使之归属于自我一样,浪漫派也充分发挥主观战斗精神到处“破界”,时时“越界”。上面所引施莱格尔那段话,就明确提出“混合”或“融合”论,后来诺瓦利斯也有类似的表述:

世界一定要浪漫化,惟其如此才能发现世界的真义。浪漫化是质的倍增,在质的倍增中低级的自我升华为高级的自我……我赋予卑微以高深,俗常以神秘,已知以未知的威严,有限以无限的灵光。如此这般,我便完成了浪漫化的进程。反之亦然,用这种方法也会使高深、未知、神秘、无限发生变化,得到流行的表达。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语言,升沉褒贬,相互转化。

瞧,诺瓦利斯在这里简直成了魔法师,手挥魔杖,口中念念有词,说声“疾!”界限就会消失,腐朽就会化为神奇;大千世界的沉浮完全由其主观精神主宰,宇宙万物成了“自我”的一统天下。浪漫派追求的是无限,是下意识,是梦境、奇境、幻境,是神怪,是无休止的渴望;它取消信仰与知识、艺术与宗教之间的界限;它强调所有艺术之间的联系;它要建立一种整体艺术,一种“包罗一切的诗艺”,最后将一切归化为诗;大而言之,这是所有体裁的混合;小而言之,追求一种“联觉”的效果。浪漫文艺主观随意性强,追求“无限”这一高远目标,因而结构松散散漫,与古典文学前后呼应、工稳严谨、和谐统一的文体不可同日而语,这在前期浪漫派(耶拿派)作家身上表现尤甚。他们的作品常常采取开放形式,即所谓有头无尾的“断片”体。前引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那段话即出自他1798年他发表在《雅典娜神殿》上的《断片》;诺瓦利斯的引言也出自《断片》;前者的小说《路清德》没有完成,后者的《亨利希.冯.奥弗特丁根》也是残篇。

唯心主义哲学最后的归宿往往是宗教。在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许多人处于“无树可栖,无枝可依”的彷徨境地,这时宗教便成了最好的庇护所。德国浪漫派在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结缘的同时还与宗教攀亲,此乃顺理成章之事。浪漫派作家没有哪一个不受宗教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或浓或淡都带有宗教的色彩。蒂克和施莱格尔兄弟自己不信天主教,却惋惜天主教的衰落,而他后来改宗罗马

……

本书中选录的《贼王》是一篇老少咸宜的佳作,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这一古训的确是有其朴素的道理的,值得人们引以为戒。

艾兴多夫(JosephFreiherryonEichendorff,1788-1857)是新浪漫派著名诗人,出身贵族,曾参加反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他的中篇小说《没出息的人》是德国人极为喜爱的作品,它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的境界。主人公并非无用,而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是生态平衡的大自然,主人公徜徉其中,是和谐景色中的一景。在致力环保注重生态平衡的今天很有现实意义。

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十九岁就开始写作。早期的海涅是个浪漫主义者,但他那时抒情诗已经充满了反抗的情绪,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在革命的影响下,海涅成为一个民主主义的诗人和卓越的讽刺家。在《流亡的神》这一短篇神话里,作者通过希腊诸神的悲惨遭遇,幽默尖锐地抨击德国统治阶级,说他们是像水老鼠一样的寄生虫,比贼还不如的商人。这是作者的晚年作品,这个时期,海涅身体一天天坏下来,而恶势力在德国愈益猖狂,故事中流露出作者悲观的情绪。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是我们所熟知的作家,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作家,德国20世纪最伟大作家托马斯.曼说:黑塞是“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黑塞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涵盖面甚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珠游戏》等。黑塞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从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深刻刺痛,从而使作品的内在意义得以凝聚和升华。本书中攫选的《笛梦》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小说篇幅不长,但其寓意深刻,极具哲理:主人公青春年少,天真烂漫,富于幻想。他遵循父命外出“见世面学本领”,途中以自己圆润甜美的歌喉博得了美丽的姑娘布里吉特的青睐,就此他认为自己幻想中的一切都同爱情一样,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一位饱经世故的老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了他,使他猛醒,并一下子成熟起来,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它犹如一条“神秘的河流”,只有勇往直前,才是生活的强者。本篇译文最早发表于1986年,后被多家刊物转载,近年来又陆续被各地教育部门选入中学生的语文教科书,它的魅力、它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见一斑了。

本书所辑选的中短篇小说都是德国浪漫派的名篇佳著,希望读者能尽情品味,读出自己的评判。

袁志英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了德国十二位浪漫主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在德国众多浪漫派作家中很具代表性,其中有富凯的《水妖》,沙米索的《彼得.史勒密尔的奇怪故事》,艾兴多夫的《没出息的人》,布伦塔诺的《忠实的卡斯帕尔和美丽的安奈尔》,阿尔尼姆的《拉托诺要塞发疯的残疾人》等,它们都是各作家的名篇。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被称为“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它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多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以及重要性。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是有现实作用的。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德国浪漫派对后世的影响,对德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它是世界文学发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歌德、蒂克和海涅等的努力,“世界文学”的概念才获得现代的意义。现代派当中的许多流派都源于浪漫派,弄不清浪漫派,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就不会有真切的了解。为此,本书选辑了十二篇较为典型的德国浪漫派小说,旨在相对系统地介绍浪漫派文学的发展及其轨迹,使读者对浪漫派文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它们都是德国浪漫派的名篇佳著,希望读者能尽情品味,读出自己的评解。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水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德国浪漫派文学丛书
9787532749157
如需购买下载《水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0装帧精装
页数 60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水妖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9.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6.44 的主题关于 中篇小说-作品集-德国-近代 ,短篇小说-作品集-德国-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