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2.8
本书全景式展现了齐鲁文化的渊源、发展以及延续,涉及历史、民俗、宗教、人物等众多方面,内容全面。
第一章齐鲁文明的初曙
第一节最早的“齐鲁人”沂源人
第二节齐鲁文明的前奏东夷文化时期
一、后李文化时期
二、北辛文化时期
三、大汶口文化时期
四、龙山文化时期
五、岳石文化时期
第三节东夷人的原始宗教
一、鸟崇拜
二、太阳崇拜
三、桑树崇拜
第二章齐鲁史话
第一节齐国史话
一、受封齐地
二、逐渐强大的齐国
三、走向衰微的齐国
四、田齐取代姜齐
五、再次雄起
六、灭国战争
七、最终败亡
第二节鲁国史话
一、鲁国的建立
二、动荡不安的鲁国
三、庆父之难
四、三桓专政
五、鲁国灭亡
第三节秦代以后的山东
第三章齐文化与鲁文化
第一节齐鲁文化概述
第二节齐文化
一、“齐"名的来历
二、齐文化的特性:功利性和空灵性
三、功利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黄老之学与齐文化
第三节鲁文化
一、“鲁”名的来历
二、周公的文化方针“变其俗,革其礼”与“亲亲上恩”
三、孔子及儒学
四、儒学传承
第四节齐鲁文化的交融
一、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派
三、泰山封禅
第五节齐鲁商业文化
第六节齐鲁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齐鲁文化与汉代经学
二、从经学到理学_
三、齐鲁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变
四、齐鲁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
第四章齐鲁文化遗迹
第一节齐国故城.=
第二节鲁国故城
第三节东平陵故城
第四节即墨故城
第五节城子崖遗址
第六节齐长城遗址
第七节洛庄汉墓
第八节沂南画像石墓
第五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第一节孔府春节
一、节前准备
二、贴楹联、门神
三、“熬岁”与“踏岁”
四、辞岁头
五、杂耍、燃灯、送神.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
一、潍坊风筝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
三、鲁绣
四、青岛贝雕
五、烟台抽纱
六、淄博美术玻璃和陶瓷
七、周村丝绸
八、扑灰年画
九、高密剪纸
十、聂家庄泥塑
第三节齐鲁曲艺
一、孔府乐舞
二、山东地方戏曲
第四节婚嫁礼俗
一、议婚
二、订婚
三、送日子
四、铺房
五、迎娶
六、拜堂合卺
七、闹房
八、回门
第五节特殊婚嫁
一、童养
二、招赘
三、改嫁
四、冥婚
五、服内婚
第六节交际礼俗
一、馈赠礼俗
二、致敬礼节
第七节信仰与禁忌
一、信仰
二、禁忌
第八节齐鲁神话传说
一、沂蒙山的传说
二、金牛山的传说
三、大明湖的传说
四、趵突泉的传说
五、五龙潭的传说
六、牛旺庄的传说
七、徐福岛的传说
八、九龙山的传说
九、药山的传说
第六章齐鲁英杰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
一、军事谋略家:管仲
二、机智过人:晏婴
三、兵学鼻祖:孙武
四、名医:扁鹊
五、木匠祖师:鲁班
六、墨家创始人:墨子
七、军事名家:孙膑
八、阴阳家:邹衍
第二节两汉时期
一、诙谐幽默的智圣:东方朔
二、“凿壁偷光”:匡衡
第三节三国时期
一、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二、过早夭折的哲学家:王弼
第四节两晋时期
一、令“洛阳为之纸贵”的文学家:左思
二、书圣:王羲之
第五节南北朝时期
一、农学家:贾思勰
二、文学理论家:刘勰
第六节唐朝时期
一、唐初名相:房玄龄
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
第七节宋朝时期
一、《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第八节金元朝时期
一、全真教士:丘处机
二、农学家:王祯
第九节明朝时期
一、历下诗派的创始人:李攀龙
二、抗倭名将:戚继光
三、心胸坦荡的文学家:于慎行
第十节清朝时期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二、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第七章齐鲁先贤遗迹
第一节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一、孔府
二、孔庙
三、孔林
第二节邹县三孟:孟府、孟庙、孟林
一、孟府
二、孟庙
三、孟林
第三节济宁颜庙、武氏祠与太白楼
一、颜庙
二、武氏祠
三、太白楼
第四节梁山水浒遗迹宋江寨和杏花村
一、宋江寨
二、杏花村
第五节济南“三胜”
一、千佛山
二、大明湖
三、趵突泉
第八章齐鲁名山古寺
第一节齐鲁名山
一、天下第一崮:抱犊崮
二、岱南奇观:峄山
三、奇秀不减雁荡:五莲山
四、神窟仙宅:崂山
五、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
六、人间仙境:蓬莱阁
七、东泰山:沂山
八、南泰山:徂徕山
九、小泰山:鲁山
十、孔子小鲁处:蒙山
第二节齐鲁古寺
一、历城神通寺
二、长清灵岩寺
三、崂山华严寺
四、青岛湛山寺
五、枣庄甘泉寺
六、莒南卧佛寺
七、大泽山智藏寺
第九章巍巍泰山
第一节泰山历史
一、地貌历史
二、文化历史
第二节泰山的神话传说
一、“碧霞元君"的传说
二、“天贶殿"的传说
三、“暴经石”的传说
四、“五大夫松”的传说
五、“黑虬升天”的传说
六、“仙泉”的传说
七、“泰山女儿茶”的传说
八、“竹林寺”的传说
九、“牧羊老人"的传说
十、“姊妹松”的传说
十一、汶河倒流的传说
十二、“游山乐”的传说
十三、长寿桥的传说
第三节泰山景观
一、泰山自然景观
二、泰山人文景观
第四节名人与泰山
一、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
二、名人与泰山
三、泰山名人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十章食不厌精话鲁菜
第一节大话鲁菜
一、鲁菜的形成
二、鲁菜的风味特点
三、鲁菜的三大风味流派
第二节山东名吃
一、菜肴类
二、主食类
第三节山东酒文化
一、酒的起源
二、鲁人的饮酒习俗
三、酒桌上的菜肴
四、齐鲁名酒
第四节山东名店
一、鲁味斋
二、燕喜堂
三、顺香斋
四、德馨斋
五、兴顺福
六、清梅居
七、春和楼饭店
八、聚丰德
参考文献
前言
“齐、鲁”二字最早起源于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那就是齐国和鲁国。据史料记载:武王灭商、建周后,东部沿海地区的殷人和东夷人不服西周的统治,屡屡发动暴乱。武王为了巩固新生的国家,派周公旦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随后,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一地区,将姜太公和周公旦封于今山东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
当时,齐国居泰山之阴,定都营丘;鲁国居泰山之阳,定都曲阜。两国的属地各百里,虽然思想文化各不相同,但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重要阵地。至春秋战国时期,两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基本上控制了今天的山东地区。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得到加强,齐、鲁两国由此逐步“亲密”起来,并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到了战国后期,“齐鲁”两国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逐步走向意识形态上的趋同,最终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
但是,当时的“齐鲁”与“山东”还没有完全划上等号,因为“山东”两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地域范围是不同的。有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山东”二字的地域范围自春秋起逐步缩小,并呈东移趋势。例如:春秋时期,人们将太行山以东称为“山东”;战国时期,当时的西方大国秦国占据关中(又叫关中平原,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将崤山和华山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可见,当时的山东并不特指齐国与鲁国。
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的空前统一,人们开始根据地域特点对不同地区进行划分,将齐鲁之地称作山东,自此山东才开始与齐鲁划上等号。唐和北宋年间,山东这一词汇的外延再次得到扩大,成为包括现在山东地区在内的、太行山以东所有地区的代名词。当时,宋朝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路”代表现在的省),现在的山东分属于京东西路与京东东路。宋朝灭亡后,元朝统治者虽继续沿用宋朝的“路”制,但已有了些许变化,将原来的京东路改称山东。有关学者考证:就此开始,“山东”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到了清代,齐鲁之地被正式称为山东省,且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山东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东部沿海与黄河下游等地,总面积为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分为半岛(山东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之中,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内陆分别与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四省相接壤。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人”时期。在西周到春秋战国的长达六七百年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是沿着各自道路发展的: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周文化为辅。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提倡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表现出强烈的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鲁文化则以周文化为主、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政治上,强调宗法制度;文化上,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是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
由于地域上的接近,齐文化和鲁文化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免不了要相互碰撞,以致逐渐融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中国历史进入诸侯兼并时代,鲁国由于在疆域和实力上无法与齐国抗衡,国土不断被齐国兼并,从而黄河下游地区得到了政治上的局部统一,齐、鲁文化开始融合,并逐步走上一体化道路。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核心儒学产生于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并向齐、卫、燕、赵、魏等国进行程度不同的辐射式传播。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为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和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思想纷纷登上历史文化的舞台,全面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和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齐、鲁文化进一步融合,同时兼收并蓄地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完备自我调节更新功能的混合型文化,并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慢慢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种地域文化竟然能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主流,并至今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一个让人费解的谜。为此,我们不得不打开这本书,在文字的指引下穿过历史的迷雾,对齐鲁大地的历史、风俗、宗教、遗迹、人物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探寻,从依稀存在的蛛丝马迹中一窥历史的真相,以满足我们对齐鲁文化长久以来的好奇之心。
齐鲁这种地域文化如何能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主流,并至今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一个让人费解的谜。让我们打开这本书,在文字的指引下穿过历史的迷雾,对齐鲁大地的历史、风俗、宗教、遗迹、人物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探寻,从依稀存在的蛛丝马迹中一窥历史的真相…… 本书从探寻齐鲁文明的初曙入手,一路追随齐鲁文化发展的脉络,深入分析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渊源、衍变、交流、融合与延续,并结合齐鲁大地的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先贤英杰、名山古寺、鲁菜美味等,多角度地再现了齐鲁文化风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使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感受齐鲁文化的厚重与博大、深远与嬗变,堪称一部全景式展现齐鲁文化的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