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8.0
黄侃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学者,成就卓著,精选其全部著作中的精华,偏重于哲学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对现代青年学生开阔思路,提高思想修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札记
题辞及略例
原道第一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熔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序志第五十
附录:物色第四十六
说文略说
论文字初起之时代
论文字制造之先后
论六书起源及次第
论变易孳乳二大例上
论变易孳乳二大例下
论俗书滋多之故
论六书条例为中国一切字所同循不仅施于说文
论字体之分类
论字书编制递变一
论字书编制递变二
论字书编制递变三
论字书编制递变四
论字书编制递变五
论说文所依据上
论说文所依据中
论说文所依据下
论自汉迄宋为说文之学者
礼学略说
汉唐玄学论
春秋名字解诂补谊
释侠
黄侃生平及著作年表
前言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黄侃(18861935)以其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独特成就,似及在经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颇深造诣,一直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与章太炎、刘师培等并称为“国学大师”。早年,他曾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无奈政局纷乱,他遂转身而专治学术。治学上,他继承清代朴学家的传统,先扫语言文字之障碍,视“小学”非工具而为一门独立之学问,力求发掘其本身的由来与规律,并赋予语言文字学以新的学科概念。
1886年4月3日(夏历二月廿九日),黄侃出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父亲云鹄,曾任清末四川盐茶道、按察使等职。祖籍湖北蕲春。黄侃幼承家学,颖悟过人,七岁时即作诗句“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颇得长辈嘉许。十三岁丧父,家境渐衰,遂刻苦求学。
1902年,黄侃考入武昌文华普通中学堂,与田桐、董必武、宋教仁等为同窗好友。他们议论时政,抨击当局,宣传民族革命思想,因此被学堂开除学籍。不久,黄侃以故人之子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深得张的赏识,遂由张资助留学日本。
1906年,黄侃在东瀛加人中国同盟会,随后在《民报》上发表《哀贫民》、《哀太平天国》等一系列文章,鼓吹革命。1907年,黄侃在《民报》第十八期上发表《论立宪党人与中国国民道德前途之关系》一文,历数立宪党人“好名”、“竞利”等病状,揭露他们佯为立宪,“无非希冀权位,醉心利禄而已矣”。如此政治上的腐败,亦必导致国民道德之整体堕落。是年冬,黄侃正式师事章太炎,学习小学、经说,前后近三年时间。
1910年,黄侃回国赴鄂皖边区,筹组“孝义会”等,四处奔走演讲,将革命道理输给民众,显露出非凡的领袖气质,被人尊称为“黄十公子”。1911年7月,黄侃为《大江报》撰写《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不料一纸风行,清廷震惧,《大江报》被查封,社长詹大悲及主笔何海鸣被捕入狱,黄侃脱险后辗转上海。
辛亥革命后,黄侃仍不肯求仕宦,曾为赵秉钧所迫,一度出任秘书长。但刘师培组织筹安会,意欲让他加盟其中,遭他严词拒绝。1913年起,黄侃退出政治舞台,潜心研究学问。仅《广韵》一书,黄侃循回往复,无虑数十百遍,并综合清代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至章太炎等人之说,运用大量文献材料,综合排比,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集乾嘉以来之大成。他把声、韵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精密的上古声韵系统,这在汉语音韵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清代三百年来古音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就,达到最高的阶段,为后学者指出了一条新路并提供了新的方法。钱玄同与黄侃同居于章太炎门下,亦精于声韵学,认为黄侃所定声类、韵类证据确凿,可为定论,遂不用章师所定古韵二十三部,而改从黄侃之说。
1914年,黄侃受北京大学之邀,讲授辞章学及中国文学史,讲义有《文心雕龙札记》、《诗品疏》、《咏怀诗补注》等。黄侃素性狂傲,敝屣尊荣,从不趋炎附势,被视为北大“怪才”之一。他与陈汉章同为北大国学门教授,两人“言小学不相中,至欲以刀杖相决”。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遇小事,弁急不能忍昝刻,然其为学,严定日程,贯彻条理。所治经、史、小学诸书,皆反复数十过,精博熟习,能举其篇页行数,十九无差忒者。”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其时,黄侃虽为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但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北大期间,惟有一人,他坚持以礼相待,即经学大师刘师培也。
1919年秋,因与胡适等新派教授不和,黄侃先后转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地。1928年南下任中央大学教授,开设说文、尔雅、诗经、文选、文心雕龙、训诂学、史汉、词选诸课。寓居金陵期间,黄侃筑室九华村,自号“量守居士”,取书斋名为“量守庐”,典出陶渊明诗:“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所谓“量力守故辙”,亦即量力而守法度。黄侃为人虽不拘细行琐德,但治学不敢失尺寸,见人持论不合古义,即瞪目而视,不与对方交谈。此一时期,黄侃致力于对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进行系统性总结,以训诂为中心带动文献词义学的进步,同时于训诂实践卓有成绩。因其学识广博,在金陵名声大噪,远近求学之士,不绝于门。1935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度,患胃溃疡失血过多,病逝于南京,时年49岁。
黄侃平生最疾学者慕浮名而弃实学,迟迟不轻著书,由于早逝,故其鸿篇巨著未及撰成。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自成一家。所治经学,以汉注、唐疏为主,然亦不慢宋儒,尝言《四书集注》文字精洁,迥非清儒所能及。他以音韵、文字作为训诂之工具,使三者成为不可分割之整体。尤其是对《说文》研究,极为精湛,写心得批语达数十万言;对历代名家诗、文、词,如《文选》、杜诗、李义山诗、北宋诸家词均有深入研究;对古代散文、骈体、古近体诗、词均亦颇擅长。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我们编选的这本《黄侃经典文存》,是从他的一些主要著述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训诂、经学等方面,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编者于暨南大学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黄侃以其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在经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颇深造诣而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他与章太炎、刘师培等并称为“国学大师”。早年,他曾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无奈政局纷乱,他遂转身专治学术。治学上,他继承清代朴学家的传统,视”小学”非工具,而为一门独立之学问,力求发掘其本身的由来和规律,并赋予语言文字学以新的学科概念。本书选编偏重于他的训诂、经学等方面论述,可以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黄侃,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他以其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在经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颇深造诣而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本书选编偏重于他的训诂、经学等方面论述,可以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黄侃经典文存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经典启蒙文存 | ||
9787811182392 《黄侃经典文存》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6100 |
黄侃经典文存是上海大学出版社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53 的主题关于 黄侃(1886~1935)-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