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封面图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42.0

书籍简介:

本书分析现代中国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里结构方面的各种复杂现象。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救亡压倒启蒙

三、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陈独秀鲁迅

一、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革命战士

三、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转换预告

二、开放心灵

三、创造模式

四、走进农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熊十力

二、梁漱溟

三、冯友兰

四、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一、背影来由:回应批评

二、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三、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四、“体”乃新解:衣食住行为根本

五、“用”是关键:转化性的创造

后记

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这本书准备最早在1990年写成,由于某些原因,现在提前了。因此,首先我得请读者们原谅本书是如此单薄和浮泛。但我估计,即使到1990年,这本书大概也无法写得很好,其中原因可以心领神会:这是个太艰难的课题。

这本书有意地更多采取了摘引整段原始资料的方式。一则为了给某些资料立案备查,留待以后填补发展;二则希望通过原始资料,由读者自己去欣赏、判断。但由于几乎每天四小时五千字的进行速度,摘引之匆忙、叙述之草简、结构之松散、分析之粗略、文辞之拙劣、思想之浮光掠影,看来比前两本思想史论更为显著。我希望过几年能有机会给三书作统一修订时,对这本多做些补充。

例如,这本书本来打算讲的一个中心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六代知识分子(卒亥一代、五四一代、北伐一代、抗战一代、解放一代、红卫兵一代)。这问题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提出过,原来想在本书中再做些论述。例如第五代的忠诚品格的优点,第六代实用主义、玩世不恭的弱点等等,都需要加以补充和展开。“代”的研究注意于这些“在成年时(大约17-25岁)具有共同社会经验的人”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感态度、人生观念、价值尺度、道德标准……等各方面具有的历史性格。他们所自夸或叹惜的“我(们)那时候”(mytime),实际是具体地展现了历史的波浪式的进行痕迹。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对每一历史阶段和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递、冲突(如“代沟”)诸问题,对所谓社会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异同和关系,当能有更清晰深切的理解。从而,对这种超越个体的历史结构的维系或突破,便会有更为自觉更为明智的选择。“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古今正是由“代”的凋谢和承续而形成。这是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只好等以后再写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同古代的士大夫一样,确乎起了引领时代步伐的先锋者的作用。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这一点便更为突出。中外古今在他们心灵上思想上的错综交织、融会冲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层逻辑,至今仍然如此。这些知识分子如何能从传统中转换出来,用创造陸的历史工作,把中国真正引向世界,是虽连绵六代却至今尚远未完成的课题。这仍是一条漫长的路。

在这个近百年六代知识者的思想旅程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毛泽东(第三代),大概是最重要的三位,无论是就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说,或者就思想自身的敏锐、广阔、原创性和复杂度说,或者就思想与个性合为一体从而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说,都如此。也正是这三点的综合,使他们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最伟大人物。但是,他们还不是世界性的大思想家。正如别林斯基在评论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时所说,普希金虽然具有与世界上任何大师相比也毫不逊色的创作才能,但他的创作却仍然不可能与莎士比亚、拜伦、席勒、歌德相比,他的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用这种世界性的尺度来衡量,他还不能产生真正世界性的巨大影响。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当时还未真正走进世界的缘故。中国近现代也是如此。因此,当中国作为伟大民族真正走进了世界,当世界各处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影响的时候,正如英国产生了莎士比亚、休谟、拜伦,法国产生了笛卡尔、帕斯噶、巴尔扎克,德国产生了康德、歌德、马克思、海德格尔,俄国产生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中国也将有它的世界性的思想巨人和文学巨人出现。这大概要到下个世纪了。

我愿为明天的欢欣而努力铺路。

1986年10月

内容摘要: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1)陈独秀1916年提出“最后觉悟之觉悟”,反对传统,呼喊启蒙。个性解放与政治批判携手同行,相互促进,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页。  (2)五四运动带来了青年一代行为模式的改变,从婚姻自主到工读互助团。一部分人经由无政府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救亡又一次压倒启蒙。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中也为这场革命所征服。  (4)封建主义并未消除,它在社会主义装束下带来种种祸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1)二十年代张君劢等人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在身心、社会领域,因果律无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学。  (2)丁文江等人强调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要求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以作为信仰,指导生活。  (3)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三派,陶希圣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动力》都强调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潮》派则强调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前者主张反帝反资,后者主张反帝反封建。  (4)两次论战中的科学性(学术)与意识形态性(政治)的交错纠缠的特点。  (5)四十年代胡风反对向林冰以民间形式为创造文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强调继承五四,以吸取外来为主。  (6)革命战争要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群众和干部“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成为时代主流,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适陈独秀鲁迅  (1)文学的语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胡适首倡白话文运动而成名。  (2)胡适的第二个贡献是在文史领域开创了近代学术的思想新范式。关于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哲学方法论。  (3)陈独秀的主要兴奋点始终是政治。他从政治角度看待文学革新,突破了胡适的“八不主义”。陈反对把孔孟与程朱划开,反对把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与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混为一谈。  (4)陈的启蒙主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德谟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回到肯定。  (5)鲁迅对“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启蒙,具有现代性的孤独与悲凉。  青年毛泽东  (1)青年毛以“动力”和“斗争”为宇宙本体和人格本性,这“动”具有体魄性的特点。  (2)以“实现自我”为道德律,以不可穷尽的永恒追求为理想,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调。  (3)与“贵我”映对,强调方法上、认识上的“通今”,重视现实经验的概括。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实践的部分。实用理性使中国知识分子乐于接受进化论和唯物史观。它们主要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  (2)李大钊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他号召“到民间去”和强调“改造精神”的两大特征。  (3)瞿秋白承上启下,介绍、宣传了辩证唯物主义。  (4)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成为关于革命的战略学说。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争等一系列战略策略。  (5)总结战争经验,军事辩证法提升为哲学世界观,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经验理性的哲学认识论。  (6)思想改造运动,高扬道德主义。刘少奇的自我修养理论。  (7)1949年的胜利带来了独立、统一、平等的新中国。毛反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提前、超额完成了农业合作化。  (8)毛继续强调“政治挂帅”,强调“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扩及一切领域,它们经常变成了劳动与剥削、公与私、善与恶的道德判定。  (9)斗争哲学(“以阶级斗争为纲”)、道德主义(“斗私批修”)、民粹主义(“向贫下中农学习”)成为思想特征,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高峰。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在道德主义下的屈从。  (10)新时期的人道主义呐喊,其理论弱点及历史正义性。马克思主义应是建设的哲学。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1)从形象思维世界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苏曼殊创作中的某种黎明期的清新气息。  (2)五四时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义特色,对人生、对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鲜性、多样性和朦胧性。冰心的母爱、郁达夫的性爱、郭沫若的力、许地山的哲理……  (3)春天过去,夏日当头,青年成熟,走进社会:三十年代创造具体模式的一代,现实生活的广泛写照,现代文学获得了客观性: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夏衍。  (4)走向工农兵及其心灵的复杂和痛苦。艾青、路翎和农民作家赵树理。  (5)颂歌(贺敬之)和忏悔(张贤亮)作为解放一代的文学特征。  (6)噩梦苏醒后的彷徨、愤慨、寻求和否定:从舒婷、北岛到刘索拉。  略论现代新儒家  (1)熊十力完成了谭嗣同、章太炎未竟之业,将宋明理学的伦理学翻转为宇宙观和本体论。强调“体用不二”,即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性世界。  (2)梁漱溟从文化立论讲哲学,认为中西文化之分在于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道路。情感一直觉重于理知。儒学是世界文化的希望。  (3)冯友兰不同于熊、梁,构造了一个纯粹逻辑的“理世界”的哲学系统,强调要经过“思议”、“了解”后才能达到那“不可思议”、“不可了解”的人生最高境界。  (4)牟宗三认为陆、王才是孔孟正宗,程、朱的“义理之性”乃“存有而不活动”,从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础。牟强调“内圣之道”是直觉的体认、证悟,非思议、理知所能了解或达到。  (5)熊、梁冯牟,似乎是一个现代新儒家的正反合圆圈全程。儒学的前景问题。  漫说“西体中用”  (1)中国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过程和“中体西用”说的提出。五四凸出了西学与中学的根本差异: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上述“中学”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  (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时,常以自己的系统将异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这才是“中体西用”的要害。  (3)以“太平天国”为例,“中国化”过程中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命令主义和道德主义。(4)应对“体”、“用”、“中”、“西”重新解释,“体”首先是社会存在的本体。不要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混为一谈,不同意文化相对主义,但赞成多元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李泽厚集
9787108028969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现代思想史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6 的主题关于 思想史-研究-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