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0.0
本书旨在探讨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以期加深人们对政策性金融运行与改革规律性的认识,并为促进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为此,本文在详细回顾考察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重点围绕政策性金融制度形成的原因、运行的机理、演变的逻辑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回答了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一重大问题,指出我国当前应当坚定不移地发展和改革现有政策性银行,而不是取消它或将其业务通过委托代理方式分流给商业性金融机构。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结构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2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2.1 经济发展与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2.1.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介入
2.1.2 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兴起
2.1.3 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的出现
2.2 政策性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2.2.1 定义
2.2.2 主要特征
2.3 政策性金融的构成要素
2.3.1 政策性金融的组织形式
2.3.2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机制
2.3.3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业务
2.3.4 政策性金融的法制基础
2.4 政策性金融的经济功能
2.4.1 一般职能
2.4.2 特有职能
3 政策性金融形成中的制度均衡
3.1 问题的提出
3.2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需求
3.2.1 金融市场缺陷
3.2.2 市场与社会目标的分歧
3.2.3 需求主体
3.2.4 环境
3.3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供给
3.3.1 组建国有金融机构
3.3.2 与商业性非国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3.3.3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
3.3.4 设立国有专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3.3.5 设立非国有专业化政策性金融机构
3.4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选择
3.4.1 制度选择主体
3.4.2 环境与初始条件
3.4.3 不同制度安排预期的成本收益比较
3.4.4 影响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边界动态调整的主要因素
3.5 结论:制度均衡的形成
4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失序与治理
4.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主体行为的互动
4.1.1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的行为主体
4.1.2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4.2 政策性金融运行中的主体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干扰
4.2.1 政府部门行为及其产生的干扰
4.2.2 政策性金融机构行为及其干扰
4.2.3 政策性金融服务需求者行为及其干扰
4.3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失序
4.4 政策性金融运行失序问题的治理
4.4.1 法治型政府
4.4.2 治理机制
4.4.3 机构建设
……
5 政策性金融的变迁
6 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7 发展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对策建议
8 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未来
《政策性金融论》在详细回顾考察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重点围绕政策性金融制度形成的原因、运行的机理、演变的逻辑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首先,《政策性金融论》提出满足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制度安排可以是多样化的,建立以专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并不是政府的唯一选择,相反,政府的制度供给形式可以包括组建国有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运用公共财政手段以及组建专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多个选项。而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出现为标志的政策性金融制度的最终形成,正是因为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较其他制度供给形式而言,所带来的预期净收益更大。在分析了政策性金融制度形成的一般原因的基础上,《政策性金融论》还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政策性金融作用边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比如,一国国有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数量多少以及素质高低,一国政府对该国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调控力的大小强弱,一国财政实力强弱及其功能定位,以及该国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素质高低等。并指出,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一国政策性金融的运行边界也将相应呈现或扩张或收缩的动态调整,从而更加清楚地阐明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和公共财政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