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之名
卫礼贤之名封面图

卫礼贤之名

范劲,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考察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融汇中作出的贡献。论述中注意到德国汉学以及西方汉学的整体背景,以及中国当时的学术文化背景、中西学术文化彼此间的互动影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介绍:

范劲,贵州遵义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德语文学、中德文学和文化关系、西方后现代理论。出版有专著《德语文学符码和现代中国作家的自我问题》,译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比较文学导论》。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论文三等奖。本书为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对卫礼贤‘中国’话语的形成及其在中德交流中的影响的研究”(05CWW002)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卫礼贤中国话语的研究”的结项成果。

书籍目录:

彼此拯救的文化对话(代序)

导言

第一章 滞重的西方

第一节 大师叙事和思想的形象

第二节 通俗文学和有关中国的一般言语行为

第三节 作为中间层次的汉学中国话语

第二章 中国心灵与易变之道

第一节 卫礼贤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活动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总体图像

第三节 中国文化英雄

一 孔子

二 老子

三 其他中国人物

第四节 从《易经》到音乐或道:“中国”新神话

一 《易经》

二 作为换喻结构的《中国心灵》

三 “中国”新神话或音乐

第三章 为中国声音腾出空间

第一节 卫礼贤和中国学者的交往

第二节 胡适和梁启超的影响

一 胡适

二 梁启超

第三节 《中国学刊》作为共谋性话语实践

一 三民主义和新的中国心灵态度

二 佛教和生活的真谛

三 东西方的爱情

四 中国人物画廊

五 中国文化的命运

六 后果和佘响

第四章 话语的斗争和西方的重塑

第一节 德国汉学界对卫礼贤的攻击

一 福兰阁与卫礼贤

二 佛尔克与卫礼贤

第二节 卫礼贤组织的两次文化讨论

一 东方的礼仪问题

二 中国文化危机

第五章 东西方的调配

第一节 卫礼贤的西方文明批判

第二节 东西方的调协

一 卫礼贤与当代神学思想

二 卫礼贤与歌德

三 《耶稣其人》

四 话语调配和语义生成

第六章 话语的繁殖与再生

第一节 荣格的整体性心理学与中国媒介

一 心理学和汉学的接近

二 《金花秘笈》

三 荣格和《易经》

第二节 黑塞的新浪漫主义与卫礼贤

第三节 现代性场域中的卫礼贤

一 变化与中间空间

二 对新的整体性或新的框架的渴求

三 卫礼贤的中国空间与现代/后现代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汉学对胡适的接受

后记

内容摘要:

卫礼贤,德国新教传教士和汉学家。1899年作为同善会传教士赴当时的德国殖民地青岛。早期致力于办学,创礼贤书院,同时勤奋学习中国文化,对儒家思想极为服膺,一度加入满清遗老的尊孔复古运动。“一战”结束后短期返德。1922年到1924年间又先后在北京德国公使馆和北京大学德语系任职,和蔡元培、张君劢等新文化人物相往还。1924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汉学教授,创中国学社。卫氏移译中国经典凡十余种,其中尤以和清末大儒劳乃宣合译的《易经》享誉世界,为民国时中国国学界最熟悉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也深受黑塞、荣格等西方著名知识分子推崇。
《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为国内外第一部全面评述卫礼贤文化思想的著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卫礼贤之名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1789414
如需购买下载《卫礼贤之名》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卫礼贤之名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125 的主题关于 文化交流-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