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52.0
本书由我国著名温病学家郭谦亨教授编著,积累了其几十年的温病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郭谦亨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编写了温病学教材,这部《郭氏温病学》更是其诸多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该书论述了温病的特点、发展简史,以及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法特点、治疗、防护、预后调理等。此外,作者根据自己的多年研究,写出了“叶香岩温病论著类评”、“陈平伯《风温论》类评”、“薛生白《湿热条辨》类评”、“余师愚《疫病篇》类评”、“吴鞠通《温病条辨》类评”等章节,对我国历史上主要温病著作进行了系统论说。郭谦亨教授将自己潜心研究近70年温病学所得到的经验、体会汇聚于书中,还对各家论述进行点评,使读者更容易领会温病学的真谛。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系统了解温病源流和发病、治疗、调理方面的知识,并且可以读到历代温病大家对温病的论述及各家的辨争,有助于读者系统研究温病学,提高临床临床诊治水平。
第一章 温病概述
第一节 温病及温病学的特点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学的特点
第二节 温病学发展史略
一、中医药学第一次兴盛争鸣时期以来对温病的论述
(一)温病论述的起源阶段
(二)温病论述在诊治上的发展阶段
(三)温病论治隶属于伤寒学说阶段
二、中医药学第二次兴盛争鸣时期以后在温病理法
(一)温病理法的变革阶段
(二)温病理法的成长和独立分科阶段
(三)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论争阶段
三、中医药学第三次兴盛争鸣时期温病学方面的成就与前景
第三节 温病与伤寒
一、温病、伤寒的特殊性
二、温病、伤寒的共同性
第四节 温病与温疫
一、疫、温之辨的由来
二、明以前对疫、温同异的认识
三、疫、温的性质及其真正关系
第五节 伏邪学说
一、伏邪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一)伏邪学说的起源
(二)伏邪学说的发展
二、邪伏部位与外发途径
(一)邪伏少阴
(二)邪伏膜原
三、对伏邪学说应有的认识
第六节 温病的分类
第二章 温病病因及侵入途径
第一节 病因
一、外因
(一)六淫说
(二)杂气说
(三)温病毒邪的类别及致病特点
二、内因与发病
第二节 侵入途径
一、体表侵入说
二、口鼻侵入说
第三章 温病病机
第一节 卫气营血的实际意义
一、审部位浅深
二、测病理传变
(一)病理
(二)传变
三、辨证候特征
四、定治疗法则
第二节 三焦的实际意义
一、审邪犯部位
二、测阶段机理
(一)温热
(二)湿热
三、辨证候特征
(一)温热
(二)湿热
四、定治疗法则
第三节 三焦、四分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温病诊法特点
第一节 辨舌、验齿
一、辨舌
(一)温病辨舌的意义
(二)辨苔
(三)辨质
二、验齿
(一)齿燥
第五章 温病防护和治疗法则
第六章 温病辨证施治
第七章 叶香岩温病论著类评
第八章 陈平伯《风温论》类评
第九章 薛生白《湿热条辨》类评
第十章 余师愚《疫病篇》类评
第十一章 吴鞠通《温病条辨》类评
附郭谦亨先生外感病医案
编后絮语
《郭氏温病学》是郭谦亨先生的著作。内容可概括为:温病述义——阐述温病学说的渊源、发展及系统理论;选粹类评——遴选了温病学说趋于成熟阶段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陈平伯、余师愚五大医家的论著加以评析。《郭氏温病学》总体上保持了原著的基本内容和格局。此次整理,只对一小部分文字作了些调整、订正;另外,选择增录了父亲治疗温病的完整病案六十余例。这些医案约略可以反映他依据温病学理论,灵活运用“四分”、“三焦”辨治法则及方药治疗温病的经验,或许更有利于读者对此书的阅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