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6.0
本书可谓迄今为止,以张国荣为主题,最具思想深度的一本著作。作者是一位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一位诗龄不短的诗人,同时,她也是一名“哥迷”。在激情和冷静之间,她为偶像著书立说,向读者展示张国荣的艺术形象,是如何的精彩迷人,也是如何的值得用艰涩的学术语言来深化。在作者看来,也惟有在这种“学者”和“戏迷”的身份之间辗转不定,才使她能够透过张国荣曾经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触及其内心的真实情感与生命体悟。
导言张国荣的演艺风流
忆记张国荣的二三事
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
细说张国荣的香港故事
“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第一章男身女相雌雄同体
舞台上的歌衫魅影与性别易装
引言:时尚.前卫.性感
“性别易装”的美学与文化
颠覆“恐同意识”的易装演出:《霸王别姬》
舞台上的“扮装皇后”(DragQueen)
音乐录像的情欲流动与再造
结语
第二章怪你过分美丽
情色、性相与异质身体
引言:从“性爱张力”说起
变动的色相.异质的身体
早期电视剧集的“反面人物”
“男男”色调:《梦到内河》与《金枝玉叶》
肉搏的战场:《春光乍泄》与《色情男女》
结语
第三章照花前后镜
光影里的“水仙子”形态
引言:“水仙子”的倒影
从神话学到心理分析
反叛的孤儿:《烈火青春》与《阿飞正传》
放逐与匿藏:《东邪西毒》与《夜半歌声》
人戏不分、雌雄同在:《霸王别姬》结语
第四章生命的魔咒
精神分裂与死亡意识的末世风情
引言:“红蝴蝶”的魅惑
《枪王》的精神分裂
《异度空间》的记忆黑洞
晚期歌曲的末世风情
结语
第五章你眼光只接触我侧面
生前死后的媒介论述
引言:从自杀的遗言说起
香港传媒的负面报道
“媒介杀人”与“狗仔队”文化
结语
第六章这些年来的迷与思
歌迷文化与艺术成就
引言:一个“迷者”的自白
拆解媒介论述的偏见
建构“歌迷文化”的内涵
香港“哥迷”的在地活动
是什么让你喜欢张国荣
“张国荣”的六个面向
结语
后记:蝴蝶的陨落
四月的蝴蝶
难记兴亡事
花月总留痕
引用书目及影音资料
前言
忆记张国荣的二三事
二○○一年的秋天,我为了出版《盛世边缘》一书,需要为其中一篇讨论任剑辉与张国荣“性别易装”的文章配置图片,便通过小思(卢玮銮)的帮忙联络哥哥张国荣,希望他可以在不收分毫的情况下,准许我和出版社刊用他的照片。然后得来哥哥的回复,有两项要求:第一是必须把文稿送过去给他看,看看我到底写了些什么。第二是我挑选的照片不够漂亮,他要另行提供几张效果理想的给我。隔了些时候,收到他转过来的剧照,其中有一张“白娘娘造型”,原是他为电影《霸王别姬》而拍摄的,后来没有采用,所以照片是从未公开曝光的,而且他手上也只有这张孤本,没有底片,叮嘱我们千万不可丢失,至于我的文章,哥哥说能将他跟所喜爱、尊敬的任姐(任剑辉)相提并论,是一件令他很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二○○二年二月,张国荣应小思的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演讲,讲述他如何演绎李碧华的小说人物,跟他见面时互道安好,他笑称我做“小朋友”,我戏说“你也不比我年长多少!”是的,他看来年轻儒雅,而且谈笑风生,喜欢用幽默机智的言语善意地捉弄人家,眉梢眼角尽是风情,又带着待人以礼的真诚,敏锐于别人的反应与情绪。及后,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的第一版,原是对“同性爱”采取宽容、平和及自然的态度,但经由陈凯歌改编之后,却带来影片极端的“恐同意识”,扭曲了同性爱自主独立的选择意向,而作为一个认同同性爱的演员,他又如何利用自己的演出艺术,来颠覆影片的恐同意识呢?哥哥的回答是令人动容的,他说他看过原著小说,也和李碧华谈过,但他很能理解作为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个人背景,成长于“文革”的他,处身于仍然相对保守的氛围下,还要面对影片海内外市场发行的顾虑和压力,他有他的难处;而作为一个演员的自己,最重要便是做好本分,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同时尽量在影片可以容纳的空间内渗入个人主体的演绎方法,把程蝶衣对同性爱那份义无反顾的不朽情操,以最细腻传神的方式存活于光影之中,让观众感受和明白。随即哥哥即席示范了两套表情和动作,对比怎样才能透过眼神和肢体语言,反射程蝶衣对师哥段小楼情意绵绵的关顾。
回忆这二三事,重看《霸王别姬》的片断,便能深深觉察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明白每个演出的处境,同时更知道在每个处境的限制中能够做些什么,才可让“自我”的演出超越限制而升华存在。正如这个章节开首引述他的说话,他已经不单是一个“明星”,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演员”,这个“演员”的身份,不但见于电影菲林的定格,亦可观照于他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所谓“演出”,就是给予自己以外的另一个角色活泼灵动的生命,使那角色因自己而存活,也使自己因那角色而蜕变万千不同的姿彩,而这本《禁色的蝴蝶》,便是以张国荣作为演艺者的角度出发,论辩和论证他在舞台上、电影里的艺术形象或许,先从张国荣的生命历程及其与香港流行文化历史的关联说起,再阐释他的演艺风华。
后记
四月的蝴蝶
如果“死亡”是一个“蜕变”的仪式,我会用“蝴蝶”作为张国荣的死亡标记,那不单是因为来自《梁祝》的“化蝶”典故,在现代的诠释里带有酷异的身影,同时也为了蝴蝶斑斓的彩翅、层层剥褪生命的演化,符合了张曾在舞台上、镜头下的千面形态。张生前死后留下的最后歌曲,都与蝴蝶有关,林夕填词的《蝶变》诉说人面的多变与人心的善变,犹如蝴蝶从毛虫而来,令人捉摸不定也无从窥探表里的矛盾或一致;而周礼茂填词的《红蝴蝶》,却写生命瞬间的绚丽如蝴蝶短暂停驻,精致、柔美,但脆弱而且不堪一击!张国荣与蝴蝶,共有的贵族气质,在童话的原型里,象征任情率性、傲慢自我和浮游不定,而“死亡”或“化蝶”,或许灰飞烟灭,但光影里的声情仍能为张的倒影造像,回溯他生前死后的音乐、电影与图像,恍若再巡回2003年4月的死亡仪式四月是残酷的季节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说的,当雨水混和泥土腐朽的气味,蝴蝶又再翻飞的日子……
《禁色的蝴蝶》可谓迄今为止,以张国荣为主题,最具思想深度的一本著作。既值得海内外“哥迷”珍藏回味,更应该引起广大社会读者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本书作者洛枫是一位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一位诗龄不短的诗人,同时,她也是一名“哥迷”。这本《禁色的蝴蝶》以张国荣作为演艺者的角度出发,论辩和论证他在舞台上、电影里的艺术形象或许,先从张国荣的生命历程及其与香港流行文化历史的关联说起,再阐释他的演艺风华。 对于很多“哥迷”来说,张国荣的舞台表演与银幕形象早已成为一份情结,我们反复听他的歌,重新看他的电影,一遍一遍,回顾他生命蜕变的璀璨历程。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张国荣的种种艺术形象,包括“性别易装”、“异质身体”、“水仙子”形态、“死亡意识”等,以丰富的资料搜集及问卷作基础,分析媒体对张国荣生前死后的论述以及张国荣迷的“歌迷文化”。通过作者的理性解读与诗意书写,我们得以了解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他明白每个演出的处境,同时更知道在每个处境的限制中能够做些什么,进而让“自我”的演出超越限制而升华存在,在给予每一个角色活泼灵动生命的同时,也使他自己因那角色而蜕变万千不同的姿彩。【作者简介】 洛枫,诗人、文化评论人,香港电台广播节目《演艺风流》客席主持及台湾《媒介拟想》协同编辑;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范围包括文化及电影理论、中西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及流行文化。著有评论集《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诗集《距离》、《错失》及小说集《末代童话》。曾任第三十五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张国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3383030 如需购买下载《张国荣》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桂林 | 出版单位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2 | 印数 | 10000 |
张国荣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 的主题关于 张国荣(1956~2003)-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