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本书集中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内多种刊物上发表的研究俄苏文学与文论的成果,既有内容上的新感悟、新发现、新见解,如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探讨和阐发,又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如巴赫金文艺学学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布哈林的文化理论对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序言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研究者对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评论
二、外位性理论的表述贯穿了巴赫金的全部学术活动
三、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四、作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外位性理论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
一、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概念的语境
二、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术语体系
三、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立场
四、整合和拓展:巴赫金“意识形态学说”的价值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
一、超语言学:一种批判理论
二、话语的狂欢与独吟
三、错会的契合:解构文论与巴赫金的被发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建构问题
一、巴赫金的艺术交往话语的价值
一、生活和艺术:两套话语交流和对话
二、话语理论与审美语境的多元空间
三、建立“审美活动场”
巴赫金关于文艺学学科建设思想的再度阐释
一、言谈建构的文本:“文艺学家”身份与研究的边界
二、巴赫金对文艺学学科的基本思想
三、巴赫金文艺学思想的根本精神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
一、从“主义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向
二、维谢洛夫斯基:民间起点和诗学的历史视野
三、巴赫金:发掘民间立场的意识形态视野
四、为什么是民间创作研究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
一、跨民族文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不同文化站位问题的提出
二、三种不同的文化站位及其话语权力模式
三、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和“他人文化的眼睛”的意义
四、如何理解跨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化站位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
一、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研究对象困惑
二、文学性: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意义上的
三、文学性:一种艺术结构的建构
四、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历史诗学"的两套理路与文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
一、求证历史:维谢罗夫斯基的历史诗学
二、巴赫金:发掘历史诗学中的民间立场
三、赫拉普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
四、当下文论建设中的历史意识问题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
一、什么是文化诗学
二、关于“诗性体裁”概念
三、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裁实践的文化意识
四、体裁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变化中相对稳定的结构
五、结语
诠释的困境: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
一、作为诠释对象的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
二、诠释的多维语境
三、文学阐释:该说什么?
十九世纪俄国思想文化语境与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启示特色
一、回归俄罗斯,回归神圣使命
二、诗性启示的审美建构
三、转向的美学意味
诗性启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根本特征
一、启示:生命的微光
二、诗性启示的本质
三、人的立场:启示诗化的契机
四、启示的历史语境
五、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个性特色
论列夫.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象征
一、象征的两个维度
二、托尔斯泰启示诗学与俄罗斯民族诗学传统
三、启示诗学与象征的宿命超越
四、静观:归宿抑或起点?
问题与主义: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研究
一、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托洛茨基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
三、托洛茨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艺”学说的评述
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中介与形式内涵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文艺问题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
二、布哈林提出的基本问题
三、对意识形态的分层及其理论价值
四、艺术形式的社会学研究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兼论葛兰西对布哈林的批评
一、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问题
二、关于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策略问题
三、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学说与列宁、托洛斯基的关系问题
四、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高尔基典型论30年代周扬、胡风之争与典型说论辩
一、高尔基典型论原始形态和现代中国文论的建设者们对它的接受
二、典型塑造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之争
三、周胡之争与“革命文学”的理论背景
四、典型理论的现代延伸
后记
本专著对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阐发,并拿它同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比较,指出外位性理论是巴赫金文艺学活动为核心的理论,是巴赫金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作者这种看法对巴赫金的研究应当说有新的开拓。本专著的研究对象都是历史上的文论大家,他们的理论都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作者在研究这些人物时,一方面很重视他们的历史理论,另一方面也特别重视从现实问题出发,用现代的眼光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梳理,挖掘其理论价值,阐发它的当代意义,表现出很强的当代意识和问题意识。其中,巴赫金文艺学学科建设思想对文艺学学科的意义、巴赫金和赫拉普钦科历史诗学思想对于增强当下文论建设历史意识的意义、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文化理论对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等重要问题,作者都在书中有意识地展开深入的阐发。【作者简介】 邱运华,祖籍湖南。获博士学位。曾任湖南湘潭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文论、俄苏文论与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讲授课程: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俄罗斯文学、外国文学。1996-199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普希金研究》课题组成员,项目成果《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普希金的专著,获得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承担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20世纪之交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专著《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话语问题》已送出版社出版。参加国家教育部重点资助研究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史》(2002-2006)的课题组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专题研究》(2003-2007)课题组。1986年以来发表论文60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个人代表著作《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蒲宁评传》。其他著作6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俄苏文论十八题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3652081 《俄苏文论十八题》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合肥 | 出版单位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