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针灸学封面图

针灸学

王华, 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65.0

书籍简介:

《针灸学》第2版是在第1版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全国各中医院校长期从事教学的一线资深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本教材系统介绍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临床应用知识,分绪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5部分。绪论介绍针灸学的概念、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等基本内容,阐述针灸学的创立和学科特点,归纳了针灸学的学习方法;上篇介绍针灸基础理论,主要论述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中篇介绍针灸方法和技术,主要论述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下篇介绍针灸治疗,论述针灸治疗的原则、作用、处方,介绍特定穴的运用,归纳针灸临床诊治特点,重点介绍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选辑古代著名针灸歌赋,介绍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附有古代人体部位名称解释,并介绍了针灸现代研究的进展。本教材以纸质教材配合数字课程的形式,充分应用数字课程展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复习思考、学习提要、名词术语(中英文)、经穴歌诀、习题和答案、图片集、动画视频库、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医案举隅、病案分析等内容,是对纸质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以帮助学习者系统掌握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书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等中医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是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并可供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地位

二、针灸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状况

(一)针灸的起源

(二)历代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

三、针灸学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四、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针灸学的学科特点

(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络脉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根结

二、气街、四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命名和分类

一、腧穴的命名

二、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

(二)分部主治

第三节 特定穴的基本知识

一、特定穴的含义和分类

二、各类特定穴的含义和特点

(一)五输穴

(二)原穴、络穴

(三)郄穴

(四)俞穴、募穴

(五)下合穴

(六)八会穴

(七)八脉交会穴

(八)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一)固定标志

(二)活动标志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定位法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T)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听官

七、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晴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骼

次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水泉

照海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hand—jueyin,PC)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TE)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泠渊

消泺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瘛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

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GB)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环跳

风市

中渎

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溪

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offoot—jueyin,LR)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第二节奇经八脉及其相关腧穴

一、督脉(governor vessel,GV)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印堂

二、任脉(conception vessel,CV)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官

华盖

璇玑

天突

廉泉

承浆

三、冲脉(thoroughfare vessel)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四、带脉(belt vessel)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五、阴维脉(yin link vessel)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六、阳维脉(yang link vessel)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七、阴跷脉(yin heel vessel)及其交会腧穴

(一)循行路线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八、阳跷脉(yang heel vessel)及其交会腧穴

(一)循行路线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第三节十五络脉及其络穴

第四节常用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穴(points ofhead and neck,EX—HN)

四神聪

鱼腰

上明

太阳

耳尖

球后

金津、玉液

夹承浆

牵正

翳明

安眠

二、胸腹部穴(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EX—CA>

子宫

三角灸

三、背部穴(points ofback,EX—B)

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

腰眼

十七椎

腰奇

四、上肢穴(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EX—UE>

肩前

肘尖

二白

中魁

腰痛点

外劳宫

八邪

四缝

十宣

五、下肢穴(points of lower extremities.EX—LE)

环中

鹤顶

百虫窝

内膝眼

胆囊

阑尾

内踝尖

外踝尖

八风

独阴

气端

……

中篇 针灸方法和技术

下篇 针灸治疗

附篇 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观划教材:针灸学(第2版)(中医药类专业用)》系统介绍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临床应用知识,分绪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5部分。绪论介绍针灸学的概念、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等内容,阐述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归纳针灸学的学习方法;上篇介绍针灸基础理论,主要论述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中篇介绍针灸方法和技术,主要论述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下篇介绍针灸治疗,论述针灸治疗的原则、作用、处方,介绍特定穴的运用,归纳针灸临床诊治特点,重点介绍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选辑古代著名针灸歌赋,介绍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附有古代人体部位名称解释,并介绍了针灸现代研究的进展。

编辑推荐: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针灸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学主干课程。王华主编的《针灸学(中医药类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秉承“传承与创新”理念,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针灸学科体系的内涵,突出针灸学学科特点,系统阐述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临床应用,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针灸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40375084
如需购买下载《针灸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2版印次1
定价(元)6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500

书籍信息归属:

针灸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3.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245 的主题关于 针灸学-中医学院-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