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0
本书以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中较有影响力的蒲州、中路两路梆子唱腔板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戏剧戏曲学与中国传统音乐学的理论构建平台,采用文献考证、访谈、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母体形态溯源、同源异流的板式构建思维、艺人创作时期的板式运用特点及戏改后,秉承“戏本位”的创作理念下板式运用方式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述。
引言
第一章 蒲州、中路梆子唱腔板式源起、体系构建及基本运用特点
第一节 蒲州梆子板式形态源流诸论辨析及早期体系构建
一 蒲州梆子艺术形态来源的史料记
引言
第一章 蒲州、中路梆子唱腔板式源起、体系构建及基本运用特点
第一节 蒲州梆子板式形态源流诸论辨析及早期体系构建
一 蒲州梆子艺术形态来源的史料记载及各家论断
二 蒲州梆子板式体系雏形的建立及其影响下中路梆子音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两路梆子板式体系构建思维及对梆子戏板式特性的呈示
一 板式类型判定的思路及综合性思考
二 两路梆子板、腔关系及各板式类型内板、腔的运用特点
三 两路梆子板式内部唱词字调与腔型间的相关性
四 板式体系内各板式间的功能差异
第三节 两路梆子板式体系构建及板式形态运用特点
一 两路梆子追求“多样化”与注重“体系化”的不同发展
二 两路梆子板式体系内不同板式类型间的同、异特征
第四节 两路梆子剧目板式运用中呈现出的不同思维
一 剧目板式运用中的两种发展思路
二 剧目核心唱段中相同戏剧表达对板式选择的两种倾向
三 剧目整体板式排布方式及运用手法差异
第二章 艺人主创时期两路梆子传统剧目的唱腔板式运用
第一节 两路梆子艺人20世纪30—40年代之前的板式运用特征
一 传统题材下艺人对“熟戏”技艺展示的追求
二 20世纪30—40年代之前两路梆子板式体系发展概况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艺人主创时期板式运用特点及多样化表达
一 30—40年代两路梆子的唱腔板式运用概况
二 30—40年代两路梆子的板式运用特点
三 艺人在板式运用中戏剧表达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节 艺人创作后期板式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及运用方式的发展
一 对板式性能的多样化需求及“拿来”借鉴
二 对板式运用的合理化调整
三 艺人“戏”化意识加强后板式运用在角色塑造中的发展
第三章 专职创作者参与下两路梆子唱腔板式运用的发展
第一节 剧目创作中“戏”化意识加强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创作思路
一 两种创作主旨转换的背景
二 50—60年代板式理论的系统化建立及板式形态的规范化调整
三 从剧目创作方式的变化来看板式运用思路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戏创作中对传统板式运用的发展和创新
一 现代戏创作中板式体系的扩充及运用思维的拓展
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两路梆子现代戏创作中板式内部形态的整体发展
第三节 传统戏板式运用方式的发展
一 传统戏排演中板式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和重构
二 新编历史剧中“传统”题材与“现代”板式排布手法的结合
第四节 “戏”化意识加强后传统剧目创作中板式布局的多样化发展
一 相同剧情创作中唱腔板式运用变化手法之一——板式局部微调
二 相同剧情创作中板式运用变化手法之二——板式排布结构的调整
三 相同剧目背景下剧情调整对原有板式布局的打破
第五节 不同艺术处理手法下传统剧目唱腔板式运用的多元呈现
一 戏化处理与观演关系变化带来的传统板式运用多样化表达
二 多重因素影响下传统唱段相同板式排布中的艺术处理多样化
三 多重因素影响下剧目整体唱腔设置的多样化
第六节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戏本位”意识进一步加强后板式运用的发展方向
一 板式内部结构、转换方式的再发展
二 专职作曲者对板式特性的充分挖掘及规范化运用
三 与剧情发展对应的唱段板式组合扩大化和复杂化
四 戏剧化意识进一步加强后板式进行中的腔型发展
五 剧目板式布局思路的进一步“戏”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山西蒲州、中路梆子唱腔板式研究》由芦柳源编著。
《山西蒲州、中路梆子唱腔板式研究》以蒲州、中路梆子的唱腔板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戏剧戏曲学与中国传统音乐学的理论构建平台,从母体形态溯源、同源异流的板式构建思维、艺人创作时期的板式运用特点及戏曲改革后音乐创作意识进一步“戏”化的创作理念等方面,对板式运用方式的发展和创新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