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留风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修竹留风

李心释,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本书编著者选取“梅、兰、竹、菊、荷花、牡丹、桃花、石榴、杏花、海棠花、芭蕉、月季、水仙、松柏、桂花、杨柳、杜鹃花、梧桐、山茶、芙蓉花、玫瑰”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花木符号,对其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义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分析。作品用优美、鲜活的散文笔调,融汇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

书籍目录:

总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雪的姐妹梅

二幽者自幽兰

三竹里清风竹

四人淡如菊菊

五花与佛陀荷花

六盛世隐喻牡丹

七“人面”的传奇桃花

八夏天的心脏石榴

九魂回杏花村杏花

十爱恨秉烛中海棠

十一芭蕉声独多芭蕉

十二风流长春花月季

十三凌波仙子水仙

十四岁寒之精松柏

十五独占三秋桂花

十六昔我往矣杨柳

十七花鸟联盟杜鹃

十八一叶知秋梧桐

十九木中“双娇”山茶和芙蓉

二十青楼美人玫瑰

后记

前言

金圣叹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销陨到花里边去;花看人,花销陨到人里边来。”(《唱经堂才子书汇稿.语录纂》)这一段讲的是中国传统士人在看花时的心态,物我一体,浑然相忘,深藏禅机,颇似移情,却又不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前提的“移情说”所能阐释好的。我们这个受儒释道深深浸染的民族有自己特别的宇宙观,万物皆有灵,人与天下万物是平等的,儒家“气”的概念也说明了人与万物在生命本质上的同一性,即使理学在阐释上分辨了人的生成之气与万物生成之气的不同,也只是局限于学术上的探讨,从庄子的“齐物论”到朱熹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我们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信人与万物之间能彼此感应,并以感应的方式接近万物,所以人在看花时,花也在看人,所以花中有美人、有君子、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所以人可以变成花,花也可以变成人,人神相通,花与神也相通。

不能说没有寄托,我们赋予花木独特的人文内涵,我们借花木来讽谏时事,寄托自己的抱负和品质,皮日休说:“状花卉,体风物,非有所讽,则抑而不发。”(《桃花赋序》)然而也不能说只是寄托,人格化的途径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我们根本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我们是真的相信花木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相信花木与人一样品格有高低。花无语,正如天无语,我们认为天无语并不等于天无情,天若无情,如何可能让草木欣欣向荣、人类世代繁衍?老子说:“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人之有情,正源于自然。于是有了明代袁宏道《瓶史.洗沐》里替花木下的明白无误的断语:“夫花有喜、怒、寤、寐、晓夕,浴花者得其候,乃为膏雨。淡云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号连雨,烈焰浓寒,花之夕也;唇檀烧日,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

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花木会因节候、地域的不同而变更时尚,如多以梅、桃、玉兰等代表春,牡丹、荷花代表夏,菊花、芙蓉代表秋,水仙、山茶代表冬;常以梅花为正月,杏花为二月,桃花为三月,牡丹为四月,石榴花为五月,荷花为六月,葵花为七月,桂花为八月,菊花为九月,芙蓉花为十月,山茶花为十一月,水仙花为十二月。花木中的风俗与人间类似,如花有生日,即花朝节;花有疆土,如各地都有市花,各国都有国花;花木的气质与某一类人相类,花卉常被描绘成某种人物形象,或美人,或少女,或隐士,或君子,如花之君子松、竹、梅、菊、兰、莲,又有兰是静友,竹是直友,莲是净友,松是高友,菊是节友,梅是清友等说法,其理由是宋代人赵时庚在《金漳点谱》说的:“草木之生长亦犹人也,何则?人亦天地之物耳。”

人代花木语,也一定有曲解之时,而花木无语,如何替自己辩解呢?人又怎么相信人代花语会是合理的而深信不疑呢?这又得提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了。物我同一,就必然会得出物性通我性的结论,所以物也在我心中,只要深入自己内心,听内心深处替花发出的声音,便可知花之心声,而不必向外求索答案。古人对此真的深信不疑,人能代花感觉各种痛苦与欢欣,摘去花的叶片如同撕裂花的衣裳,往花上喷酒,如同唾花之面,以香触花则似熏花之眼目,等等。这就是推己及人向推己及物的延伸。

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后记

写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相邀。朋友是写过《张爱玲传》的孔庆茂先生。我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和他合作,为南京某出版社和电台撰文,传播传统文化。一天,他说,花城出版社对我们所做的工作很感兴趣,邀我们写专著。我答应了,并选择了写花木。

我的专业是语言学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大师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眼中,语言学是符号学的蓝本。我是有底气做这花木符号研究工作的,何况自己对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读者会发现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的,但这只是表面的,是必须梳理的方面,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我不是平均用力的,甚至会发现我有时偏离了这个框架,也许还是小小的严重吧。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看点应在独具的特色上,一般人都可以做的,我做了,而我应做得更多,做到一般人不可以做的,这样自然就有了特色。特色还可分专业的和纯粹个人的。我的专业的独特视角是“四个世界”的文化分层观、潜显理论,这是从我的博士导师、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那里获得的,它们既是符号学方法论,又可被视为认识世界的普遍性原则。我的个人兴趣则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花木符号的解读上,从而在符号学的平台上,重新认识了部分诗歌和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甚至引出古诗与今诗的比较,对“花木文学”有了真正的自己的思考,并对今诗的偏颇做了一些批评。

在文本样式上,我希望读者能宽容对待。很难说这些文章属于哪一门类,学术乎?散文乎?随笔乎?诗歌评论乎?花木鉴赏辞典乎?写着写着,有时忽觉落进了一个套路,心里很难受,便极力想挣脱,但又怕过了头,所以最终有些“四不像”。不同层次的文本有不同的要求,这在兼做学术研究和文学写作的人心里感受是很深的,虽然自己有对这些文本的层次定位,但我不能强迫读者认同它,倘若面对此书能产生种种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讲有两方面价值,一是为自己打开一扇进入古典文化风景如画的窗口,一是当我的心无处奔逸时,我会当它作来路的标记。

本书的出版将带来精神上的很大慰藉,因我是在孤单无助的状态里完成本书写作的。我将永琢以成器。感谢花城出版社的编辑,感谢阅读本书的读者诸君,我珍惜与你们的任何一次心灵交流!

2004年10月1日于南京大学(初稿)

2008年10月20日于广西大学

内容摘要:

  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  这本书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  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修竹留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9787536055261
《修竹留风》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修竹留风是花城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S68 的主题关于 花卉-文化-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