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学与现象学
中华古学与现象学封面图

中华古学与现象学

张祥龙, 著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选录张祥龙教授著作中的重要的、精彩的,又简明亲切、易懂易学的篇章,可知晓张教授哲学思想体系的概貌。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辑中国古代哲理与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的根本特征

原本儒家的天道观

治国的“艺几”性

老子之“道”

道是生存的顶极形态

道家的“玄德”

“游”于道境

天机与机械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构成见地

中国古代思想能通过概念化而得到说明吗?

境域中的“无限”

“学”之深意

“合理信仰”的困境与儒家的“中庸至诚”

谈“仁”的流行方式及其问题

“仁”与“学”

仁者人也

孔子气象

“孝道”与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儒家文化保护区如何建立?

儒教的独特之处

儒教与保护区

中国文化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全球化

改革的困境“图强力而放斯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何在

关于“内圣”与“外王”

奇哉,辜鸿铭!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序中华古学的当代生命

《思想避难》序言:面对迷蒙未来

第二辑中西思想的交流与贯通

中西古代终极观的一个重要区别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道”

海德格尔对于《老子》11章的解释

“转向”与“道”

“转向”与老庄思想

道家思想的影响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的相通之处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天道时间观

海德格尔思想与天道思想中的“神意”

慈的时间性:对海德格尔的一种批判

《易》道之“能”

“支点”与“漂游”

原发体验为知识之根

胡适阐释实用主义造成的几大弊端

贺麟先生所阐发的朱子直觉方法

中国的哲学需要“转向”读张世英先生的《进入澄明之境》有感

关于“全球伦理”

第三辑哲学.现象学

何谓“哲学”?

语言特征与哲学研究

哲学问答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康德哲学的特征

尼采哲学中的“人气”与“天气”

现象学概述

现象学出现的背景

现象学的特点

现象学的构成本性

现象学的“捕风捉影”

《现象学导论》前言

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

绝对的被给予

直观的源发地位

认识论一现象学的还原《小观念》第三讲释读

意向性

一般之物的自身被给予(本质直观)

时间意识结构

胡塞尔的“意义”说

意义学说的方法论含义

胡塞尔讨论“生活世界”的思想动机

生活世界的构成域性

现象学的气韵

“独白”与边缘域

边缘域先于对象

静态的现象学与发生的现象学之间的区别

经验发生的视域结构

视域的根本含义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视域”问题上的异同

舍勒的情感位格的现象学

舍勒论“羞感”

萨特的现象学变奏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入时”与氖围

德里达:“目光”(现象学的看)是不“持续”的

现象本身的美

第四辑海德格尔思想

海德格尔其人与其思想

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吸收与改造

海德格尔形成自己思想时的一个关键的发力点

“实际生活经验”的三个特征

实际生活经验是一切思想活动的出发点

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显示

实际生活经验的“淡薄化”倾向

形式指引的方法论特点

宗教现象学中的“形式显示”

海德格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方式是概念式的吗?

《存在与时间》三稿

“Dasein”的含义与译名(“缘在”)

“存在”与“缘在”(Dasein)

Dasein与世界

Dasein与“他人”

Dasein与自身

《海德格尔传》的一些特点

脱离天主教意识形态

那托普手稿

托特瑙山中小屋

“湍急之道”就是缘构的(ereignerlde)“境域”

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存在的真义

泉涌与入境

“领会”与解释学

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康德思想的异同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

领会(理解)与“看”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技艺(techne)与技术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时间观上的异同

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式

缘就是源

主要参考文献

博导档案

编后记

前言

读到林丹编成的这本“选粹”,很生出些感想,试简述一二。首先,这里边的选段,出自十几年来发表的东西,而且它们的形成还要更早。所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有不很一致的印迹,比如对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有一个从几乎完全被它吸引、启发,到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的变化。这个变化与我这些年来对于儒家、特别是孝意识问题的思索很有些关系。越是进入中华思想的中枢,越是能触摸到我们自家思想的活的“身体”,就越是感到一些独特的东西。对于它们,海德格尔和其他西方哲学家(比如合勒、梅洛一庞蒂、列维那斯)能够提供重要帮助,但于其要害处也是鞭长莫及。我希望将来能够让它们充分明晰地出现。

其次,即便有这种跨时间的参差感,但这些选段的绝人部分还足有某种内在的连续性。在这样一个骤变频繁、“与时俱进”的时代,我对于这种连续,并不感到惭愧,反倒有某种欣慰,希望这是“水深流去慢”的迟涩效应所致。这十几年来,中国学界对于现象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自己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但今天诗那些写于十多年前的论述,于其思想的艰深处,仍然没有过时之感。或许再过十年,我会痛感现在的肤浅,也未可知。

最后,读到旧作,回想起这其中的思想孕育过程,感慨万千。这里也只能说,对于我自己乃至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如此曲折起伏的人生,我满怀回顾的兴趣,不仅“不悔”,反而是充满了感恩之情,尤其是对那些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帮助过我,促成我走上这条思想道路的师长、朋友和亲人。随着岁月的拉长,那些回忆唤出的回声,在层峦叠嶂、苍烟落照里,惚恍得更杳渺动人。

感谢林丹的出色工作。他是我当年的博士生,好学深思,与我很有些深入的交流。也感谢编辑的提议和鼓励,促成这本书。我一开始曾很犹豫,怕“语录”丧失文本的生命。但读了林丹的编选,感到这样的体裁也不失为一种突出重点的表述。当然,读者如果要深入理解这些选段指示的东西,还是要去读原作。这是常理,无须我再哕嗦了。

丁亥季夏海(祥龙愚号)书于燕园

后记

吾师张先生之学也,体大思深,博不失要,高矣精矣而易简平实。一天人而通古今,辨华夷而贯中西。子夏之谓君子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先生其此人也欤!而其学亦然也。

青年学子之初读先生之作,往往深为吸引、感动,而又觉其艰深难解,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是以有此“选粹”之出。弟子的编选工作遵循以下三点:一为体现先生思想的“一以贯之”之道;二为尽量选出重要或特别精彩之处;三,同时又兼顾可读性,多有简明亲切、易懂易学之篇章。从而可使领略到,先生之学之思,虽瞻前忽后,亦近而切也。精微神妙之语亦多,则点化之功大矣。希望此书略有引导入门之效。

丁亥初秋弟子林丹谨记

内容摘要:

  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这是本书系的第六辑,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哲理与文化、中西思想的交流与贯通、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思想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所截取的文字有章节、有片段、有三五语句,重新编排,再成系列。其长者如随笔,短者如小札,如散文诗、箴言录……读者随意翻读,必有启示心智、陶冶性情之益。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华古学与现象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372295
如需购买下载《中华古学与现象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友谊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华古学与现象学是山东友谊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1 的主题关于 古典哲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