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
大西北封面图

大西北

张承志,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写大西北的风土人情、文化信仰的散文随笔集。

书籍目录:

代序:给我视野

第一辑黄土奥深

大河家

斯诺的预旺堡

感激沙沟

背影

北庄的雪景

枯水孟达峡

回民的黄土高原

忘掉了丝绸的古路

尺幅为伴

吊瓶子

两个桃花揪面片

双珍记

三种知识

东厢作高房

祝福北庄

旱海里的鱼

第二辑神秘新疆

荒芜英雄路

如画的旅程

圣山难色

日出天山外

汉家寨

叶密里的小姑娘

杭盖怀李陵

莫合烟与我

火焰山小考

辉煌的波马

心呼喊儿子

冰山之父

一路三叹

从大坂到鱼儿沟

凝固火焰

登上玛扎尔之顶

波斯的礼物

从象牙塔到吐鲁番

夏台之恋

ohr

正午的喀什

面纱随笔

嵌在门框里的耀眼绿色

火焰山下

一粒沙子

相约来世

噢,迪丽拜尔

双联璧

鱼游小巷

第三辑北方边界

巴特尔和俊仨儿

粗饮茶

匈奴的谶歌

一年被潮水三次淹没

笔记张承志的大西北(代后记)/唐朝晖

前言

世上有许多地方,人若是无心则一生都对它们不置一顾;而对其钟情者,它们如强力的磁石,引入千里远投。

从大坂山到扁都口,沉默于祁连山脉奥深的那条路,就一直诱我投奔。

去年刚刚来过还不够,今年又来温习的原因,不过为了让自己的眼睛再享受一次。

夏天,第二次从南麓穿过祁连山脉的深奥,越过大坂山,抵达了扁都口。青石口的邦克楼,大通河的铁索桥,元的四角城,宋的三角城,都疾疾掠过眼角。一座经幡敖包一霎,我们对准了扁都口。

以前只是在捉摸地图时,心里曾经飞过一个念头。扁都口,它不仅是古来的孔道,不仅穿行过数不尽的商旅民族,不仅走过霍去病和唐玄奘、隋炀帝和匈奴单于、马仲英和范长江、失败的红军和河湟的回民;它还是两大地理世界,是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分界啊。

从闭锁的无尽丛山,从连绵的青藏高原出来,你将会一眼看见河西。我分析着。那是走廊,是连着蒙古瀚海的大平川啊!站在那儿,一眼同时看见蒙古和青藏。那时你获得的,是伟大的视野。很快这个分析变成了火热的追求,我急不可耐,只想马上站在那个立足点上。在那个点上,我能极目眺望我的眸子盼着那样的享受。

在雨幕里最后几十公里我有些迫不及待,总觉得前方山弯一过,就是那个出口。然而,山脉还在继续,瘠薄的植被,黑绿的牧草,两侧黑牛毛的帐房。山背面河上游的、微微倾斜的大地,还有网一样在上面淌着的溪流。漆亮憨厚的牦牛盯着我们,提醒着西藏还在延续。

出口近了。

我感到了它的靠近。但视野里,还是羌藏的山。

隔断了蒙古的河西,宽阔若海的蒙古,还有古代的胡还只是在猜想和判断里,正缓缓地逼近。尽管它们近了,但它们仍在山外。只要没到达边缘,只要不出那个口子,山就依然莽莽伸延。终于悟到不是别处,这峰回路转的山奥,正是藏民的牧场。于是我开始集中精力,打量两翼的黑帐房夏牧场。就在没留意转过一个山脚的时候,阳光好像猛地射来,一瞬间眼前一亮眼睛上方的天空豁然开阔,祁连突兀地结束了。脚下的古道,如同被吸干了的河水,忽然汇入前方的苍茫。天空舒展开来,无边无声地倾泻过去我不徒劳地形容了。任怎么也不可能写清楚。

我只是想珍惜,那种时辰我总是提醒自己要珍惜。巨大的两个地理世界环绕着自己,眼睛同时看见了黧黑的祁连和白亮的沙漠。切断了游牧民臂膀的走廊,金张掖银武威垦殖无度的河西走廊,就在这儿,与青藏高原对峙。

它的彼岸,是蒙古之海。

我默默地赞美造物的主。是他,给了我视野的盛宴,惠与我满心的感受。

唉,没法写。我只是牢牢站稳,握紧相机。

我有一个习惯:用自己的身子做轴,脚跟旋转,慢慢转着,保持水平尽力把宽阔的风景多少拍些下来。

这事我已干了多次,在扁都口也一样,我总是用28广角,兴致勃勃地制作一个接片,不管它们能否应用,我坚持这么做,我喜欢每到一处这样的地方,就如同一种纪念仪式一样,拍一张横跨两界的宽幅画面。

这件事我做得在心在意。用三张或四张底片,一张接上一张地照。管它什么球面差,管它接得上接不上因为那是真的“壮观”,在那里笔墨和词汇都无法施展。在那种地方能做的事,只此一桩。

这个习惯,是在另一个大视野在隔开阿拉善沙漠和宁夏回民灌区的贺兰山口养成的。

那一年在宁夏开会,一位朋友说你若想去哪儿就言语,他出车。我想了想回答,那就走一个阿拉善吧。

阿拉善左旗虽是内蒙古地方,却以宁夏的省城为依托。近代以来,不论军事、教育或商业哪个方面,阿拉善蒙古都受着银川回民军阀的控制。尤其求学,呼和浩特太远,要读银川的学校。阿拉善,它像一只脱了臼甩出去的左手,够不着本土的肩膀。但它确是沙漠型的牧场,是最贴近农耕文明的牧区。

后来,结识过在银川读书的蒙古人,也远眺过贺兰山的峥嵘相。蒙古人告诉我:“近得很!去阿拉善,班车一个小时就到了!”给我车的朋友也说:“你一个小时就到了。”那就是说,羊圈和水稻,沙漠与银川,蒙古人与穆斯林,两个地理和两个文化,中间就只隔着一条狭窄得只有“一个小时”的山。二十年走尽了宁夏,我早就该看看隔山起伏的阿拉善沙漠。

这个念头,引诱着我。

一道连山横挡在面前,峥嵘枯焦。一字并肩摆开的它,狭窄的它,真的就是楚河汉界的贺兰山吗?山脉在这儿断成了一个山口,两翼拉拽而来,在山口子上低低地变成一条长脊。此刻,我站在了“贺兰山缺”上。

公路如一道细痕,嗖地划过山脊,毫无一丝踟躅。

左手是游牧的沙漠草原,右手是农耕的黄河灌区。左手的沙漠草原一览无余,右面的灌区被山脊挡着。

虽然被遮挡,但是右翼的灌区我走得熟。我深知村庄的分布解数,知道怎样从这些狼牙山下去,绕西夏陵,进回民区。秦渠、汉渠、唐徕渠,用天下黄河惟一这一股好水灌这一隅稻子。人不爱吃面,离不开大米。就在贺兰山背后没多远,回民的清真寺星罗棋布。等走尽了一座座渠、闸、桥、堡,看遍了古老灌区的处处庄子,再过下马关,深人固海,直下泾阳,穿透整块大陆,穿透黄土高原……什么是“贺兰山缺”?左翼的这一侧,我也不陌生。沙窝子有水草,沙漠并不单调。说陌生,是因为我没有实现年轻时候的愿望,骑马从遥遥东部的乌珠穆沁,一直走到这儿。它的文化是我的颜色。瞧,绵羊、山羊、马群,居然也和乌珠穆沁一样膘肥毛亮。稀疏的牧民不骑马,坐骑是摩托骆驼。站在圆滚滚的山脊望去,灰毡包呈着深色的影子,沙窝子里炊烟袅袅。照理说从这儿一直能走到蒙古中央去,只是阿拉善人更愿意绕道银川,到了那儿再试试搭火车。

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

我享受着风的呼呼推撞,享受着一字并肩的视野。山脉在此断为一个口子,山口高踞俯瞰,地势比蒙古或宁夏都高。我意识到自己正脚跨着两界的文明。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这山口密切相关,但又语焉不明。风抖擞着车前的小旗,飞来的云朵,染黑了山巅的锯齿。我凝视着,让眸子尽兴,让胸怀大敞。一种言说不出的心境,一阵阵徒然地冲动。

在疾走的山口的强风中,我用身体做轴,端牢相机,用了大约三张底片,照了一帧连接阿拉善沙漠和银川水稻区两个世界的贺兰山缺口。

这样的地点,有着这样视野的例子,也许我已经能举出不少。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意,没有介于两块地理区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的地点,就更多了。

以前,我喜欢捉摸人的活动半径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意义。一个牧人大概能享有约八十里方圆。那种羊倌八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造成了牧人的视野与心胸,给予他们与农耕民族的巨大差异。

由于害怕落一个鼠目寸光,我总是千里投奔,寻找这样的地方。十几二十多年过去了,地点的体验积蓄了很多。我常独自计算自己的拥有,像那些发了的富汉掂量埋在地下的钱,也像那种风华凋逝的浪荡子暗数有过的情人。如今我已上瘾成癖,如受着磁石吸力,脚上绑着“甲马”。我恍然大悟了: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

那也就无从修改。

就让自己且看且行吧!无论如何,追逐伟大的视野,于我已是流水的日程。这不挺好吗让两脚粘着泥土,让眸子享受盛宴,让身体处于分界,不正是要紧的大事?!张承志2003年2月修改于西班牙2007年10月审定于北京

后记

十多年来,始终喜欢张承志老师的文章,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有骨气的作家,一个为人与为文一致的作家。

开始编选《大家文库》张承志卷时,涌现在我头脑里的第一画面,是张承志所撰写的那些艰忍的大西北人物,和汹涌在他笔下的西北土地。

为把书编辑到位,我与张承志老师约好在北京建国门附近见面,谈到书的主题和稿件取舍等问题,确定由我先拿一个初步的选稿目录给他。

张承志是一个刚毅而充满激情的男人,他自始至终给我这种顽固的印象。他说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热情,而热情是一个创作者不可或缺的。

回去后,我搬出收藏的张承志的四十多本书,一篇篇重温那些血性、阳刚、激情和苍茫的文字,我始终认为,大西北就是张承志的家和精神的翱翔圣地。

从机缘前定的沙沟,到正午的喀什,我在文字的暴风雨中经历着作家神秘而坦荡的命运。因为喜爱,我还是忍不住将那些熟悉的篇目一一重读。

一星期后,我把书稿目录发过去,三天后再次见面,他把选定篇目的电子版给我。认为不适合的和新加的文章,被他逐一标记出来,每个栏目也被他逐一更正和说明。他曾经就我策划的一本他的书,在拿到样书的第二天,给我一张《勘误表》,详细地标明多少页第几行的错字和错字母,让我特别内疚。张承志老师的认真,使我想起鲁迅那一代人在治学等方面的严谨。

黄土奥深、神秘新疆和北方边界三部分,构成了张承志的大西北,从内蒙古的草原、新疆的山水到他深爱着神示的民族,表达的是对人民和土地的纯洁爱意。

他的目光似乎只关注西北底层人民,其实不然,他更关注人内心无法表达的正义与良心。他关注每个人,不过借用了底层的符号。

读张承志的文字,我会感叹“疾速流走”的是什么?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他用自己激烈的思想激活着机械的生活程序,他是一个溶合了都市和西北大地个性的人。他让历史的沉重流进人的内心,让人的心灵流过历史的惨烈。时间的复加久远,把人、历史、心灵的悲壮一一抚平,一切似乎又是平淡的。从这些平淡中,被激发出的心灵回响,沉闷悲怆,千古不绝。

草原的额吉、西海固的农民,让我感觉到了母亲、兄长和朋友的力量,看到一个汉子挣脱掉城市的枷锁,告别那里的尘土灰雾,一个人走在西北荒凉的土地上。在农民马志文给张承志讲先人故事的西海固,是大西北张承志停留最多的地方。

这里,一切自然天成。西北的粗砺和心灵的性灵滋养着他的足迹,他不是在追寻,他是在合一。

张承志游走于西北大山,就像一颗心回到身体里。激情内敛于文字之中,骨子里依旧是一股傲气。一切又是那样地安静。他是幸福的,但在物欲和私利第一的今天,却显得如此悲壮。

我到过宁夏,感受过西海固人的内心。西海固是一条隐伏于内心的河流,滋养着变形的现代世界。我无法像张承志那样,成为草原上一株草、云层中一抹晃眼的霞光,成为沙漠里的一粒沙,无法让火焰与冰山交融,但我可以抚摸和感受,还可以行走。

张承志所有的热量和力量,来自于他悲壮的大西北。

我无法想象,当一个人没有了理想、希望和追求,还会有什么?唐朝晖识于2007年冬

内容摘要:

  黄土奥深、神秘新疆和北方边界三部分,构成了张承志的大西北。从缘定的沙沟,到正午的喀什,从辉煌的波马,到凝固的火焰……我们随作家一一走过,收获的是,身心的沐浴、震颤和感动。本书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大西北的文化和人的真性情。  黄土奥深、神秘新疆和北方边界三部分,构成了张承志的大西北。作家用血性、阳刚、激情和苍茫的文字,激活了那片黄土地遥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人的真性情。  从缘定的沙沟,到正午的喀什,从辉煌的波马,到凝固的火焰……我们随作家一一走过,收获的是,身心的沐浴、震颤和感动。【作者简介】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一九四八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济南。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清华附中,随后到内蒙古草原插队四年,一九七二年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一九七五年毕业。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九八一年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长期研究中亚新疆历史文化。一九七八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代表性著作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大西北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680246
如需购买下载《大西北》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大西北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