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9.0
本丛书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重在指导、启示家长如何利用生活细节进行有效的教育。幼儿卷针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特点分为进入幼儿园、享受幼儿园生活、奔向小学三篇,每篇包括有苗不愁长、教育处方、教育智慧棒、教育碰碰车、家园手拉手五个栏目。“有苗不愁长”介绍该年龄段儿童的普遍能力和典型表现;“教育处方”分析并解决该年龄段最典型的儿童行为问题,剖析社会最有争议的育儿话题,阐述父母最容易忽略、但又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棒”主要向家长介绍一些该年龄段的育儿知识和指导方法;“教育碰碰车”主要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进行探讨,以便让家长清楚利弊;“成长加速度”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从五大领域给家长以教育指导和游戏方法,帮助家长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本书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兼顾理论性与实用性,深入浅出地运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家长提供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子方法和亲子活动,最大亮点在于普适性、操作性、互动性。
进入幼儿园
第一站 有苗不愁长
3~3.5岁儿童发展特点
3.5~4岁儿童发展特点
第二站 教育处方
处方1:宝宝初入园。适应并不难
处方2:家有好斗儿,爸妈真尴尬
处方3:不要,不要,我不去幼儿园
处方4:第一反抗期,成长的脚步
处方5:胆小、害羞,不是我的错
处方6:幼儿性教育,打有准备之战
第三站 教育智慧棒
智慧棒1:3~4岁儿童敏感期介绍
智慧棒2:3~4岁儿童玩具指导
智慧棒3:3~4岁儿童安全警报
智慧棒4:先天气质,后天教养
智慧棒5:“注意力”问题,爸妈心中永远的“?”
智慧棒6:什么是“死”,智慧家长如是说
智慧棒7:“双性化”教育,你做到了吗
智慧棒8:情绪爸妈,stop
第四站 教育碰碰车
争论1:宝宝要不要“乖”
争论2:“打”还是“不打”
争论3:幼儿英语,学不学
第五站 家园手拉手
3~4岁幼儿健康教育
3~4岁幼儿健康领域家庭小游戏
3~4岁幼儿语言教育
3~4岁幼儿语言领域家庭小游戏
3~4岁幼儿社会教育
3~4岁幼儿社会领域家庭小游戏
3~4岁幼儿科学教育
3~4岁幼儿科学领域家庭小游戏
3~4岁幼儿艺术教育
3~4岁幼儿艺术领域家庭小游戏
享受幼儿园生活
第一站 有苗不愁长
4~4.5岁儿童发展特点
4.5~5岁儿童发展特点
第二站 教育处方
处方1:喜欢,我就带走
处方2:撒谎,真假难辨
处方3:小小“人来疯”
处方4:你不,我也不
处方5:这是我的,你别动
处方6:不买,我不走
第三站 教育智慧棒
智慧棒1:4~5岁儿童敏感期介绍
智慧棒2:4~5岁儿童玩具指导
智慧棒3:4~5岁儿童安全警报
智慧棒4:笑看宝贝们的“爱情”
智慧棒5:欣赏有裂缝的“水壶”
智慧棒6:家有“小官迷”,鼓励还是削弓弓
智慧棒7:别让孩子变成一头驴
智慧棒8:多变“双子座”
第四站 教育碰碰车
争论1:面对读经热,您动容了吗
争论2:当“羊妈妈”还是“狼外婆”
争论3:孩子该谦让,还是该竞争
第五站 家园手拉手
4~5岁幼儿健康教育
4~5岁幼儿健康领域家庭小游戏
4~5岁幼儿语言教育
4~5岁幼儿语言领域家庭小游戏
4~5岁幼儿社会教育
4~5岁幼儿社会领域家庭小游戏
4~5岁幼儿科学教育
4~5岁幼儿科学领域家庭小游戏
4~5岁幼儿艺术教育
4~5岁幼儿艺术领域家庭小游戏
奔向小学
第一站 有苗不愁长
5~5.5岁儿童发展特点
5.5~6岁儿童发展特点
第二站 教育处方
处方1:多嘴多舌,我烦死你
处方2:藏起来,我不如别人
处方3:你的“痛苦”就是我的快乐
处方4:“我×;,去你×;的”
处方5:你有的我也得有
处方6:我真的不想上学
第三站 教育智慧棒
智慧棒1:5~6岁儿童敏感期介绍
智慧棒2:5~6岁儿童玩具指导
智慧棒3:5~6岁儿童安全警报
智慧棒4:成熟父母,成熟之爱
智慧棒5:习惯这玩意儿,咋培养
智慧棒6:小心沟通的贫乏
智慧棒7:奖励,看上去很美
智慧棒8:不由自主听你的
智慧棒9:爱要如何说出口
第四站 教育碰碰车
争论1:夫妻不和,离or不离
争论2:让孩子成功,还是让孩子快乐
争论3:经济困难,要不要告诉孩子
第五站 家园手拉手
5~6岁幼儿健康教育
5~6岁幼儿健康领域家庭小游戏
5~6岁幼儿语言教育
5~6岁幼儿语言领域家庭小游戏
5~6岁幼儿社会教育
5~6岁幼儿社会领域家庭小游戏
5~6岁幼儿科学教育
5~6岁幼儿科学领域家庭小游戏
5~6岁幼儿艺术教育
5~6岁幼儿艺术领域家庭小游戏
参考文献
《教会不如慧教(幼儿卷)》是一本处处充满爱意的“幸福”教子书,许多平时令父母抓狂的育儿问题被一一解析,为人父母的尴尬、搞笑、狼狈、欣喜瞬间一一呈现;《教会不如慧教(幼儿卷)》是一本妙计连连的“智慧”教子书,从分析孩子的心理出发,帮助您在与孩子过招时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教会”孩子,而在于“慧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