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0.0
本书主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即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翻译的各个环节及对各环节有影响力的相关因素。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质量的评估、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等。
序言1 文学翻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艺术1.1 文学翻译的特点1.2 文学翻译的难点1.3 文学翻译的功能1.4 文学翻译的历史性2 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生态翻译学2.1 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2.2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2.3 生态翻译学——中国翻译学的话语权回归2.4 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2.5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翻译研究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融合2.6 名家翻译思想的生态学诠释3 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3.1 文学翻译的自然生态环境剖析3.2 文学翻译的社会生态环境剖析3.3 文学翻译生态现状4 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4.1 生态链法则4.2 生态位法则4.3 最适度原则4.4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4.5 文学翻译的生态平衡4.6 文学生态翻译领域的危机4.7 文学翻译的生态进化5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问关系5.1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5.2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主体问关系分析5.3 文学翻译主体互动网络的和谐构架6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三维转换6.1 语言维的转换6.2 文化维的转换6.3 交际维的转换6.4 文学译本三维转换实例分析7 生态翻译学“事后追惩”管理机制对文学翻译的制约7.1 “事后追惩”的历时性7.2 “事后追惩”的共时性7.3 “事后追惩”的现时性8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质量的评估8.1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多元化译评标准的构建8.2 译者的素质8.3 译本多维转换的程度8.4 读者反馈8.5 商业化思潮冲击下的文学译本的质量评估9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可持续性发展9.1 文学翻译生态系统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9.2 平抑过多商业化操控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干扰9.3 激励译者的主体意识9.4 文学作品由谁来译9.5 合作翻译——维持文学翻译生态平衡的理想选择9.6 注重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及其译本的“反哺”结语参考文献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提倡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解读翻译过程。翻译的实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如何通过翻译中文化的生态平衡来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以达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翻译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翻译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翻译同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关系密切。翻译活动的开展处于地球的整个生物圈中,需要社会基础,也需要生物基础。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即是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翻译的各个环节及对各环节有影响力的相关因素。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在尽可能忠实于源语信息的基础上,适时变通,甚至是再创造,以求生态翻译环境和谐统一。《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是本专著,主要讲述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即是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翻译的各个环节及对各环节有影响力的相关因素。全书共分10章,内容分别为文学翻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艺术、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生态翻译学、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事后追惩”管理机制对文学翻译的制约、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质量的评估、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