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国
区域中国封面图

区域中国

杨军, 著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9.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区域发展史。本书从中国区域结构的地理环境、史前区域影响力的分析与猜测、中原核心区的出现、北方民的影响、多元融铸的辉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中国区域结构定型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区域互动、融合、发展的历史。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

导论必须阐释的理论问题

区域史的核心问题

本书研究的时空范围

中国区域史的分区与分期

中国区域整合的动力:互动与认同

第一章环境:中国区域结构的地理舞台

三级台地的扇形展开

纵横交错的山脉

大河向东流

作用被弱化的近海

气候带:也是文化带

第二章史前:对其影响力的分析与猜测

史前区域结构的演进

族群的分布

被忽视的文明中心

重释“夷夏东西说”

[历史特点]

第三章孕育:中原核心区的出现

中国早期国家

“中国不绝若线”:核心区的起源

东夷:一个持续千年的问题

春秋五霸:区域间竞争的表像

变革的动力:走向成熟国家

[历史特点]

第四章建构:中国区域结构的雏形

秦汉帝国的盛衰

双重环状区域结构的确立

战国文化到地域文化:主流文化的形成

区域结构新变化:草原游牧社会的加入

潜在的危机:北方民族南迁

[历史特点]

第五章冲击:北方民族的影响

第一次南北朝

移民对区域结构的冲击与改造

互动新特点:文化上的南北朝

南北同沐“西风”:主流文化的变迁

发展的潜力: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特点]

第六章重建:多元融铸的辉煌

隋唐帝国的极盛

扩大的双重环状结构

定都关中的潜在问题

南方的契机

[历史特点]

第七章再造:经济文化重心区南移

第二次南北朝

膨胀的内环:区域结构的变化

互动新内容:区域市场的出现

发展中的遗憾:商品经济的悲哀[历史特点]

第八章凝滞:中国区域结构定型

停滞的帝国

五系十二区:中国区域结构

痛失边疆:清末民国区域的萎缩

发展动力的丧失

值得关注: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特点]

结语基于历史的思考

中国区域基本框架与发展方向

区域发展的关键

后记2000年10月9日,我的导师张博泉先生(字在清)与世长辞,我永远地失去了在学术上指引我前进的一座灯塔。当我在学术上遇到困惑的时候,再也无法当面向先生求教,聆听他那令人茅塞顿开的教诲,而只能充满悲凉地来到先生的墓前。当先生的学生们商量在我们送给先生的挽幛上题写什么辞句时,我建议写:“呜呼,先生往矣;哀哉,无复斯人。”大家赞同。我相信,作为先生的学生,我们拥有一样的心情:中国的区域史研究失去了一位巨匠,他没有来得及系统阐释的思想已成为我们永久的遗憾。早在1989年,先生在构思《中国地方史论》一书时,就已经萌生写一部《中国地方史》的想法,要用区域的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特点。1994年,先生与他的学生程妮娜教授合著的《中国地方史论》一书出版时,先生特别在书后附上了自己起草的《中国地方简史》编写提纲,向学术界征求意见。从提纲中可以看出,先生要用他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中华一体”思想体系来编写这部《中国地方简史》,遗憾的是,先生未能来得及着手这一设想多年的研究工作就离开了我们。每当我想起先生的时候,总是感觉,作为学生,完成这样一部书是我的责任,但同时,我却不得不为自己学识的浅陋而感到羞愧。我一直在这个领域努力学习着,但没有了先生的指导,我发现,学习也是一个充满困难的旅程。自2002年起,我开始负责给吉林大学中国地方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讲授学位课《中国地方史》,虽然到现在还仅仅讲过五次,可是我的教案却进行了三次全面的“改版”。我不知道听我课的学生们是何感觉,但这个过程却使我自己受益匪浅,至少使我开始拥有了编写一部有关中国区域融合、互动历程的论著的决心。自2004年起,我开始一边修改教案,一边读书、思考,编订编写提纲,并在教案的基础上开始了本书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我的学识、能力与思想都与先生相去甚远,我不配也不敢使用他当年定下的书名,经过与长春出版社的同仁协商,最后确定了现在的书名。在1990年的一次家宴中,先生赋诗六首分赠在座的六位弟子。后来这六首诗贯以《邀在长春诸生聚会以劝学诗六首赠之》的标题,收入先生的诗集《三余书屋诗草》卷8中。当时先生亲笔誊写的诗稿发给我的一首后来在诗集中列为第五首:“从新位序立新前,欲领创新立在先。立是疏通渠是创,活流更向五湖天。”先生对第一句的解释是:创新就是要打破旧有的次序与秩序,确立新的次序与秩序,在学术研究上,就是要不囿于成说,这样才能站在创新的前沿,领导新潮流。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将先生的手稿贴在寝室床头的墙上,每日睡前默读,以激励自己,可是到搬离寝室的时候才意识到,因为我贴得太牢,我已经无法带走先生的手泽了。唯一聊以自慰的是,这首诗我早已经熟读成诵。先生去世后,《三余书屋诗草》才得以出版,这首诗的第一句印的是“从新位在立新前”,与我的记忆有一字之差,我也弄不清楚是先生后来改了一字。还是我的记忆不大准确。但不管怎么说,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常常默诵先生这首诗,提醒自己创新的重要,但时时也感觉到自己学识的欠缺,创新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我只能说,我已经尽力了,但做得如何却不敢说。也许,这部书只是我这个不用功的学生交给先生的一份迟到的作业吧,用以寄托我的哀思,用以抚平我心中的遗憾,至于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我只能惶恐地等待学术界先达诸君的评价了。作为一部抛砖引玉之作,我更期待得到的是中肯、深刻但不尖刻的批判。不希望获得名实不符的赞誉。

当我最后一遍修订本书的书稿之后才蓦然明白,我是在用一种新的视角写一本中国古代史,如果在动笔之前我就理解这一点的话,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勇气开始本书的写作。因为我知道,编写通史是史学著述中最艰难的任务,也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任务,这种冒险获得成功的概率是极低的,尤其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时更是如此。这绝不是不学如我者所能完成的任务。看着厚厚的一摞书稿,看着更厚的几摞资料和堆满斗室的书籍,我不知说什么好。我没有完稿的喜悦心情,只是在内心中对自己淡淡地说:终于写完了。我不想用一个长长的鸣谢名单来使读者感到厌烦,但对几位学生的工作我无论如何不应该埋没。本书第二章的考古资料基本都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的霍东锋博士整理的,《新石器时代区域结构表》反映的也是他的思想。我的学生孙昊、李艳玲、张利锁分别参加了第八章、第七章的编写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这部书稿的完成恐怕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在教师节站在恩师墓前的时候,我想说,除鲜花,我还带来了其他东西。只是不知恩师会怎么评价。杨军2006年10月2日於闲置斋

"

内容摘要:

  本书是第一部中国区域通史,介绍了中国十二个区域(草原区、新疆区、东北区、东部区、西部区、江浙区、荆楚区、巴蜀区、岭南区、闽台区、云贵区和青藏区)自远古至今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中搜寻中国区域演进的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结构的整体框架中思考中国区域互动的作用与意义,在区域间互动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本书视角独特,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是由各个区域构成的,理解了中国的区域,才是真正理解了中国。本书是第一部中国区域通史,介绍了中国十二个区域自远古至今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中搜寻中国区域演进的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结构的整体框架中思考中国区域互动的作用与意义,在区域间互动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追寻各个区域是如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凝结为一个中国的历史过程。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讲程与特点,从区域中国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中国的历史。作者简介:  杨军,辽宁朝阳人,回族,1967年12月生。1992年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等5部学术著作,在《民族研究》、《孔子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回族研究》、《史学集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区域中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4502900
《区域中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长春出版单位长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区域中国是长春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9 的主题关于 区域发展-历史-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