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5.0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文学活动”即我们将文学作品视为意义表达的过程,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那么,作品就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学事件”,读者就成为作品内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构成要素,是文学事件的亲历者。文学研究理应以流动变化的文学事件为基本对象,研究文本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全书大体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至第五章,提出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文学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澄清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几个问题。其中,第三章讨论了文学活动过程审美自律性与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及文学理论美学转向与文化政治转向的关系。第五章则进一步分析文学活动中相互对立的特征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其中第六章至第十一章探讨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某些重要变化。第十二、十三章试图从宏观上对这些变化的原因做出分析说明。第十二章着重讨论电子媒介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第十三章则简明分析消费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从两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来看,是后者决定前者,没有消费活动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对信息消费的需求,电子媒介及互联网是不可能产生和迅速发展的。一个日出而作、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即便上天将计算机和网络恩赐给人,它也会被弃置一旁,如一口死井,最终被填满垃圾,而不再清泉汩动了。此外,第十三章还对当前我国美学界出现的论争做出阐述。第三部分,其中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讨论中外美学和文学思想中的几个问题,但这些内容恰恰构成上述各章的理论支撑,而第十八、十九章所讨论的接受美学则是本书所借重的重要方法。
序绪论 立足边界思考文学活动论:打开新的理论视界 第一章 文学活动:质疑文学本质论 第二章 文学活动:新的逻辑起点 第三章 文学活动·文学事件·文学作品 第四章 文学活动:处在“过渡状态” 第五章 文学活动:置身“边界文化”社会转型与文学活动蜕变 第六章 文学活动:从“创造”到“生产”(上) 第七章 文学活动:从“创造”到“生产”(下) 第八章 文学活动:从“鉴赏”到“消费” 第九章 现代大众传媒与欲望化写作 第十章 注意力匮乏时代的文学批评 第十一章 世纪之交的文化政治 第十二章 电子媒介霸权下文学活动的文化生态 第十三章 人类活动交互作用中的审美文学活动论的理论资源 第十四章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转变 第十五章 爱德华·巴罗的“心理距离说”辨析 第十六章 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 第十七章 巴赫金的“边界”思想 第十八章 接受美学在中国(上) 第十九章 接受美学在中国(下)后记
马大康著的《文学活动论》不仅视角新颖、立论精警,而且逻辑严密、议论透辟。或许是因为专著的大部分章节都曾作为单篇论文提交文学理论研讨会或在刊物上发表,一些章节议论集中,能单独成篇。但这些篇章毕竟又是在“文学活动论”的整体构思下设计的,整体上又显浑然。无论全书还是具体章节,都给人以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