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98.0
自从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关于他遇刺前后的无数著作纷纷出版。但其中最有分量的是《总统之死》。曼彻斯特作为肯尼迪总统的好友,早年间曾出版过关于肯尼迪的两部著作,这一部是经过肯尼迪夫人特许,前后四年走访查证后的作品,详实记录了总统遇刺前后六天(1963年11月20日-11月25日)的各方面的细节,是研究肯尼迪之死最重要的作品。
前言术语表序言 肯尼迪总统第一部 死亡之旅 第一章 出行 第二章 总统座驾 第三章 伯克利医生 第四章 新任总统约翰逊 第五章 走开,陌生人第二部 白宫 第六章 空军一号 第七章 第一夫人 第八章 白宫 第九章 最后的受难曲 第十章 光芒后记 传奇 附录一 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在肯尼迪总统墓地旁的悼词 附录二 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在肯尼迪总统墓地旁的悼词 附录三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一日杰奎琳·肯尼迪写给尼基塔·赫鲁晓夫的信件 附录四 年表(东部标准时间) 附录五 资料来源
自从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关于他遇刺前后的无数著作纷纷出版。但其中最有分量的是《总统之死》。威廉·曼彻斯特作为肯尼迪总统的好友,早年间曾出版过关于肯尼迪的两部著作,这一部是经过肯尼迪夫人特许,前后四年走访查证后的作品,详实记录了总统遇刺前后六天(1963年11月20日-11月25日)的各方面的细节,是研究肯尼迪之死最重要的作品。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50年之后,由这场世纪之案引发的讨论与猜测还在持续。是谁,为了何种原因,决定杀掉当时世界最具名望的政治家? 威廉·曼彻斯特作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受肯尼迪夫人的委托,通过多年的走访查证,收集到众多关键证人提供的一手资料,经过甄别后写就的这部《总统之死》,可谓是研究肯尼迪之死的扛鼎之作。 本书是一部关于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全景式记录,生动再现了肯尼迪去世前后六天(1963年11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各方面的细节。从总统在达拉斯遇刺,帕克兰医院全力抢救,约翰逊在空军一号上宣誓就职,奥斯瓦尔德被杰克·鲁比枪杀,各国元首出席总统葬礼,到当时美国社会的整体氛围,两党政治理念上的分歧,相关各方在事件前后的言论,世界各地面对肯尼迪遇刺的反应,甚至包括总统一家在白宫中的日常生活等都有面面俱到的叙述。书中人物众多,作为总统身边最亲密的人,肯尼迪夫人的坚强,罗伯特·肯尼迪的冷静,以奥唐纳和奥布莱恩为首的总统幕僚的忠诚——他们在关键时刻所体现出的人性闪光都得到了忠实的记录。而对于颇具争议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和时任副总统约翰逊,作者也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结合史料对他们自身的背景和经历进行了严谨的勾勒,将他们的行为置于自身经历和大环境中进行双重考量,最大程度地发掘在他们行为之外存在于美国社会深处的更为深刻的罪恶。书中着重描写的一些细节已经成为了经典场景,如特工克林特·希尔的“惊世一跳”,肯尼迪夫人身着血衣出席约翰逊的就职仪式,小约翰在父亲葬礼上举手敬礼等,作者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在一幕幕宏大场景中捕捉到了这些最有意味的细节,将一个时代浓缩成短短六天的历史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阅读此书,可以拨开凶案的迷雾,了解到肯尼迪遇害更深层的原因,从而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真实。 本书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自美国首版后,尘封近半世纪,国内首次引进,以纪念肯尼迪去世50周年。【作者简介】 美国记者兼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负重伤,获紫心勋章。战后先后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任采访记者。1959~1968年间任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67年获哈儿马舍尔德研究所文学奖金。他既写历史、传记,也写小说。 主要著作有:《愤怒的城市》(1953年)、《季风的阴影》(1956年)、《洛克菲勒家史》(1959年)、《肯尼迪总统画像》(1962年)、《肯尼迪总统之死》(1967年)、《克虏伯的军火,1587~1968》(196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