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均衡之治
探求均衡之治封面图

探求均衡之治

涂少彬,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0

书籍简介:

对于法治问题,研究者的视角往往决定了他看到了什么以,而方法则决定了他怎样有效地分析他所看到的现象与问题。本书中的均衡是指在特定社会规则条件下人们最优策略与行为的集合,而法治均衡的形成意味着人们普遍地根据法治规则来安排的策略与行为是最优的策略与行为。

书籍目录:

导论:均衡,无处不在

第一章 公民主体性概述

第一节 公民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

一 博弈论与法治均衡

二 宪政

三 公民社会

四 权利机制

五 公民主体性

第二节 公民主体性的多重解读

一 自由主义的解读

二 社群主义的解读

三 主体间性的解读

四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第三节 公民主体性的制度模式分析

一 自治模式

二 责任模式

三 规范模式

四 阶级模式

第二章 我国公民主体性发展的话语困境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与公民主体性

一 解构主体——后现代主义对公民主体性的批判

二 时空错位——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公民的主体性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公民主体性

一 传统文化与公民主体性的一般关系

二 我国儒家文化传统与公民主体性

第三节 话语“瓶颈”——亟待突破的公民主体性

一 理性——公民主体性自我确证的基石

二 宽容妥协——公民主体性共存的必然

三 精英寡头化与社会民粹化——公民主体性二维消解

第三章 公民主体性与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

第一节 公民主体性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 经济条件

二 思想条件

三 政治条件

第二节 公民主体性与公共领域

一 公民主体性与市场领域

二 公民主体性与政治领域

三 公民主体性与公共舆论

四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组织

五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 强势公权力下的公民主体性

一 供给不足的权利

二 “系统权力——原子权利”模式的失衡

第四章 中国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发展路径

第一节 “公权力”型塑公民主体性的动力

一 合法性论述发展的需求_

二 权力矛盾运动逻辑的推动

第二节 公民教育——公民主体性的社会再造

一 学校教育——公民主体性话语型塑

二 公域实践——公民主体性社会型塑

第三节 主体公民——法治国家的根基与归宿

一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自主性

二 自主社会与国家

第五章 儒家文化均衡与法治现代化模式演化

第一节 儒家文化演化与儒家“活法”

一 儒家“活法”的界定

二 儒家“活法”的基本均衡

三 儒家“活法”均衡的属性

第二节 儒家“活法”与中国社会团结模式

一 涂尔干的启发与局限

二 儒家“活法”与中国社会团结的模式

第三节 儒家“活法”与儒式公民社会

一 公民社会的两种文化与团结模式

二 国家法与“活法”共构儒式公民社会

三 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和解?

四 儒家“活法”与中国法治模式

致谢

后记

内容摘要:

    
《探求均衡之治--基于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论述》(作者涂少彬)分为公民主体性概述;公民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公民主体性的制度模式分析;解构主体——后现代主义对公民主体性的批判;宽容妥协——公民主体性共存的必然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探求均衡之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08444
如需购买下载《探求均衡之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探求均衡之治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0.0 的主题关于 社会主义法制-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