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战史
华北抗战史封面图

华北抗战史

田苏苏, 主编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98.0

书籍简介:

本书分五卷,分别为《日本侵略华北政策》《国共再次合作》《走向民族抗战》《民众救亡》《七七事变》,以华北地区为典型,以九一八至七七事变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急剧动荡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由分裂转为团结,由内战转为抗日,由局部抗战转为全国抗战的历史动因,揭示了这段历史给予人们的多方面的启示。

书籍目录:

卷一

第一章 由来已久的侵略华北图谋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大陆政策

一、明治政府的资本主义化改革

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三、《天津会议专条》的签订

第二节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北的觊觎

一、甲午战争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反帝斗争

一、义和团的兴起

二、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三、《辛丑条约》中有关侵略华北的条款

第四节 对山东权益的攫取与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攫夺德国在山东已获得的侵略利益

二、中日有关山东问题的交涉

三、“二十一条”出笼的背景

四、“二十一条”的提出

五、日美间共同奴役中国的暂时妥协政策

六、“西原借款”与山东问题换文

第五节 出兵天津、山东与制造济南惨案

一、大沽口事件

二、济南惨案

第二章 由占领东北到蚕食华北

第一节 田中奏折

一、“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二、魔爪伸向华北

第二节 侵占热河,进犯冀东

一、关东军的《对热河政策》

二、侵热政策的实施

三、进犯冀东

第三节 逼签《塘沽协定》

一、签订停战“协定”的交涉

二、《塘沾协定》的内容、实质

第四节 停战善后交涉

一、北平会谈

二、制造华北特殊化

第三章 “分膏华北”政略的形成及实施(上)

第一节 “关于对华政策之件”

一、“天羽声明”

二、大连会议

三、日本对华北的“两面政策”

第二节 进犯察东与迫签《大滩口约》

一、日军进犯察哈尔省东部地区

二、《大滩口约》

第三节 土肥原与“分离华北”政略

一、“华北自治”方案的提出

二、阴谋策划建立“华北国”

第四节 策动冀、察事件

一、河北事件与《何梅协定》

二、张北事件与《秦土协定》

第四章 “分膏华北”政略的形成及实麓(下)

第一节 多田骏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一、从多田骏“声明”到“广田三原则”

二、网罗奸伪,策动暴乱

三、诱迫北洋政客和华北地方实力派参与“自治运动”

第二节 土肥原等加强对宋(哲元)工作

一、土肥原主导“华北自治”

二、逼压宋哲元速行“高度自治”

第三节 扶植殷汝耕建立冀东伪政权

一、土肥原唆使殷汝耕组建冀东伪政权

二、日本侵略者借机煽动“自治”风潮

第四节 中日博弈与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一、中日博弈华北问题

二、“特殊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三、扩大对察哈尔的侵略

第五节 对华北的经济扩张计划及实施

一、“华北经济工作”的提出及经济调查的开展

二、控制和掠夺华北经济方策的确立

三、华北经济扩张方策的实施

四、纵容日货在华北猖撅走私

第六节 文化侵略渗透政策

一、所谓“对华文化事业”新计划

二、鼓吹开展对华“思想战”和“宣传战”

三、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

第五章 对华北政策的调整与武力推进的准鲁

第一节 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出笼

一、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出笼

二、以“共同防共”诱逼宋哲元

第二节 增兵华北 网罗汉奸土匪

一、增兵华北

二、加强特务活动,网罗汉奸土匪

第三节 华北政策的新变动及“调整国交”谈判的失败

一、制定《国策基准》和第二次《华北处理纲要》

二、中日“调整国交”谈判失败

第四节 华北政策再调整,“对华一击论”抬头

一、日本内阁的变动和军方对华北政策的“再认识”

二、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出台和“佐藤外交”的开展

三、近卫组阁及其对大陆政策的新诠释

四、“对华一击论”抬头

五、扩军备战,频繁军演

参考文献

后记

卷二

第一章 国共两党政策的初步转变

第一节 日本侵华的加剧与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

一、日本的侵华战略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二、日本侵华的新步骤与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逐步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新政策的酝酿

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国民党对内政策的调整

二、国民党对外政策的变化

第四节转变时局的枢纽西安事变

一、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争取

二、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

第二章 国共谈判与两党关系的逐步改瞢

第一节 国共西安谈判

一、国共西安谈判的启动

二、国共西安谈判的进程及结果

第二节 国共杭州谈判

一、国共杭州谈判的经过

二、中共对国民党策略方针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国共第一次庐山谈判

一、中共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早日实现而努力

二、国共第一次庐山谈判的过程及结果

第四节 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发展

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明显改善

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第一节 冯玉祥从解甲隐居到树旗抗日

一、中共对冯玉祥的帮助和推动

二、冯玉祥树旗抗日

第二节 国民党的错误政策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

一、国民党对冯玉祥抗日义举的阻挠和破坏

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

第三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察哈尔抗日

一、共产国际和王明的“保卫苏联”、“下层统一战线”策略的制订

二、共产国际和王明的错误策略对察哈尔抗日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阎锡山“联共抗日”新政策的形成

一、华北事变后阎锡山的处境

二、中国共产党对阎锡山斗争策略的改变及阎锡山“联共抗日”新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牺盟会”的建立

一、“牺盟会”的建立

二、“牺盟会”的改组

三、“牺盟会”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新军的建立

第三节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直接致书阎锡山

二、中共中央及其北方局加紧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三、薄一波与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宋哲元的合作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的合作

一、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的早期接触

二、中国共产党与绥远抗战

三、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统战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的合作

一、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的早期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宋哲元转向抗日

三、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合作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后记

卷三

第一章 中日民族矛盾聚焦华北

第一节 日本侵略华北的初期活动

一、华北的战略地位

二、侵略华北早期计划与活动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华北危机

一、日本侵略华北的新步骤

二、国民政府的“一面交涉、一面抵抗”

第二章 山海关抗战

第一节 何柱国率部血战山海关

一、目军进犯山海关

二、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三、石河西岸防御战

第二节 山海关抗战的意义和教训

一、山海关抗战的历史意义

二、山海关抗战失利的教训

第三章 热河防御战

第一节 热河形势危急

一、日军迅速部署攻热作战

二、北平军分会仓促部署热河御敌

第二节 中国守热军队溃败

一、日军全面进攻热河

二、热河失陷

第三节 热河沦陷的原因与张学良下野

一、热河沦陷的原因

二、张学良下野

第四章 鏖战长城东段各隘口

第一节 中日两军对峙长城隘口

一、日军兵锋直指长城隘口

二、蒋介石、何应钦部署长城抗战

第二节 长城东段各隘口争夺战

一、冷口作战

二、古北口作战

三、喜峰口作战

第五章 长城以南作战与《塘沽协定》签订

第一节 长城以南的作战

一、长城各隘口失陷后的形势

二、滦东地区的作战

三、关内冀东地区的作战

四、北平近郊的作战

第二节 《塘沽协定》的签订

一、国民政府求和与停战谈判

二、《塘沽协定》的签订

第三节 长城抗战的意义和教训

一、长城抗战的历史意义

二、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

三、《塘沽协定》后的形势

第六章 冀热边民众武装抗日斗争

第一节 孙永勤抗日救国军的兴起

一、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二、孙永勤树起民众抗日义旗

第二节 孙永勤部英勇作战

一、中共大力帮助孙永勤抗战

二、孙永勤部在冀热边英勇抗战

第三节 孙永勤抗日救国军失败

一、转战长城南北

二、民族英雄遭日蒋合围

三、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第七章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斗争

第一节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崛起

一、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二、冯玉祥与中共合作抗日

第二节 收复察东与蒋日进逼

一、收复察东四县

二、蒋日围逼察省

三、冯玉祥被迫离察

第三节 抗日同盟军失败

一、方振武、吉鸿昌部继续抗日

二、遭蒋日合剿失败

三、察哈尔抗战的意义与启示

第八章 全国抗战先声——绥远抗战

第一节 绥远抗战前的形势

一、绥远抗战前华北主权的丧失

二、日军企图西取绥远

三、蒋、傅部署绥远抗战

四、中共对绥远抗战的支持

第二节 绥远抗战的经过

一、红格尔图战役

二、百灵庙战役

三、锡拉木楞庙战役

第三节 绥远抗战的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二、速起速落有缘由

三、深刻启示

第九章 走向全国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一、制订全面侵华战争计划

二、增兵华北,挑动战争

第二节 中国进行全国抗战准备

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国抗战而斗争

二、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加紧抗战准备

三、宋哲元与冀察当局转向对日抗战

参考文献

后记

卷四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民众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华北社会危机

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阴谋由来已久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华北局势

三、华北的民众基础

第二节 华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

一、青年学生成为抗日救亡的先锋

二、工、农、商、妇等各界民众的救亡声浪

三、声援马占山抗日行动和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四、东北抗日游击组织在华北的抗日斗争

第三节 华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众救亡运动的积极发动

二、华北各地反帝大同盟的建立与活动

三、国民党地方党部的宣传鼓动与组织农民义勇军

四、民众救亡运动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逐步发展

第二章 长城抗战与华北民众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第一节 日军侵蚀华北与民众奋起救亡

一、日本侵略热河和长城一线

二、民众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第二节 华北教育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华北各校救亡运动

二、各教育团体的救亡活动

第三节 华北社会各界的救亡活动

一、各界民众的救亡活动

二、国民党左派及华北地方党部的救亡言行

三、流亡关内东北民众抗日救亡

第四节 航空救国与国货运动

一、航空救国

二、国货运动

第三章 华北事变事态下的民众救亡活动

第一节 华北事变发生民族危机扩大化

一、日本对华北的逐步侵蚀

二、国民政府节节退让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救亡的宣传与启蒙

一、《八一宣言》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

二、救灾与救亡

三、民众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与宣传

第三节 民众思想的迅速觉醒

一、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萌动

二、社会各界人士的抵制与谴责

三、进步团体与爱国人士的抗争

第四节 学生及教育界的救亡呐喊

一、学生及教育界的抗日救亡

二、进步人士与进步作品的浇灌

第四章 一二九运动掀起华北民众抗日救亡的高潮

第一节 波澜壮阔的一二九民众救亡运动

一、中华民族到7最危险的时候

二、震动全国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

三、学生爱国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华北

四、国内外各界对一二九运动的声援

第二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各地救亡团体的救亡活动

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立

二、各地救亡团体的抗日救亡活动

第三节 绥远抗战与民众声援

一、日本侵略绥远,傅作义率部应战

二、各界民众的援绥远抗战活动

第五章 七七事变和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华北形势与民众动员

一、急转直下的华北局势

二、中国共产党对民众抗战的积极发动

第二节 卢沟桥抗战与民众声援

一、七七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发出全面抗战号召

二、民众奋起支援二十九军抗战

第三节 华北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阶段

一、遍布城乡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各地民众抗日武装的抗日活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卷五

引言

第一章 七七事变前的华北局势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华北局势

一、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步步紧逼

三、《塘沽协定》后日本对华北的分离活动

第二节 接管华北的二十九军

一、由西北军改编的部队

二、长城抗战大刀扬威

三、化险为夷驻足华北

四、爱国爱民的遗风

五、共产党的抗日推动

第三节 卢沟桥畔的中日对峙

一、日军增兵华北

二、愈演愈烈的挑衅

三、中南海的鸿门宴

四、两次丰台事件

五、卢沟桥风起云涌

第二章 七七事变的爆发

第一节 卢沟桥的枪炮声

一、日军的挑衅演习

二、夜幕下的枪声

三、事发当晚的交涉

四、城下桥畔的激战

第二节 所谓“停战协议”

一、日方四次背约弃信

二、铁路桥头堡争夺战

第三节 国内各界的反响

一、中国共产党的通电

二、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

三、各界民众的声援

第三章 日军继续扩大战争

第一节 日军扩大战争的阴谋

一、所谓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执

二、日军增兵华北的声明

第二节 宋哲元返平津的和平努力

一、宋哲元赴天津和平交涉

二、香月清司的谈判条件

三、宋哲元返北平的和平努力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交涉与备战

一、国民政府的两手准备

二、蒋介石的庐山讲话

三、和平交涉以失败告终

第四节 冲突加剧战争升级

一、宋哲元转入备战

二、廊坊激战

三、丰台争夺战

四、广安门之战

五、日军的最后通牒

第四章 平漳在激战中沦陷

第一节 中国军队紧急备战

一、国民政府加紧备战

二、宋哲元通电全国

第二节 南苑血战

一、日军进攻南苑

二、佟麟阁殉国

三、赵登禹献身

四、军训团效命疆场

第三节 冀东保安队通州起义

一、冀东保安队的组建

二、秘密联络二十九军

三、张庆余宣布起义

四、剿灭西仓兵营日军

五、转移途中的战斗

第四节 天津作战

一、李文田召开作战会议

二、攻占车站、火烧机场

三、激战海光寺、大沽口

四、攻打公大第七厂

第五节 二十九军撤离北平

一、宋哲元率部撤往保定

二、张自忠留守北平的艰难处境

三、日军占领平津后的屠杀

四、平津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五章 七七事变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起因

一、所谓“第一枪”

二、所谓“失踪士兵”

三、所谓“偶然事件”

四、事变罪魁们的结局

第二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教训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

二、宋哲元保存实力与和平幻想

三、张自忠“主和派”的影响

第三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

一、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折

二、中国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折

三、中国全面抗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

第四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不应该忘记屡遭侵略的耻辱

二、日本应牢记因侵略而惨败的教训

三、中日两国应该和平、和解、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华北抗日战争史(第1部·从九一八到七七)(套装共5册)》共分五册。第一卷。本卷利用档案、报刊资料,如《实报》、《新民报》,日文资 料《现代史资料》、《日本外交文书》,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 编一一对日抗战时期》等,通过对史料文本分析,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 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日本侵略华北政策进行了考证和梳理。本卷从“由来已 久的侵略华北图谋”、“由占领东北到蚕食华北”、“分离华北政略的形成 及实施”、“对华北政策的调整与武力推进的准备”等章节,勾画了日本侵 略华北政策的由来和演变,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吞并华北的图谋。第二卷。本卷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及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变化为背景,依据大量新的资料,考察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分析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由剿共、不抗目的方针,逐步转向联共、抗日的 方针,中国共产党由反蒋抗日的方针,逐步转变为联蒋抗日、建立广泛统一 战线的方针;阐明中国共产党主导下,国共合作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规律。从而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是实现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 伟大历史转折的根本关键。第三卷。本卷依据档案资料和新的成果,以日本走上全面侵华战争道路,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大背景,较为系统、全面、客 观地考察榆关及长城抗战、冯玉祥察哈尔同盟军抗战及孙永勤民众抗日救国 军冀热边抗战、绥远抗战,分析其复杂斗争和深刻启示,揭示中国由分裂到 团结、由局部抗日到全国抗日的进程,阐明国共合作、全国抗战在华北爆发 的历史必然性。第四卷。本卷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社会民众,充分利用大量最新发掘的 民国时期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从不同层面多视角考察民众对于抗日救亡从 兴起到逐步深化,最后发展成为全民族救亡洪流的历史进程。立足微观史实,展示这一时期工、农、学、商、兵、青、妇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态势及演 变,分析国共两党对民众救亡的政策引领与促动,并从研究民众救亡的发生 和发展,揭示民众救亡与民族抗战的密切关联,考察民众之成为民族抗战主 体的历史孕育。第五卷。本卷根据70多年来中日史学界和历史见证人关于七七事变的记 录、回忆、调查和研究,对七七事变前的华北战局、事变爆发时的前因后果、事变扩大后沦陷的平津,进行了客观的历史回顾和追踪,同时对卢沟桥事 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就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教训、意义、警示进行了 具体分析。论证和说明七七事变是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折,是中 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转折。《华北抗日战争史(第1部·从九一八到七七)(套装共5册)》是一套中国历史书籍。

编辑推荐:

《华北抗日战争史(第1部·从九一八到七七)(套装共5册)》多方位、多角度、分专题进行研究,展现了这一时期华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画卷,弥补了多年来对这一时期华北的抗日斗争情况缺乏系统性研究著作的缺憾。该书主题突出,系统性强,不仅注重从政治斗争和抗日武装斗争研究着眼,同时更关注各党派、团体以及各界民众等在抗日斗争中力量的演变,翔实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各界对全面抗战形势形成发挥的作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华北抗战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02059876
如需购买下载《华北抗战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石家庄出版单位河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9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华北抗战史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65.06 的主题关于 抗日战争-史料-华北地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