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6.0
本书作者李定忠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从事经络研究和中西医临床工作56年,用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经络的实质。认为经络虽然是网络体系,但与一般的网络结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单一的组织结构,而是生物能量信息的传输流,神经、血管、淋巴管、各种组织细胞、感受器、细胞内外的体液及化学粒子等一切有形组织和无形成分都是经络的载体,热涨落是经络运行的主要动力来源,经络通过信息触发、电磁振荡、化学振荡、共振和相干等一系列生物电磁效应,把人体组织器官网络联接成统一的整体,按照基因固有程序自组织地实时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显现出经络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的神奇特征。本书就是通过对针灸经络实质的研究来解释说明人体自组织自调节功能的专著。本书分15章,突出三大特点。一是用独创的高效速效疗法展现经络神奇的疗效,能使大多数人在治疗当时显效。二是对经络自然显现的特征、运行规律、运行条件、动力来源、运行机制、调整机制及临床效应等一系列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实证。三是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在国家实验室对健康人、病人(包括个体和群体)进行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连续检测,在不同群体、不同条件进行经穴内外治疗前后的对比检测、分析,探索其特征和规律,再经临床验证,最后揭示经络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本书有理论,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有关于经络的照片,说服力强。
第一章 沟通认识,共筑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体系
一、中西医在科学现代化整体层面上结合是唯一出路
二、美日等国为何用巨额资金转向中医针灸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三、中医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四、携手共创现代中国医学
第二章 千年国宝——神奇的古典经络
一、人体经络的发现与针具的发明
二、针灸理论——经络学说的创立
三、古典经络循行线
四、古典经络——现代解剖定位图
第三章 人体经络存在的客观实证
一、经络循行线的自然显现——循经皮肤病
二、经络的物理学特征
第四章 经络存在的先天依据
一、经络存在的先天依据——先天性循经皮肤病
二、先天性皮肤病对中医经络理论的印证
三、通过人体发育“蓝图”,认识经络与基因的联系
第五章 经络的载体是综合组织体系
一、通过循经皮肤病组织特征探索经络的组构成分
二、通过末梢神经效应看经络信息传输的载体
三、通过自主神经效应看经络感传的载体
四、通过内脏病的循经智能变化看经络载体的整体相关性
第六章 经络独特信息传输规律的揭秘
一、感传路线具有循经性
二、经络感传具有对称协调和制约的规律
三、经络感传具有交叉对应的协调和制约规律
四、经络感传具有超体节特征
五、经络具有全息传输的规律
第七章 经络高效低耗的绿色能源——热涨落
一、经络传输能量的特征
二、经络传输的“绿色”能源——热涨落
三、经络运行动力的临床研究
第八章 经络传输机制的宏观条件
一、通过经络感传规律认识激发条件
二、循经性、趋病性和效应性——具有智能调控的内在驱动机制
三、影响经络传输相关因素的探索
第九章 经络传输机制的微观探索
一、经络传输与物质能量信息流
二、经络传输与细胞跨越式通讯
三、参与经络传输的化学信号
四、参与经络传输的离子及电磁信号
五、经络传输与隧道纳米管
第十章 经络实质是动态的物质能量信息流
一、通过经络运行的动态特征揭秘经络实质
二、通过影响因素探讨经络传输的实质
三、物质、能量、信息与经络
四、经络运行气血具有类似“波粒”二重性
五、波动是经络运行的重要特征
六、“三流”沟通联动是经络实质的核心内容
第十一章 经络的调整机制是自组织程序化调整
一、生物共振是经络调整的核心机制
二、生物电磁共振、信息触发是经络调整的主要联动形式
三、经络调整是智能型程序化的自组织过程
四、关于经络基因程控机制的新思路
第十二章 经络的智能调控和脑
一、经络感传过程中的智能调控
二、经络感传与大脑感知
三、大脑参与经络智能调控的科学验证
四、神经系统的进化历程与经络的智能调控
第十三章 经络的八大功能
一、营运气血,构筑生命源泉
二、平衡阴阳,双向调整
三、基因程控,整体调衡
四、沟通表里,内病外治
五、强身固本,自卫自稳
六、激活生机,促使组织新生
七、通经扶正,延年益寿,抗衰老
八、调虚实,治百病
第十四章 经络的高效速效创新疗法
一、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二、经穴磁疗法
三、科学创新与展望
第十五章 神奇经络治百病
一、多病同治同效
二、骨关节病的经络治疗
三、内脏病的经络治疗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经络治疗
五、顽固性、过敏性皮肤病的经络治疗
六、先天病、遗传病的经络治疗
七、皮肤病的经络治疗与美容
结语
关于中医现代化及经络科学定位的思考与评述
后记
《中医经络理论与实效的现代研究》涉及经络穴位名称、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图形与解剖关系,均严格遵照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传承人乇雪苔教授根据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撰写与绘制的内容。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