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5.0
本书为长篇小说。书中描写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一名黑人妓女与一名白人嫖客之间的灵魂对白。男女两人的游历从未依循模式化的俗套,他们一同从英国走向中东,一路上矛盾争执不断,文化认同的思索也从未停止。如果生命真的能有这样的彼岸回望的可能,那么,这一趟旅行真是值得。
海难,1987
宛若天堂
飞向陶尔哈姆莱兹
验尸官办公室
墓地
明格斯的单身只影,1988
意大利咖啡馆,苏活区
海边的布罗德斯泰尔斯
克拉肯维尔
黑埠的五十一天
别了,伦敦
法国
高速公路
凡尔赛镜廊
法国王后的卧房
乡村小路上的房车
修道院
幽灵咖啡馆巴黎
卡马尔格
法国路边停车带的早晨
离家一千英里
露营地
海边夏日
哭泣的大山
激怒于橙色广场,马贝拉
贾巴尔-阿尔塔利克的岩礁
杰茜脑海里的房间
霍顿斯大妈的音乐厨房
大妈餐厅的打烊时间
阿尔卑斯山
美第奇宴会厅,佛罗伦萨
洲际跨越,土耳其
光滑如丝的路
奥吕德尼兹杰茜庭院的来信
1989年夏:庭院预算
远方的梦想
沿着记忆之路旅行
老伊斯坦布尔
十八世纪的奴隶市场
苏丹后宫
营地被弃后的生活
前线
别了,别了,奥吕德尼兹
海底
东安纳托利亚
潜入中东
最高法院
相对极的黄金时代
辉煌的海湾
后记:在温莎的地毯下
《幽灵旅伴》生活在固定节奏和模式中的人们,既渴望变化却又畏惧烦琐尘世中突然出点小差错。阅读《幽灵旅伴》就是一次矛盾的旅行:作者通过故事叙述,不断强调安定造就惰性和乏味,一定要主动寻找冒险,而未知的不定才能激发人类的热情和好奇。男女两人的游历从未依循模式化的俗套,他们一同从英国走向中东,一路上矛盾争执不断,文化认同的思索也从未停止。斯坦利游走于虚幻的阴间和现实的人类世界,体验不同历史时期非裔欧洲人的生活经历,同时反观自己的生存境遇。意外的是,爱情最终被淡化解构,只留下女人绝望的哭泣。杰茜始终需要人关爱,这大抵也是她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原因。失去自我的女人,失落了旅伴,却忘了世界上最可贵的是自我追寻。
女性作家的作品居然虚化了女人的魅力,杰茜将斯坦利从刻板的银行职员生活中拉出来,用感性和大胆妄为为他开启了一个生动激情的世界,可最终自己却因为关注“被爱”失却了尊重和爱恋。
小说标题英文的“Soul”可以有双重的界定,故事中既有灵魂和肉体的交流,更有灵界和尘世的交融,“Soul Tourists”是个很反讽的标题,因为我们发现,一路行走下去,灵魂必将经受孤独,超越肉体、物质和时间界限,深刻地享受寂寞,而领悟也必然在孤独中完成。
小说到了最终,大海出现,仿佛人类的边际总是和茫茫的水域有关。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又回到了阴间的英国宫殿,让历史来了一次自我嘲讽。
如果生命真的能有这样的彼岸回望的可能,那么,这一趟旅行真是值得!
导读:
来吧,上路
英国作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的小说《幽灵旅伴》(Soul Tourists,2005)是一场走入诗意往昔的夏日奥德赛之旅,无论我们是跟随男女主人公从地理的欧洲一路行驶到欧亚相交的土耳其,最终抵达西亚的科威特,还是从文学艺术的疆域出发,走过莎士比亚的英国,普希金的俄罗斯,徜徉至摩尔文化的西班牙。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小说中的男性主人公斯坦利有着加勒比移民背景,在城市中过着优裕的白领生活,独住舒适公寓,日日西装革履,举止谈吐文雅,却在无聊、刻板的规矩和安定中焦虑万分。斯坦利与父母难以沟通,当彼此相爱的父母相继去世,小伙子内心虽然心绪翻腾,却依然波澜不惊地行走在规范、乏味的生活中。不过,斯坦利平静之后的爆发即将发生。同样在伦敦的城市一隅,人到中年的杰茜却是个不拘小节的歌手,她渴望理解,思念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从来不遵循世人所向往的行为准则。在充满喜剧和寓言色彩的情节安排下,斯坦利与杰茜邂逅了,女人将男人拉出了乏味单调的生活,建议一同出游远行。于是,两人开着破旧的房车上路,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更没有时间的规划,开始了一次本质上的长途冒险。
杰茜常常称呼斯坦利为“我的定量分析师”,“斯坦利?石器时代”和“牛津英语辞典先生”,她用自己奔放自由的个性将斯坦利整个地拽出了原来循规蹈矩的生活轨道。与此相对应的是,小说的形式也和情节发生着有趣的呼应,不时地出现散文体和无韵体诗歌交错的书写节奏,甚至还有清单形式的出现,俳句式对话的跳跃登场。
这些因素,已经具有足够的戏剧性,不过,作者依然不断通过故事强调:安定造就惰性和乏味,一定要主动寻找冒险,而未知的不定准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好奇,和思索。对于生活在固定节奏和模式中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很担忧突然出点小差错的人们,此番阅读,等同于小说虚构人物的旅行。阅读时,仿佛耳畔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提醒读者:上路吧,别再思前想后地犹豫!
确实,颠覆固有观念和期待的故事从来不讲求“闭合”结构,那些讲述恰如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延宕”概念,一次次偏离观念的轨道,从不乖乖地配对就位,让语义飘荡在不定中,始终不肯安静落下。
如果读者期待爱情故事,那么,其中的感情经历我们一定不能释然轻松地接受。无论爱情走到浓烈炽热,还是乏味寡淡,其中的阐述丝毫不遵循爱情的美学。孰知,这样的关系会引爆什么?不符合常规的两个人,不时开着些不搭调的玩笑,各自的表情也像是漫反射,两人之间除了身体,很少构成有序的交集。很多反应和对话,颇有突兀的碎片感觉。到故事结束时,我们或许依然不知道,各人究竟情归何处?或者,这样的探询本身就很多余。
《幽灵旅伴》的翻译和再次校读让我不停感慨:斯坦利和杰茜两个人一同从英国走向中东,一路上矛盾争执不断,文化认同的思索也从未停止。斯坦利游走于虚幻的阴间和现实的人类世界,体验不同历史时期非裔欧洲人的生活经历,从而反观自己的生存境遇。在女性作家的笔下,爱情最终被淡化解构了,只留下女人的哭泣和绝望。潇洒独立的杰茜原来始终需要旁人关爱,这大抵也是她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原因。失去自我的女人,失落了伴侣,却忘了世界上最可贵的是自我关切。女性作家的作品居然虚化了女人的魅力,杰茜将斯坦利从刻板的银行职员生活中解脱出来,用感性和大胆妄为为他开启了一个生动激情的世界,可最终自己却因为关注“被爱”失却了尊重和爱恋。
“灵魂旅伴”是我最初为小说翻译的书名,当时这个名字曾经让没有阅读故事的我内心激荡了很久。如果说人的生存状态基本是孤独的,那么,“soul mate”一词往往让我们在人海茫茫中,有一种被温暖抚慰的感觉,更何况,这样的灵魂挚友还能陪你上路,共同面对未知的世界!那种灯火阑珊、蓦然回首的奇妙感围绕着我,促使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斯坦利和杰茜灵魂之间的距离。可是,“soul”在英文中具有如此的歧义,当我慢慢地进入小说的叙述节奏,却逐渐发现,那两个彼此曾紧紧相拥的人,灵魂的距离却在上路的过程中渐行渐远,最终,围绕在斯坦利周围,和他发生着跨时空交流的,竟然是久已谢世的历史人物,是超现实的幽灵!
然而,幽灵的存在正因为灵魂的探索,这一场向外走的旅行,实质上却是人物深入心灵内境的跋涉,因为幽灵,我们触摸了自己的灵魂,也向生存表达了质询和挑战。原先的“灵魂旅伴”其实是个很反讽的标题,因为我们发现,一路行走下去,灵魂必将经受孤独,也终于享受寂寞,而种种领悟都必然在孤独中完成。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旅行经历和结局,尤其是杰茜作为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牵挂,或许会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飘浮的归宿必然不适合女性。杰茜始终纠结于得失和付出,她的旅程可以看作是对爱情的追索,而她怪异随性的生活态度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多元、多维的世界。在这个并不具有典型性的女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拘泥于形式的生活尝试,向往浪漫的激情,却也从中体味了现实中屡屡碰壁的怅惘。
身为男性,斯坦利的寻根思索在全书中从未停息。他和杰茜的教育和生活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两人对一路景色的欣赏错位:杰茜对历史遗迹毫无兴趣,而斯坦利时常充满幻想和遐思地走入历史,在往昔中遇见同样是混血的历史人物,并且在族裔历史的探寻中反思社会政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黑女郎,有着黑人血统的普希金,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女护理先锋,王宫中的私生女等,这些都是具有混合族裔背景的历史人物,而斯坦利居然和他们发生了交流和接触。因此,或许同样的外境欣赏和观看,却能激发不同的内境探索和反思,这就是旅行的魅力。
小说作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本人有着混杂的族裔身份,她的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来自尼日利亚。这位女性作家的多部作品都围绕家庭历史和族裔之根的探寻,引起了媒体的多方关注,被读者视为当今英国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她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打破陈规的尝试,也仿佛是一次次不同旅行的邀请。因此,作家在实验性的尝试中,将诠释和解读的角色与读者分担。当然,阅读者享有解读的自由,这也是当代文学叙述的一大特色。在繁琐乏味的生活中想要寻觅新的出口的人们,或许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隧道尽头终将出现的光明;在爱情中失意的人们,或许想在这一场阅读的旅行中,窥探到两性关系中支配和被动的宿命;深陷稳定现实和单调乏味的人们,大概又会在这次视角和心情不断变换的行走中,体会到“出轨”的刺激和兴奋。
悬念的存在对于小说创作而言,尤其是对先锋派作品而言,似乎是渐渐淡出的。不过,无论是对于缘由的推断,还是对于结果的设想,我们的期待总是会被作者颠覆。在故事行将结束时,我仿佛听到了她和人物共同的笑声,“瞧,无论是前因后果,你们的猜测都落空了。”
看来,虽然“旅伴”是个复数词,然而阅读到了尾声,我们却发现孤独的重要性,面对男女主人公的最终走向,我们大概会在灵魂深处发出释然的叹息,哦,这样的一次旅行!
诚然,在我们阅读过的作品中,有不少将旅行贯穿始终的名著,无论是凯鲁亚克的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还是纳博科夫曾经耸人听闻的《洛丽塔》。前者对生存的现实和社会体制提出了反叛的质疑,后者则耽情并实验了审美狂喜。这些作品,给凡尘的人们许多遐想与激励,尽管许多人依然读不懂其中的故事。前路我来自哪里,此刻我走在何方,接下来又要怎么上路?这种不确定和疑虑恰恰就是行走的意义之一。
读者的惊讶,或许因为他们对于生活,一直 “按部就班”。在这样一次次被颠簸的经历中,虽然人们面对的是实验小说,但至少通过阅读,大家会发现:虚构世界里有一双无形的手,帮我们翻开了不曾理解、不敢尝试的那一页。这个偏离正轨的体验,多少能缓解一下当下的焦虑,还有——学着卸下一直不肯放弃求正确答案的固执。
小说中有一个很具创新的章节,它全部由成本核算组成,有趣的是,作者要证明的似乎是:爱情的付出恰恰是无法用数字和具体物质来测量的。尽管,这些有趣的成本计算和委屈申诉确实存在,不过,若要当真了,这好像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次反讽捉弄。小说明明在帮助人物寻找前生和来世,让心灵家园在地平线外若隐若现,却偏偏要不时地捉弄人,用物质的精细计算来瓦解俗世的精明。
书中多处的旅行叙述让读者心向往之,诗意的语言仿佛乐音般围绕在身旁。一段段历史在个人的重述中再次建构和变奏。那些历史的影像交织着现实的生活,仿佛奇异的织品,在男女两人的旅程中缓缓铺展,也让带着阅读期待的读者目瞪口呆。
小说接近尾声时,大海出现,仿佛人类的边际总是和茫茫的水域有关。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回到了阴间的英国宫殿,让历史来了一次自我嘲讽。西方文明的主导和支配角色被这次旅行颠覆了,男性与女性的文化互动关系也被颠覆、回转了。不过,若生命和历史真的能有这样的彼岸回望的可能,那么,这一趟旅行真是值得。
当然,我们也承认,大多数人的旅行都是常规而平凡的,这也是比较无奈却安全的常态。冒险与一意孤行是对常规的破坏乃至挑战,但也是对平庸世俗的突破,是平凡常态的偶尔变异,也是对自我境界的突破,而这些,即使仅仅出现在思维和念想中,也是内境旅行的开始和尝试。从内到外,从外向内,从对话到独白,从欢闹到沉静,埃瓦雷斯托把吉普赛的浪漫主义流浪精神贯穿在夏日的浓郁芬芳中。
来吧,上路!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幽灵旅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41130021 如需购买下载《幽灵旅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成都 | 出版单位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幽灵旅伴是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英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