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义学导论
模糊语义学导论封面图

模糊语义学导论

黎千驹,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模糊语义学属于尚不太成熟的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正处于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书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模糊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模糊语义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语义的模糊性情况,揭示了语义模糊性与明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阐发了模糊语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论述了模糊语义学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这些学科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在“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等三个方面建构了模糊语义学的学科体系,具有体系创新性之特点。

作者介绍:

黎千驹,1957年生干长沙市。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导,兼任湘潭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导、南开大学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在古汉语领域出版有《古汉语知识二百题》(1991)、《古代汉语》(副主编,2000)、《古代汉语教程》(蒋冀骋黎千驹著,2005);在训诂学领域出版有《古今词义异同辨析手册》(1993)、《训诂方法与实践》(1997);在修辞学领域出版有《现代汉语同义修辞研究》(2003)、《现代汉语实践修辞学》(李维琦黎千驹著,2004)、《模糊修辞学导论》(2006);在模糊语言领域出版有《实用模糊语言学》(1996)、《模糊语义学导论》(2006);在形式逻辑领域出版有《形式逻辑》(参编,1999)。另外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版有诗歌集《点滴人生》(1999)和长篇小说《柔情似水》(2000)。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模糊现象与模糊集理论

第一节 模糊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节 模糊集理论的诞生及其影响

第二章 模糊语言概说

第一节 模糊性与模糊语言

一 模糊性

二 语言的模糊性

三 模糊语言

第二节 模糊语言研究的意义

一 有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二 有助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三 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自身的研究

四 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 模糊语义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的对象

一 词义的概括性、笼统性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二 词的多义性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三 歧义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四 词义的交叉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五 语义双关、婉曲、含糊其辞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六 跳脱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的性质

一 模糊语义学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

二 模糊语义学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三 模糊语义学是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第三节 模糊语义学的任务

第四章 语义模糊性的根源

一 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二 客观事物的连续运动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三 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复杂性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第五章 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一 边界的模糊性与中心的明晰性

二 相对性与可塑性

三 双重性

第六章 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转化

第一节 明晰语言的模糊化

一 精确数词的模糊化

二 精确量词的模糊化

三 精确名词的模糊化

第二节 模糊语言的明晰化

第三节 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的交替变化

一 客观对象发生变化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二 新事物的产生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三 主观认识发生变化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第七章 模糊语义学方法论

第一节 对以往语义研究方法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方法概说

第八章 模糊语义的定量方法

第一节 隶属度和隶属函数

第二节 语言变量和语言值

第三节 关于模糊语义定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隶属度中某个元素的具体数值问题

二 隶属度该如何确定的问题

三 隶属度的适用范围问题

第九章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第一节 模糊限制语

一 从是否易于数学刻画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二 从位置形式上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三 从语义类型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第二节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一 改变隶属度,使表义更准确

二 改变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的真值条件,使表义具有灵活性

三 增强或舒缓肯定、否定的语气

第十章 语义范畴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表时间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二 表方位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三 表称谓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四 表事物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五 表动作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六 表心理活动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七 表性质状态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八 表颜色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九 表数量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十 表指代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十一 表程度范围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第十一章 语义场的类型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同义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二 并列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三 对立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四 矛盾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五 序列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第十二章 义素分析法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十三章 义位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一节 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运用修辞手段构成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二 改变色彩义构成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三 语境中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二节 语法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词类活用与语义的模糊性

二 改变词语组合对象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三节 双重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十四章 语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第十五章 模糊语句

一 超常组合型

二 自相矛盾型

三 推测型

四 来源型

五 联想型

六 言外之意型

七 数量型

八 动态型

第十六章 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语用学概说

第二节 语用学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语境与语义的模糊性

二 指示词与语义的模糊性

三 会话含义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三节 得体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一 人际关系的亲和功能、满足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 语言表达的含蓄功能、委婉功能和幽默功能

第四节 合作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一 语言表达的适应性功能

二 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功能

三 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功能

第十七章 模糊语义学与辞典学

一 模糊种差释义法

二 定量释义法

三 形象描写释义法

四 比喻描写释义法

五 对比释义法

六 否定释义法

七 比较释义法

八 模糊义素释义法

附录 作者主要论著目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模糊语义学是一门以语义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既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该书运用 “整体贯通性”和“学科渗透性”来研究模糊语义,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模糊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语义的模糊性情况,揭示了语义模糊性与明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阐发了模糊语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论述了模糊语义学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这些学科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从“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等三个方面建构了模糊语义学的学科体系。该书内容翔实、论述精要、方法科学、语言流畅,具有系统性、新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

编辑推荐:

什么是模糊语义?语义模糊性的根源何在?该怎样去研究模糊语义?
模糊语义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与其他相关学科有何联系?在科学研究中,该如何利用模糊语义学的成果去解决其他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模糊语义具有哪些语用功能?人们该如何运用模糊语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该如何运用模糊语义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
但愿这本《模糊语义学导论》能够为您献上一片开启模糊语义学和人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模糊语义学导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304574
如需购买下载《模糊语义学导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模糊语义学导论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030 的主题关于 语义学-概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