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35.0
本书揭示出“安静的艺术”这一汪曾祺之所以为汪曾祺的标志性审美特质。以此为阿基米德点,他的创作呈示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系统。在观照对象层面,他将视角定位于“浅思维型”的小人物、小儿女同“惊心动魄”相对的安静平和的日常凡俗生活,表现他们有生的挚爱与“活着”的欢悦,这是追求尘世慰藉的“安静的艺术”而非“人为什么活着”的灵魂拷问。在思想内涵层面,他将对小人物、小儿女“不可言说的温爱”置于核心的位置,旨在发掘凡俗人生的美与诗意,凸显出人的朴素关怀与更具日常世俗味和本真状态的“人的文学”观,这种“安静的艺术”又是“温爱的艺术”。在情感基调层面,基于尘世的慰藉与内心的“温爱”,他的“安静的艺术”一反“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愁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趋向于一种“快乐的文学”而非“苦难的文学”,内蕴着温慰的祝福感。在艺术形相层面,追求一种“柔和”、“柔软”与“清淡”的“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以求在日常凡人小事的玩味中将风土、风俗、风情随意穿插,从而获得一种无拘无束、散漫随意、无人工斧凿的形式感,凸显出凡俗生活所具有的安静诗意。在美学底蕴层面,“中和之美”与“无言之美”内化为其“整一的心灵”。与“中和之美”的“血缘关系”使其将美与善统一起来,呈现出以“中和”为尺度的和谐之美,体现出一种“益世”思想;与“无言之美”的“血缘关系”使其将美与静统一起来,从而激活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与乡土自然原朴静境相亲和的审美心理积淀,具有一种审美静观的“形而上质”。
绪 论 安静:汪曾祺的阿基米德点
第一章 安静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一节 江南气质
第二节 士大夫根性
第三节 西南联大的机缘
第四节 反右、文革与淡然复出
第五节 坐在秋色里
第二章 安静的小说世界
第一节 仁者的温爱
第二节 柔和安宁的江南
第三节 生命的安静之美
第四节 “按照我自己的样子写小说”
第五节 “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
第三章 安静的散文世界
第一节 恬适的生活诗情
第二节 “入兴贵闲”
第三节 “热情的恬淡”
第四节 “闲中着色”
第四章 安静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安静与人的文学
第二节 安静与中国古典美学
第三节 安静与文学的余裕心
第五章 安静的时空穿透
第一节 诗意的守望
第二节 静息的美丽
参考文献
《安静的艺术 汪曾祺论》揭示出“安静的艺术”这一汪曾祺之所以为汪曾祺的标志性审美特质。以此为阿基米德点,汪曾祺的创作呈示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系统。在观照对象层面,他将视角定位于“浅思维型”的小人物、小儿女同“惊心动魄”相对的安静平和的日常凡俗生活,表现他们有生的挚爱与“活着”的欢悦,这是追求尘世慰藉的“安静的艺术”而非“人为什么活着”的灵魂拷问。在思想内涵层面,他将对小人物、小儿女“不可言说的温爱”置于核心的位置,旨在发掘凡俗人生的美与诗意,凸显出人的朴素关怀与更具日常世俗味和本真状态的“人的文学”观,这种“安静的艺术”又是“温爱的艺术”。在情感基调层面,基于尘世的慰藉与内心的“温爱”,他的“安静的艺术”一反“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愁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趋向于一种“快乐的文学”而非“苦难的文学”,内蕴着温慰的祝福感。在艺术形相层面,追求一种“柔和”、“柔软”与“清淡”的“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以求在日常凡人小事的玩味中将风土、风俗、风情随意穿插,从而获得一种无拘无束、散漫随意、无人工斧凿的形式感,凸显出凡俗生活所具有的安静诗意。在美学底蕴层面,“中和之美”与“无言之美”内化为其“整一的心灵”。与“中和之美”的“血缘关系”使其将美与善统一起来,呈现出以“中和”为尺度的和谐之美,体现出一种“益世”思想;与“无言之美”的“血缘关系”使其将美与静统一起来,从而激活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与乡土自然原朴静境相亲和的审美心理积淀,具有一种审美静观的“形而上质”。在文学接受层面,追求一种裕如的审美心境,显示出对“文学的余裕心”的审美诉求,将审美主体从故事性、戏剧性的迷恋中拉回到一种心灵自由舒展的审美感知状态。因此,“安静”实则是上述文学作品诸多层面的审美格式塔质,是其文学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集中与统一。
适读人群 :文学研究者、文学爱好者
要读懂汪曾祺,必读此书;能读懂此书,更佩服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