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谱解译辨证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敦煌乐谱解译辨证

陈应时,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35.0

书籍简介: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抄写于公元933年之前的乐谱,日本学者林谦三于1938年发表研究论文对之进行解译,逐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注意,60多年来出现了各种解译方案。本书首创利用“异位同声”推定三组琵琶定弦,又解决了敦煌乐谱中两首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从而进一步证明乐谱中“掣拍”的存在。

书籍目录:

"1987年5月,我被邀请参加澳大利亚第十届音乐学年会,会后又应邀在堪培拉音乐学院作以《中国古代的乐谱》为题的学术报告。其时在悉尼大学任教的唐传日本古谱研究者Allan Marett博士正轮值主编《亚洲音乐》(Musica Asiatica),他约我为这本丛刊写一篇有关敦煌乐谱研究的文章,我答应了。在我回国途经香港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饶宗颐教授邀我在香港文化促进中心举行学术讲座,讲题之一便是敦煌乐谱研究。饶宗颐教授知道我对林谦三、叶栋的译谱持有不同看法,督促我及早发表不同于林、叶的敦煌乐谱译谱。后来我在不断思索过程中终于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和南宋张炎《词源》中得到了启发,于1988年发表了论文《敦煌乐谱新解》和25首译谱,在论文中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掣拍说”。后又有《论唐传乐谱中的节拍节奏符号》、《敦煌乐谱词曲组合中的若干问题》等文发表。1989年,我有幸应英国女皇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的邀请,成为该系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那里我结识了长期从事唐传日本古乐谱研究的德国学者Rembandt Wolpert(中文名吴任帆)博士和新西兰学者。ElizabethMarkham博士,后又应唐传日本古谱研究家L~urence Picken(中文名毕铿)博士的邀请,成为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的访问教授。在这前后一年半的时间中,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商讨,阅读由他们主编的五卷本《唐朝传来的音乐》(Music from Fong Court)和五辑《亚洲音乐》(Musica Asiatica),以及他们存放在剑桥大学图书馆里的有关唐传日本古谱研究的博士论文,我不仅了解了他们的古乐谱研究成果,而且还注意到他们着重于古乐谱本身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回国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虽在敦煌乐谱的解译中提出了“掣拍”新说,但仅仅以有关文献记载为据来立说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从敦煌乐谱的自身找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来,故又陆续发表了《敦煌乐谱“掣拍”再证》、《敦煌乐谱第一卷琵琶定弦验证》、《敦煌乐谱“掣拍”补证 》、《敦煌乐谱(水鼓子)》、《敦煌乐谱(品弄)》、《敦煌乐谱(倾杯乐)》、《敦煌乐谱(急胡相问)》、《敦煌乐谱中的“慢曲子”》、《敦煌乐谱“掣拍”补证》、《答(敦煌乐谱曲拍非“掣拍”形式)》、《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日琵琶古谱中的“、”号――琵琶古谱节奏解译的分歧点》等文。

2002年11月,时任学院科研处处长的洛秦博士动员我申报“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的研究课题。我考虑到我的敦煌乐谱研究尚须继续,故决定申报课题《敦煌乐谱解译辨证》,自2003年3月经市教委批准后正式立项启动,至2005年3月完成,历时两年整。

我在这一课题研究中,除了对自己之前的敦煌乐谱研究作补充论证之外,还解决了林谦三于1938年提出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即第一组《倾杯乐》和第二组同名曲《倾杯乐》旋律重合的问题。

从敦煌乐谱的研究历史来看,日本学者林谦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除了在1938年发表的《琵琶古谱之研究――(天平)(敦煌)二谱试解》一文中确认敦煌乐谱为琵琶谱之外,便是取用谱中的同名曲来验证敦煌乐谱的琵琵定弦正确与否。他曾以第二、第三组中不同记谱的两首同名曲《水鼓子》的旋律能够重合为据,肯定了这两组的琵琶定弦分别为A c e a和c e g c’。但由于找不到第一、第二组中两首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因而在文中宣称“第一组之定弦法不能得”。1955年,林谦三再次发表论文《中国敦煌古代琵琶谱的解读》,将原来第三组定弦每弦各移低小三度,改作A 0 c e a,使第二、第三组中原本不同定弦又是同调高、同调式的《伊州》、《水鼓子》(均为c宫调)变成了不同定弦、不同调高、同调式(第二组为c宫调,第三组为A宫调)互为移调关系的同名曲。除此之外,又补充推定了第一组B d g a定弦。按照这一定弦,本可以实现第一、第二组中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相重合,但林氏在此文中却又不恰当地推翻了前文中“、”符号为小拍子的解释,宣称“ 其正确的意义现在还未弄明白”(至1969年,他释此号为与拍子无关的演奏符号“返拨”),从而使他在其等时值节奏的译谱中找不到这两首同名曲的旋律重合。为此,林氏又于1969年,推翻了第一组B d g a定弦,另立了E A d a定弦。虽然他在这一定弦的谱中找到两曲中9个(实际上是4个加4个)谱字的相同旋律,但由于这一定弦并不恰当,反而使这两首同名曲的旋律相背得更远。

对于林谦三遗留下来的这个问题,笔者在1983年写成的《论敦煌曲谱的琵琶定弦》一文中,虽然认定敦煌乐谱第一组的琵琶定弦为B d g a,而不赞成林谦三另立的E A d a,但对同名曲《倾杯乐》的相同旋律未作比较。直至1993年,笔者始在《敦煌乐谱第一卷琵琶定弦验证》一文中用琵琶上“异位同声”的谱字再次验证了敦煌乐谱第一组琵琶定弦B d g a的合理性,同时又在两首同名曲的比较中找到了这一定弦的《倾杯乐》和A c e a定弦的《倾杯乐》可以重合的两组谱字(第一乐句中第3曲的b g a、g a b a g和第12曲的b g A、g a[c]b a g),可惜当时没有能在调高、调式方面进一步深入下去,致使这一可能的发现擦肩而过。直至本课题即将完成之时,一个突发的奇想出现在我的脑中:第12曲《倾杯乐》是c宫调,第3曲《倾杯乐》是B角调,怎可以用同名曲《水鼓子》那种仅为移调关系的方式去寻求它们的相同旋律。若要求它们的旋律重合,必须将它们置于同调高、同调式。我当即用“变宫为角”和“清角为宫”两种转调方法作了验证,其结果不论转成都是B角调或转成都是C宫调,两首同名曲五个乐句的同调高、同调式的旋律都达到了四个乐句的重合,林谦三遗留下来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解决了同名曲《倾杯乐》旋律重合问题之后,则实现了敦煌乐谱中三对同名曲(《倾杯乐》、《伊州》、《水鼓子》)各自的同调式旋律都能重合,既证明了林谦三1955年所推定的三组琵琶定弦的正确,反过来又证明了包括林谦三另立的E A d a定弦在内的一切背离林氏1955年定弦各弦之间 音程关系之定弦为非(林氏1938年第三组定弦c e g c。各弦之间的音程关系同A#c e a定弦,故不在“背离”之列)。因为离开了林谦三的1995年定弦,就不可能达到敦煌乐谱中所有同名曲的旋律重合,故可以说今后在敦煌乐谱的定弦方面,就不必再去节外生枝浪费时间了!

本课题对同名曲《倾杯乐》旋律重合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按笔者“掣拍”说译出的敦煌乐谱,因为我先对按“掣拍”译出的谱进行分析,才发现了第一、第二组中两首同名曲《倾杯乐》的曲式结构基本相同,再进一步促使我去考虑为何在结构基本相同的同名曲中,林谦三找不到它们之间的相同旋律,最后才发现是由于林氏不仅用了等时值节奏的译谱,而且又忽视了两首《倾杯乐》之间不同调式的调关系所致。按“掣拍”译出的谱促成了同名曲《倾杯乐》旋律重合的发现,而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反过来又证明了“掣拍”在敦煌乐谱中的合理存在。因为只有按“掣拍”来解译敦煌乐谱,同名曲《倾杯乐》、《伊州》、《水鼓子》的旋律才能得到高度的重合,否则,即使译谱者的三组敦煌乐谱都采用林谦三的1955年定弦,其同名曲重合的程度也会大打折扣。在本课题中,我已经用了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对林谦三、叶栋、席臻贯三人的译谱作了验证,找出了他们的同名曲译谱不能重合或重合程度不高的原因。对于现有的其它各种敦煌乐谱译谱,相信读者亦可以从敦煌乐谱同名曲重合程度的高低,辨别出它们的真伪来的。

陈应时

2005年4月于上海音乐学院

"

内容摘要:

  本书从敦煌乐谱的解析、谱字音位辨证、琵琶定弦辨证、节拍节奏辨证、同名曲比较研究等方面入手,对敦煌乐谱进行了细致的专业研究,在这研究中还意外地解决了长期来悬而未决的同名曲《倾杯乐》旋律重合问题,可是说是敦煌乐谱研究的一次大突破。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敦煌乐谱解译辨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7806921478
《敦煌乐谱解译辨证》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1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敦煌乐谱解译辨证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05.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648.33 的主题关于 琵琶-乐谱-研究-敦煌石窟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