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5.0
乌托邦已然终结,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基石才能建造起我们的公共生活?托多罗夫说,我们仍然需要启蒙时期建立的人道主义。以此,来面对19、20世纪的一系列悲剧事件;以此,来昂首面对我们这个充满问题的时代……
译序1. 设想2. 摈弃与曲解3. 自主4. 政教分离5. 真理6. 人性7. 普遍性8. 启蒙运动与欧洲致谢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它直接孕育了一个崇尚科学、理性、民主和自由的现代欧洲。启蒙运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已经远远逝去,但是作为其遗产的启蒙精神影响持续至今。究竟什么是启蒙精神?今天重提启蒙精神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启蒙精神?这些都是法国著名评论家托多罗夫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有时代使命感的学者,托多罗夫试图从政治哲学和现实的角度去回答这些问题。《启蒙的精神》一书旁征博引,其论说既有历史厚度,又颇具时代感,为我们理解启蒙精神打开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上帝死了之后,乌托邦坍塌之后,我们还能在怎样的知识和道德基础上建设共同的生活?如果今天我们想在启蒙思想中找到应对当前困难的依据,那么,我们就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形成于18世纪的所有主张,这不仅因为世界已然改变,还因为这种思想是多元的,不只有一种。我们需要的毋宁是启蒙思想的重建,它将通过批判性的审视,通过清晰地比较其令人向往和令人失望的后果,从而把这笔过去的遗产加以保存。如此,我们就不会歪曲启蒙思想,甚至反过来才是对的:正是通过批判启蒙思想我们才能始终忠实于它,才可能发挥它的教益。【作者简介】茨维坦托多罗夫,193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马利红,法国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译著有《我是一块石》、《在北京最后的日子》、《堡垒》(合译)等。2012年出版专著《法国副文学流派研究》。